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虹 《现代实用医学》2008,20(12):946-94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变化。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12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患者4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57例;另设健康对照组65例。检测各组及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D和FG水平。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两支病变组53例,三支病变组40例进行DD和FG水平比较。结果血浆DD和FG水平,AMI组比UAP组、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0.01);UAP组比SAP组和对照组亦明显升高(<0.01);SAP组比健康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D、FG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冠脉两、三支病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0.01),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0.05)。结论检测血浆DD和FG水平含量的变化对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疗效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 D)的变化。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6例冠脉造影患者血浆Fg、D- D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 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 .0 1) ;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 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 .0 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 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 .0 1)。结论:血浆Fg、D- 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28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的静脉血中D-二聚体含量,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二聚体阳性组的冠脉狭窄检出率及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 D-二聚体阴性组(P〈0.05).二聚体水平UAP患者多支狭窄组比双支狭窄组增高(P〈0.01),双支狭窄组比单支狭窄组增高(P〈0.01),单支狭窄组比无狭窄组增高(P〈0.05), 无狭窄组比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与UAP组比较, AMI组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UAP组(P〈0.05),但两组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及多支病变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D-二聚体含量与冠脉狭窄程度、病变范围呈正相关. D- 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ACS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3):287-29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g)检测在冠心病(CHD)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12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脉狭窄程度<50%)、冠脉狭窄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冠脉狭窄程度≥50%)。另外根据入院诊断分为对照(NC)、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所有患者均测定D-D及Fg浓度,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AMI组D-D、Fg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NC组(P<0.05),AMI组Fg及CK-MB明显高于SAP、UAP组(P<0.05)。多支组D-D、Fg及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支组(P<0.05),双支组Fg明显高于单支组(P<0.05),多支组CK-MB明显高于双支组(P<0.05)。D-D、Fg和CK-MB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2、0.589、0.692。结论:D-D、Fg和CK-MB水平检测有助于CHD的分型诊断,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06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正常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零支病变组.测定血浆NT-proBNP、CK-MB和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组(P<0.05).冠脉病变组(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CK-MB和cTnI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T-proBNP浓度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病变关系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与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Clauss凝固法测定 32 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并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UAP诊断和治疗建议中UAP临床危险度分层标准对UAP分类。比较各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组间血浆FIB水平差异。结果 AMI组FIB水平高于UAP组 ,亦高于SAP组。除UAP低危组外 ,各组与SAP组比较P均 <0 .0 5。三支病变者FIB水平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患者。各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P均 <0 .0 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FIB水平与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病变程度有明显关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冠心病CH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并设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以上各组DD及Fbg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6例、两支病变组29例、三支病变组27例,根据血分数(LVEF)分为左心功能正常和左心功能不全组,分别进行DD及Fbg的比较。结果 AMI、UA组DD、Fbg含量明显高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Fbg浓度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但左心功能不全组DD浓度与左心功能正常组显著差别。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且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为CHD组,再根据临床分类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三组,10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中脑钠肽、D-二聚体浓度.结果 CHD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CHD组中,AMI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反映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44-104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CS组286例(包括UAP组176例和AMI组11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SAP)组102例,检测各组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相比,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病变冠脉支数的增多,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下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逐渐升高。结论: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ACS的发生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对三者的联合检测,将有助于ACS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年人群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及部分后天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异常共73例(3.89%),其中2.67%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占异常的68.49%:包括起源和分布异常、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2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异常对介入诊疗的操作方法、结果评判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对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DSA证实的61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冠脉血管造影资料,应用64层螺旋CT二种不同成像方法即标准算法及高分辨锐利算法对冠脉血管进行造影及血管后处理,分别分析二种不同成像方法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管及血管钙化的显示情况。结果61例患者共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80支,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标准算法成像显示血管通畅55支,血管内钙化22支,再狭窄25支,敏感度为95.1%,特异性为96.2%;高分辨锐利算法成像显示血管通畅59支,血管内钙化18支,再狭窄21支,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8.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层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管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其中高分辨锐利算法成像对钙化的显示敏感性、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诊断和临床表现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象和方法对临床已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CHD)292例行CAG,男216例,女76例,年龄21~76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64例,典型心绞痛59例,不典型心绞痛或无症状但至少有一项CHD易患因素,同时心电图有ST-T改变者123例,心律失常42例,心脏瓣膜病术前检查4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287例,桡动脉途径5例。结果冠脉正常者168例,狭窄124例,其中单支病变占42.7%,2~3支(含左主干)占58.3%;轻度狭窄1.6%;中度狭窄19.4%,重度狭窄为79%。结论通过CAG可以明确诊断CHD及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外科手术依据,也提示CHD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冠脉病变已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210例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有或无典型胸痛的心律失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1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伴典型胸痛的A组102例和不伴典型胸痛的B组108例,作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结果:A组中98例(96.1%)有冠脉病变,而B组中仅18例(16.7%),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为冠心病时,应结合临床胸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常规冠脉造影CAG,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心血管科就诊患者进行随机选择582例,均进行128-MSCTA和CAG检查,得到1108处狭窄动脉节段,按狭窄程度将冠脉狭窄分成0级、1级、2级、3级和4级,分析128-MSCTA与CAG对各级别冠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评价128层CT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及钙化与非钙化斑块对冠脉狭窄的影响情况。结果两组诊断0级、1级、2级、3级和4级冠脉狭窄的一致性佳(Kappa>0.75),冠脉狭窄0级、4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分别为0级98.01%、98.15%、96.81%、98.86%;4级97.67%、98.72%、93.33%、99.57%。冠脉狭窄中1、2级敏感性为84.78%、87.31%,3级阳性预测值85.98%。冠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在0、1、3、4级冠脉狭窄中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和常规冠脉造影媲美,但在128-MSCTA评估冠脉狭窄时,对轻度狭窄的诊断方面及重度狭窄程度评估方面可能产性偏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CS)对A/B1型病变再狭窄中的影响。方法:对221例A/B1型病变中109例行PTCA,另112例行CS治疗。结果:PTCA组和CS的手术成功率都非常高(94%和100%)。随访三年发现,PTCA组再狭窄率、心脏事件率、UAP发生率、需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术、心肌梗塞、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CS组(P<0.05)。结论:提示CS治疗A/B1型病变的预后明显优于PTCA。  相似文献   

18.
邹华玉  李佳蓓  张艺 《西部医学》2009,21(2):203-205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析后根据冠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所有患者入院时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在控制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后,显示MPV和冠脉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06(P〈0.01)。去除了年龄、吸烟、血糖、血压、血脂等因素的影响后,证明MPV大小与冠脉Gensini评分之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结论MPV的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并对冠心病的防治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价值。方法收集55例未确诊CAD的患者,在7 d内先后接受了320排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55例患者4个主要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20支在检查中显影良好。CAG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共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与CAG均发现病变者68例,均未发现冠脉病变者100例。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0.79。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CTA是CAD患者无创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CAD患者诊断提供依据,虽然尚不能替代目前的金标准检查CAG,但由于CTA对于重度狭窄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对于那些拒绝CAG检查的患者(特别是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是一个便捷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单纯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16日-2008年6月17日在我院心内科行单纯CCA并最大狭窄处≤50%的患者共568例,其中1个月内曾在我院行CTCA检查的患者102人,对比CTCA与CCA的结果。结果80例为单纯CCA检查,19例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CTCA诊断8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92.2%;其中19例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患者,CTCA诊断3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84.2%。结论CTCA可较准确的鉴别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包括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