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舒畅  朱丽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03-104,107
目的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87例,根据WHO标准规定对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对患者术后随访3年。观察各型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Luminal A型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最高,为86.96%,Triple-Negative型的生存率最低,为60.00%;Triple-Negative型淋巴结复发、转移时间及淋巴结复发、转移率较其他三类分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关系密切,且分型不同预后情况不同,其中LuminalA型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像学诊断认识。方法对10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分型o:单纯肿块型52例,肿块伴恶性钙化型43例,恶性钙化伴局部腺体结构紊乱型8例,单纯局部腺体结构紊乱型2例,非对称性密度增高型2例。结论肿块及恶性钙化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像学表现,但部分浸润性导管癌影像学上却主要表现为局部结构紊乱,以及非对称性密度增高。提高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有利于防止误、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种证型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为乳腺癌辨证分型提供病理学证据. 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肝郁痰凝型组30例,冲任失调型组3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后肿瘤标本MVD. 结果 肝郁痰凝型乳腺癌患者肿瘤MVD高于冲任失调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2证型乳腺癌患者肿瘤MVD的差异性可能作为乳腺癌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医学》2017,(8):795-796
目的探讨彩超对乳腺癌病理分型之一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如何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5例本院手术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声像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5例患者年龄分布以40~69岁为主,肿块大小不一,好发于外上象限,大多有较典型声像表现,如形态不规则、毛刺征、阻力指数>0.7,伴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等,部分有微钙化、后方衰减等特异性表现。结论彩超对浸润性导管癌有较特征性表现,尤其对高危人群及高危部位较小病变更需仔细分析,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或引导病理穿刺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刘学艳  刘慧民  白海亚  杨萍  龚晓军 《甘肃医药》2022,41(4):307-310+331
目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相比,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率,呈现集团式生长的生物模式等特性。IMPC的预后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比较评估IMPC与IDC的生存预后。方法:收集关于对比IDC与IMPC之间生存预后(OS、DFS、DSS、RFS、LRRFS、DMFS)分析的相关文献,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然后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篇文献,共计IMPC患者2230例,与IDC相比,IMPC OS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6,95%CI:1.31~1.86)。但DFS(OR=0.82,95%CI:0.56~1.18),DSS(OR=0.73,95%CI:0.32,1.68),RFS(OR=-0.03,95%CI:-0.08~0.02),LRRFS(OR=0.54,95%CI:0.22~1.33),DMFS(OR=1.18,95%CI:0.18~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漏斗图结果表明无明显发表偏移。结论:IMPC的总体生存率优于IDC。  相似文献   

6.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将1996年1月获得的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移植于BALB/c-nu/nu裸小鼠胸部乳垫下,31天后局部出现肿瘤结节,并逐渐长大,以后进行鼠间传代移植,现已15代,移植成功率100%,肿瘤保持了原先的生物学特性,经医学文献检索证实,该模型在国内属首次建立,为乳腺癌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8.
蔡健  赖娜  张元  华平 《西部医学》2021,32(9):1296-1299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019年诊断为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的病例128例,提取HE切片和免疫组化切片,根据WHO(2019版)推荐的Notting-ham分级系统和分子分型模型,得到所有病例的组织学级别和分子亚型,分析组织学级别和分子亚型之间的独立性和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关系,方法:对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86例朱浸润性导管癌核腺管形成,该的异下基层性和核分上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在浸润性志管癌中,1级(26例)、2级(42例)、3级(18例)的5年生存北分别为80.8%(21例)57.1%(24例)、44.4%)8例,1,2级之间和1.3级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学分级是一个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雄激素受体(AR)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月经状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结状态、ER、PR、Ki-67、HER2表达患者的AR阳性率.AR表达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采用Spe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Ki-67指数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有关,且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加;Ki-67指数与肿瘤的大小无关.结论 Ki-67是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对影响预后的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O3a 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该院行手术 切除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乳腺癌组)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癌旁组)各102 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 疫组化)检测FOXO3a 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用CD34 标记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 分析FOXO3a 在乳腺癌组织细胞质、细胞核的不同定位与MVD 的关系。结果 ① FOXO3a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70.59%,72/102)低于癌旁组织(84.31%,86/102)(P <0.05)。FOXO3a 在乳腺癌组织细胞核表达的阳性率为 (15.69%,16/102),低于癌旁组织(81.37%,83/103)(P <0.05);而在细胞质表达的阳性率(63.73%,65/102) 高于癌旁组(14.71%,15/102)(P <0.05);②乳腺癌组织中MVD 的水平(27.46±5.87)高于癌旁组(17.25±3.61) (P <0.05)。乳腺癌组织细胞核FOXO3a 阳性者MVD 的水平(23.19±4.00)低于FOXO3a 阴性者(28.24±5.84) (P <0.05);细胞质FOXO3a 阳性者MVD 的水平(26.39±3.12)与FOXO3a 阴性者(27.90±4.37)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OXO3a 在细胞核的表达增加可能对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的生成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881)、肿瘤大小(P=0.522)无关,但不同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21)的肿瘤组织其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核素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拓扑异构酶IIα(TOP 2A )基因状态变化,探讨其异常率与人类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 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筛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71 例,通过FISH 检测TOP 2A 基因异常情况,分析TOP 2A 基因状态与ER、 PR、Ki67、HER2 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71 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TOP 2A 基因异常 率20.49%(76/371),其中基因扩增64 例(17.25%),基因缺失12 例(3.24%),TOP 2A 基因异常与ER、PR 蛋白表达无相关(P >0.05),TOP 2A 基因扩增随着Ki67 与HER2 蛋白表达的增强而增高(P <0.05),TOP 2A 基因异常与年龄、性别、部位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相关(P >0.05),与肿瘤大小相关(P <0.05)。结论 TOP 2A 基因及其相关基因蛋白的检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蒽环类药物的使用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7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 IDC组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45.85%,明显高于DCIS组患者的3.92%和DCIS-MI组患者的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周边毛刺、回声类型、有无钙化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方面与DCIS组、ID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粉刺型比例为76.71%,明显高于DCIS组的46.81%和IDC组和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的C-erbB-2阳性率为62.75%,明显高于DCIS组的57.45%和IDC组的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和IDC三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临床上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分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us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 cm vs.2.81 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 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 vs.7.5%,N3:27.6% 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 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 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 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 结论   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ox模型分析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临床病理指标.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以36~55岁多见,且以Ⅱ、Ⅲ期居多,预后较差,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6%(35/51)和48.3%(14/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龄、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3项指标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情况,危险度分别为3.574、31.661、2.019.结论: 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要充分重视患病年龄、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eIF4E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eIF4E 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IF4E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16/30)和92.59%(50/5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eIF4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33/33),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表达率为80.95%(17/2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IF4E mRNA的异常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三维超声声像特征、三维能量重建及各常见恶性征象的出现频率.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的三维超声声像图,分别在肿块的边界、形态、内部分布、钙化征、纵横比、后方回声、血流密度、血管走形、汇聚征等方面有着特征性的表现,但这些征象出现频率各不相同,对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有着不同的敏感性.结论 浸润性导管癌在三维超声成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