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应用高铁双胺-奥蓝粘蛋白组织化学染色(HID-AB)结合图像细胞分析术(Image cytometry,ICM)原位定量研究了发生细胞唾液粘蛋白组织化学改变的癌旁移行粘膜(Transitional mucosa,TM)上皮细胞核DNA含量,以探讨其细胞核DNA含量改变及其生物学特性。直肠、乙状结肠癌经腹前切除根治术标本10例,组织固定,取材,制备以及癌旁TM确定标准同前(王强,等。中华消化杂志 1990;10:25)。分别行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方法研究正常大肠、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和远端非移行粘膜表面结构及粘液层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大肠粘膜被覆一层完整的粘液层,粘膜隐窝排列规则;非移行粘膜杯状细胞相对增多,微绒毛增粗;5例癌旁粘膜中4例粘膜表面除上述变化更明显外,还出现粘液层不完整,隐窝大小、形状不规则;癌肿表面隐窝结构消失,微绒毛消失,呈现不规则的隆起。结果表明:移行粘膜超微结构已有明显改变。同时,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大肠表面微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方法研究正常大肠、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和远端非移行粘膜表面结构及粘液层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大肠粘膜被覆一层完整的粘液层,粘膜隐窝排列规则;非移行粘膜杯状细胞相对增多,微绒毛增粗;5例癌旁粘膜中4例粘膜表面除上述变化更明显外,还出现粘液层不完整,隐窝大小、形状不规则;癌肿表面隐窝结构消失,微绒毛消失,呈现不规则的隆起。结果表明:移行粘膜超微结构已有明显改变。同时,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大肠表面微小的结构变化,将有助于癌前病变及早期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SP)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人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膜的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核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TM上皮细胞核DNA大于4C的异倍体细胞明显增多,占58.4%,反映TM上皮细胞增生活跃。TM上皮细胞核面积及核周长介于正常上皮细胞与癌细胞之间,与后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TM上皮细胞核有一定的异型性。结果提示:TM客观存在,为潜在恶性,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SP)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人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膜的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核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TM上皮细胞核DNA大于C的异倍体细胞明显增多,占58.4%,反映TM上皮细胞增生活跃。TM上皮细胞核面积及核周长介于正常上皮细胞与癌细胞之间,与后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TM上皮细胞核有一定的异型性。结果提示:TM客观存在,为潜在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71例大肠癌及癌旁粘膜中原癌基因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52.11%(37/71)大肠癌及12.5%(6/48)癌旁移行粘膜中c-erbB-2呈阳性表达,且32.4%(23/71)的大肠癌呈现(++)或(+++)的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正常肠粘膜均为阴性。大肠癌c-erB-2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71例大肠癌及癌旁粘膜中原癌基因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52.11%(37/71)大肠癌及12.5%(6/48)癌旁移行粘膜中c-erbB-2呈阳性表达,且32.4%(23/71)的大肠癌呈现(++)或(+++)的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正常肠粘膜均为阴性。大肠癌c-erB-2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旁粘膜与正常肠粘膜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不同[1] ,但关于其病理学意义 ,尚有不同见解[2 ,3 ] ;且因研究方法的不同 ,报道中关于癌旁粘膜的范围也差异较大。本文以流式细胞计这一准确、快速、敏感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癌旁粘膜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范围大小。1 材料与方法1.1   标 本 取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的新鲜术后标本 14例 ,其中男 7例 ,女 7例 ,年龄 37~ 75岁 ,平均6 0 3岁。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 6、7、1例 ;DukesA、B、C期者分别为 2、4、8例。每例标本均在 9个部位同时取材 :肿瘤组织 3处 (不同部位 ) ;近…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分光光度计和AgNORs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分析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腹的差异,结果表明,移行粘膜的许多改变与正常粘膜明显不同,其变化介于正常粘膜与癌组织之间,反映移行粘膜客观存在。尽管移行粘膜组织学上无明显异型性,但其肿瘤相关性抗原的高表达,DNA倍体增加,AgNORs数目和面积的增加以及细胞核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说明移行粘膜并非一般刺激而致的非特异性反应,而是具有恶性肿瘤的某些特征,提示TM与癌有密切关系,为癌变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1ras在大肠癌、癌旁粘膜、腺瘤及正常粘膜中的表达,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P21ras蛋白在大肠癌、癌旁粘膜、癌旁粘膜增生区及腺瘤中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P21ras在上述组织中均有表达,正常粘膜的表达率为13.33%(2/15),明显低于大肠癌57.57%(19/33)、癌旁粘膜48.48%(16/33)及腺瘤63.64%(7/11)。定量分析发现P21ras蛋白在腺瘤中相对含量最高,癌旁粘膜比大肠癌及癌旁增生区低,而大肠癌与癌旁增生区无差别。结果说明P21ras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指征。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12 8例人大肠癌及 32例不同距离癌旁粘膜进行研究。探讨 p2 1ras检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大肠癌、近癌旁粘膜、癌旁 1cm、2 cm、3cm及 5 cm粘膜 p2 1ras阳性率分别为 5 .0 % (1/ 2 0 )、5 2 .3% (6 7/ 12 8)、2 4.7% (18/ 73)、18.8% (6 / 32 )、15 .6 (5 / 32 )、9.4% (3/ 32 )及 9.4% (3/ 32 )。癌旁 3cm、5 cm粘膜的p2 1ras阳性率、阳性强度及分布均与正常粘膜相似 ,但癌旁 1cm、2 cm粘膜 p2 1ras阳性率较高且其中 5 0 %表达强度为(+ + )、(+ + + ) ,提示有 p2 1ras过表达现象。 p2 1ras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 :大肠癌中存在 p2 1ras过表达 ,且在癌旁 1cm、2 cm以内粘膜也存在 p2 1ras过表达可能 ,因此建议 ,在临床行大肠癌切除时 ,安全切缘至少在 3cm以上。  相似文献   

12.
检测直肠癌及其癌旁粘膜的DNA含量。方法,利用美国Deckman-Dickson公司产的420型流工细胞计对直肠癌细胞及其癌旁粘膜细胞D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异倍体直肠癌占71.43%(10/14),平均DNA指数(DI)1.41(0.83-1.90),DNA多干扰者5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分光光度计和AgNORs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分析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膜的差异,结果表明,移行粘膜的许多改变与正常粘膜明显不同,其变化介于正常粘膜与癌组织之间,反映移行粘膜客观存在。尽管移行粘膜组织学上无明显异型性,但其肿瘤相关性抗原的高表达,DNA倍体增加,AgNORs数目和面积的增加以及细胞核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说明移行粘膜并非一  相似文献   

14.
15.
胎儿食管粘膜上皮细胞DNA含量的细胞光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临床常规制片的112例正常大肠粘膜、大肠癌及癌旁粘膜组织切片进行银染核仁组织区技术形态定量法观察,发现癌旁粘膜细胞核的异形Ag-NOR及粗颗粒比例明显增多,不同分化腺癌的癌旁粘膜细胞的Ag-NOR颗粒异形率与相应腺癌的恶性程度呈等级相关关系,随着腺癌的恶性程度增高,Ag-NOR颗粒数递减,而颗粒异形率及粗颗粒比例递增。提示对Ag-NOR颗粒大小,形态和计数分析有助于对大肠癌的研究:癌旁粘膜具有癌变潜势,符合癌前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癌旁粘膜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10例食管癌手术标本,全层粘膜卷切经组织学检查,食管癌旁粘膜上皮可分四种类型:正常(40%),萎缩(9%),单纯增生(15%),癌前或癌性病变(36%)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度层癌变及早期浸润癌,癌前或癌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80%病变多位于距肿瘤边缘3厘米以内,有2例病变范围达8厘米。越近癌缘,癌前或癌性病变的病灶越多越重,提出癌变上皮继续癌变与主癌的影响有关,食管癌手术切缘最好距主癌3厘米地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具核梭杆菌在大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丰度变化及其组织定位,探讨与大肠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5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具核梭杆菌在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的丰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该杆菌在肠癌组织中的定位。结果 具核梭杆菌在77.1%(27/35)的肠癌和相应癌旁组织均可检出,17.1%(6/35)的肠癌和癌旁组织均不可检出,5.7%(2/35)的肠癌组织检出,癌旁组织未检出;且肿瘤部位具核梭杆菌丰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具核梭杆菌主要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具核梭杆菌在肠癌组织中的丰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肿瘤分期无关(P>0.05)。结论 具核梭杆菌在肠癌组织中呈高感染负荷状态,且主要附定值与大肠癌黏膜表面,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并结合组织学检查,对20例正常大肠粘膜,癌旁粘膜,不同组织类型的癌组织表面进行了观察。正常大肠粘膜的表面超微结构是隐窝分布均匀,排列整齐,覆盖着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癌旁粘膜表面隐窝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杯状细胞增多、增大。癌组织表面癌细胞形态特征与深部组织学类型有一定联系,尤其是癌细胞排列不规则及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反映了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作者认为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