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63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通过X线片测量复位前后,临床愈合时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轴向缩短长度进行比较。按改良Shea等评定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疗效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采用,建议首先考虑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对我院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治疗,观察腕关节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复位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本组均获13~2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疼痛减轻.术后1年X线检查结果示掌倾角5~15°,尺偏...  相似文献   

3.
陈波  杨红  田枫 《中国医药》2012,7(7):879-880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12例,依据Jakim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1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按Jaki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3.3% (10/12).外固定时间6~8周.术后测量掌倾角5~180,尺偏角为200~350,骨折愈合时间为5个月(4~7个月).无钉道松动及钉道感染,无骨折再移位、肌腱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既提高了腕关节面骨折复位率,又维持了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稳定,同时还避免了二次取内固定的手术.具有复位良好,固定满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1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钉道感染、骨不连等发生。按照Dienst评分标准,优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钢板结合超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腕关节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倒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微型钢板结合超关节动力外固定走架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腕关节重建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18个月以上,优良率为93.8%。结论采用微型钢板结合超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腕关节重建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4例。按AO/ASIF分型:A3型11例,C2型12例,C3型11例。结果:本组34例随访6—2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测量掌倾角0度-18度(平均11度),尺偏角为20度-35度(平均26.1度),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5个月(6—12个月)。术后腕关:常功能:优20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8.2%。结论:有限内固定可以较好的恢复腕关节面的平整,外固定支架很好的维持了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稳定,两者结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良好、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桡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Gustilo分类:Ⅱ型3例;ⅢA型7例,ⅢB型2例,A0分类为A3型3例,B1型1例,B2型1例,C1型2例,C2型3例,C3型2例。采用I期清创缝合、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 12例分别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91.7%。所有病例均无发生感染,无桡神经感觉支损伤、肌腱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桡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单纯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较难恢复关节内塌陷骨块及保持掌倾角,应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关键在于早期彻底的清创、关节内骨折精确复位及骨折端内固定稳定,恢复桡骨纵轴长度、关节面平整及关节掌倾角、尺偏角,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2002年至2009年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4例患者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做对照研究。结果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与传统手术相比,显著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减少了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0.05);且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伤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低。  相似文献   

9.
应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疗效评价:优良率92.3%。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稳定性好,损伤小,复位良好,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能够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对我院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治疗,观察腕关节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复位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本组均获13~2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疼痛减轻.术后1年X线检查结果示掌倾角5~15°,尺偏角10~25°,桡骨相对高度>1 cm,成角、侧移及尺桡下关节分离纠正;腕关节活动度掌屈20~60°,背屈20~60°,桡偏0~5°,尺偏10~30°,前臂旋前40~80°,旋后40~100°,腕部疼痛1例.腕关节功能采用Jakim标准进行评定:本组优9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2例出现钉道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1例出现腕部无力、疼痛症状,骨折愈合后减轻;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掌骨骨折及明显关节面塌陷. 结论 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效果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5%,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老年人较多见,而青壮年的骨折粉碎程度较严重,多系高能量暴力造成。对于大部分不涉及关节面的稳定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加外固定治疗,而对于不稳定粉碎性骨折仅手法复位保守治疗难以达到并维持解剖复位。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院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加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填充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1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病例随访3 ~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腕关节功能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结果为优31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90.1%.术后发生腕管综合征1例,3个月后自行缓解;2例桡骨关节面塌陷.结论 内固定可以较好恢复腕关节面的平整,外固定支架可维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稳定;二者结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即可保持骨折良好的对线、对位,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又可预防骨折的再次移位和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13.
宋备战  陈胜利  张志辉 《江西医药》2013,(12):1199-1200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桡掌侧入路切开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植骨填充骨缺损或塌陷部位以维持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正常掌倾角和尺偏角,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随访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的矫正角度。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1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5%。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华  朱哲 《中国当代医药》2011,(29):187-188
目的:探讨用外固定支架配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AO分类C型骨折疗效及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外固定支架配合有限内固定治疗65岁以上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12周内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平均为8周。术后腕关节功能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15例,良13例,可6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外固定架配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及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8 例,其中9 例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后行外固定架固定,19 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关节功能疗效按Gar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9 例,良16 例,可3 例,全部病例均无针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国俊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98-199,20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实验组患者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优良率达90.0%,对照组优良率为86.7%;两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轴向缩短长度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法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法临床效果相近,但是内固定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白玉明  刘颖  马世云  王怀良 《河北医药》2009,31(13):1589-1590
目的探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3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6周。在术后第1天、拆除外固定支架前、随访结束时进行临床和放射学评估。结果38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优24例,良9例,可5例。结论非桥式混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方法,适用于AO分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A3~C3型,尤其是C1、C2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甲组(34例)和乙组(30例),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甲组)以及外固定架固定(乙组)治疗,对比两种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复位情况明显优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复位固定效果良好,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本院77例(80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综合评价患者满意度、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外观有无畸形、X线改变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8±2.4)周。术后X线显示,掌倾角-2°~13°(平均8.41°)。尺偏角12°~24°(平均19.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4例,根据AO分型的不同类型骨折及其粉碎程度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外支架结合钢板内固定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对59例平均随访18月。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优25例,良24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对不同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有不同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与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