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云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02-1403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诊断及随访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在受检的118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心血管损害68例,其中冠状动脉病变共38例,左冠状动脉比右冠状动脉更易发生扩张性病变.冠状动脉累及左主干近端多见.未见单独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者.左冠状动脉瘤8例,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心脏扩大2例.心包积液12例,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者30例.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于早期诊断川崎病,发现心血管损害,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随访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床分析138例川崎病,结果:符合其诊断标准中6项主要症状者71例,5项者50例,4项件二维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I)-CFM)检查冠状动脉扩张(CAD)者17例1.75例有心肌炎。2D-CFM检查63例,有30例CAD,内径>3mm,2例4~5mm。1例左右冠状动脉瘤(CAA)[9 11mm],且合并心包积液,二尖瓣主动脉瓣重度返流。随访65例,急性期2D-CFM异常的28例,于病程6个月至1年,26例恢复正常。继续随访3~5年,均正常。有2例(病程3个月),冠状动脉内径仍大于3mm。治疗中首选阿斯匹林,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随访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护理配合.方法 护理全程配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在恢复期用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扩张、瘤的变化差异.结果 356例KD患者,其中147例检出有冠状动脉损害,占41.3%,99例冠状动脉扩张.占27.8%,48例冠状动脉瘤,占13.5%(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7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11例).对119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2年,仍有1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的28例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管径仍>8mm(较急性期略缩小),7例转为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例转为冠状动脉管径扩张,管壁增厚,其中1例并发冠状动脉开口狭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门诊随访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4.
7例12处B型与C型冠脉病变经球囊预扩张后,4处冠状动脉内膜夹层形成,2处血管弹性回缩而置入支架;6处直接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内膜夹层及血管弹性回缩消失,全部病例扩张满意,血流改善充分。1例术后并发出血,处理后康复。随诊1~24月,1例术后2月再发心绞痛,药物能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访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护理配合。方法护理全程配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在恢复期用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扩张、瘤的变化差异。结果 356例KD患者,其中147例检出有冠状动脉损害,占41.3%,99例冠状动脉扩张,占27.8%,48例冠状动脉瘤,占13.5%(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7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11例)。对119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2年,仍有1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的28例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管径仍〉8mm(较急性期略缩小),7例转为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例转为冠状动脉管径扩张,管壁增厚,其中1例并发冠状动脉开口狭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门诊随访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6.
7例12处B型与C型冠脉病变经球囊预扩张后,4处冠状动脉内膜夹层形成,2处血管弹性回缩而置入枝架6处直接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内膜夹层及血管弹性回缩消失,全部病例扩张满意,血流改善充分,1例术后发出血,处理后康复,随诊1~24月,1例术后2月再发心绞痛,药物能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前一般都要对靶血管进行预扩张,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不用球囊预扩张,直接在靶血管内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0年12月共有76例患者未用球囊预扩张靶血管,直接置入了78枚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男性62例,女性14例;年龄54岁±11岁;稳定性心绞痛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26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病变位于左前降支42例,回旋支10例,右冠状动脉26例;A型病变32例,B型病变46例;病变均位于血管中、近端,无明显钙化,成角,迂曲;靶血管狭窄程度76.3%±4.9%,参照血管直径3.0mm±0.3mm.支架类型GFX36枚,NIR28枚,Cross-Flex8枚,Rstent 6枚,平均长度12.3mm ±3.1mm(9mm~18mm).结果:未对靶血管先进行扩张共置入78枚支架,其中77例支架顺利到位扩张成功。1例支架无法跨过病变,将支架取出用球囊预扩张后再次置入原支架顺利到位,置入成功,成功率为98.7%,术后狭窄程度减少至1.32%±5.4%,无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有10例病人进行了造影随访,其中6例发生了再狭窄.结论:在适当的病人中进行直接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5例冠心病行单纯性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3例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6支血管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00%成功,随访2月 ̄8月,无一例发生心绞痛;3枚支架植入冠脉病变血管内,全部成功,随访4月 ̄8月,无绞痛;结论: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是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对1996年12月至1999年7月间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的4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有47例成功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成功率97.9%,在74支病变血管中共植入支架83个(Multilink支架49个,AVE支架34个)。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2支病变血管在球囊预扩张时血管夹层形成。随访3~34月,术后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死亡1例,急性消化道出血1例,心绞痛复发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其余患者无胸痛发作。上述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27例次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并对其临床防治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9年3月~2001年5月期间我院共进行127例次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其中男性101例,女性26例,年龄28~78岁,平均58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十左心室造影术82例,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置入术44例,冠状动脉造影+PTCA术1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者术后即拔除鞘管,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同时行支架置入者术后4小时拔除鞘管。 1.2 并发症:局部血管并发症(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中心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8例作为研究组,根据Gensini总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42例,中度病变组47例和重度病变组49例;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49例和三支病变组49组。选取同期该院的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P-PLA2、NEFA水平,并分析血清LP-PLA2、NEF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对随访3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不同病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LP-PLA2、NEFA、伴随糖尿病及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吸烟、喝酒、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9年4月,46例健康体检者未出现心血管事件,138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57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1.3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变程度[OlR=2.546(95% CI:2.001,4.013)]、不同病变支数[OlR=2.453(95% CI:2.000,4.014)]、血清LP-PLA2 [OlR=2.453(95% CI:2.758,5.346)] 和NEFA [OlR=4.034(95% CI:2.014,5.896)]为冠心病患者3年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NEFA高表达,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焦旭东  吴金平  陈方满  汪和平  吴辉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72-1174,1188
目的:探讨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肺结核大咯血术后短期复发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37例肺结核伴大咯血行BAE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复发原因,结果:237例大咯血患者中24例BAE术后短期复发;复发的原因包括非支气管动脉供血(9例)、支气管动脉再通(7例)、病变血管漏栓(3例)、原发病进展(5例)。有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或(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者复发率较高,出血量与复发原因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病灶供血血管难以彻底处理及因技术原因而造成的漏栓是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寻找多支支气管动脉及参与供血的非支气管动脉并予以多次栓塞是预防大咯血短期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单中心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40岁于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9±2.5)岁(32~40)岁。该组病例临床特点包括,有高血压病史5例,糖尿病史3例,高脂血症病史4例,有吸烟史8例,术前心梗病史7例,3支主干中不少于1支全闭6例,2例反复行PCI术,分别植入支架5枚和3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无死亡。采用双侧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6例,双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2例,左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4例。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旁路术9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术3例。平均随访时间(47.8±24.3)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术后5年静脉桥出现再狭窄,于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其余11例随访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年轻冠心病患者(年龄≤40岁)因心功能代偿良好一般发病较隐匿,临床诊断时冠脉病变较严重。冠状动脉旁路术预后良好,手术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窥镜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29例早期食管癌和42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l、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71例患者进行了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88块。切除标本每块平均为21.8 mm±1.02 mm×18.2 mm±1.02 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71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58例(81.7%)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24.6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 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脑多发性硬化临床治愈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临床治愈后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临床治愈后的脑MS病例的MRI表现。结果:14例MRI共发现病灶103个,增强扫描呈环状、条状和结节状强化。于治愈后第1、3、6个月随访,分别有1、3、5例临床症状再现。平扫复查MRI发现103个异常信号,增强复查异常对比强化程度有变化,强化程度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再现呈正相关,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治愈后的脑子扫MRI图像上仍可见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像上异常对比病灶强化程度的变化可作为评价临床疗效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后扩张应用于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冠心病患者107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支架球囊释放支架术,后扩张组55例于支架常规释放后以非顺应性球囊行高压后扩张,观察两组术...  相似文献   

17.
J P Fletcher  K P Wong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989,151(7):372, 375, 378-372, 375, 379
Laser-assisted angioplasty has been used on 47 occasions in 45 pati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sis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nd proximal popliteal arteries. Twenty-four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to treat disabling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and 23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for a "threatened limb" (rest pain, ischaemic ulceration or digital gangrene). Tech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40 (85%) cases; the mean length of occluded segment was 7.7 cm. The presence of heavily calcified occlusion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01) to technical failure. In 28 (70%) of the successfully treated cases, the recanalized arteries were patent at one month and in 21 (53%) cases they have remained patent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In five of nine cases with a nine-month follow-up, the arteries still were patent. The mean length of the occluded segments that were treated initially was 7.1 cm in those that remained patent compared with 8.2 cm in those that reoccluded. Thirty-six (77%)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on the day after the procedure. Laser-assisted angioplasty is a promising new technique that is applied best to short-segment, non-calcified occlusions and should reduce the requirement for femoropopliteal arterial bypass surgery.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AOCA)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年龄≥65岁的老年AOC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AOCA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均合并1种以上其他心血管病。其中良性AOCA17例(占77.3%),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9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脉起源于升主动脉3例,回旋支发育不良2例;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5例(占22.7%),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右冠脉起源于左冠窦2例,单支左冠脉2例。对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患者随访1~6年,未发现起源异常动脉与患者心脏事件有明确关系。结论老年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行冠脉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老年人AO-CA似乎并不导致明显的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随访模式对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及1年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连续3年在我院心内科成功接收PCI手术并置于支架的2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定期门诊随访调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进行定时电话随访调查,随访时间为1年。两组患者随访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对随访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1年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PC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1年内再入院率。结果 PCI术后1年内随访调查发现,观察组中患者医嘱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抗血小板知识、及时就诊、按时复诊及自我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组靶血管重建、累积MACE发生率和再次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期门诊随访联合电话随访能够提高患者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的依从性和降低1年再入院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 KD)冠状动脉病变预后及心脏冠脉成像( CTA)对判断不同时期冠脉病变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2月~2013年10月间潍坊市人民医院儿内科收治的30例KD并发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发病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时行CTA检查。截止至2013年10月,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结果3个月时CTA检查各级病变恢复正常例数为:1级14例(77.7%),2级3例(33.3%),3级0例;6个月时恢复正常例数为:1级2例(11.1%),2级2例(22.2%),3级1例(33.3%);12个月时各级病变中分别有1例恢复正常;2年时各级病变均无恢复病例,另1例多发巨大冠脉瘤患儿随访2年无变化。不同级组~3个月、~6个月时间段冠脉病变恢复率、冠脉内径恢复差异有显著性( P<0.01,0.05)。~12个月、~24个月时间段恢复率、内径恢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同一级别病变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冠脉内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KD并冠脉病变1级多数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6个月内几乎全部恢复;2级病变多数在1年内恢复;3级病变恢复较慢。病变持续12个月以上者,恢复率极低。 CTA技术可用于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的无创评估及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