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跃峰 《颈腰痛杂志》2004,25(5):302-302
患者男,46岁,双下肢渐进性行走困难,伴无力,腹部柬带感,排尿困难3月.加重两周入院。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报告 ,胸椎管内脊膜血管周细胞瘤极少见。我院 2 0 0 2年收治 1例。患者 ,男 ,47岁 ,因双下肢麻木 ,乏力进行性加重 2月余于 2 0 0 2 - 0 5 - 2 7收住院。入院查体 :T4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明显减弱 ,双下肢肌力左 3级 ,右 2级 ,双膝反射亢进 ,双侧 Babinski征阳性 ,胸椎 MRI检查示 T3椎体平面椎管内偏左见类园形异常信号 ,大小约 1.0 cm×2 .0 cm ,T1 W呈等高信号 ,T2 W呈等低信号 ,脊髓受压向右侧移位。临床诊断T3节段髓外硬膜下肿瘤。 2 0 0 2 - 0 5 - 3 0在局麻下手术。术中见硬膜下 T3节段左侧髓外有一质软、色青紫、稍可移动…  相似文献   

3.
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06经手术证实为胸椎管内化生性脊膜瘤1例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胸椎管内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病例介绍患者男,1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3月,加重并行走不稳20d入院.行走需扶持,否认外伤史.查体:脊柱无畸形及压痛,脐以下痛觉减退,右侧明显,双下肢肌力Ⅳ-Ⅴ级,双侧踝、膝反射(+++),Babinskin征(+),鞍区及括约肌功能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2014-02诊治单节段胸椎管狭窄伴同节段脊膜瘤1例,报道如下。 1病例报道 患者,男,68岁,诉双下肢麻木无力3个月,加重伴走路不稳15d入院。查体:胸部束带感。胸部(平乳头)及双下肢麻木,双上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肌张力稍高,拇背伸肌力Ⅳ(+),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未引出,鞍区感觉麻木,无大小便失禁,肛门收缩正常,双侧Keming征、Babinski征、Hoffmann征均未引出。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42例脊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椎管内脊膜瘤的部位、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描述。结果:39例肿瘤全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随访3月~6年,3例复发再手术,1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手术优良率达9048%。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结合病理检查能确立诊断,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脊膜骨化的手术策略并讨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患者98例,其中18例经手术证实合并硬脊膜骨化。男11例,女7例;年龄46~73岁,平均58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患者均由于症状加重选择后路减压术,通过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和硬脊膜。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Cobb角测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初始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8例均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保守治疗8~10 d后脑脊液漏停止。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症状加重、蛛网膜下腔感染、伤口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60个月,平均49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脊髓压迫复发、神经症状加重等。术后1、12个月患者JOA评分及ODI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及疗效、ODI值均较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患者Cobb角(8.0±1.2)°与术前(6.7±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01)。术后2个月MRI水平位、矢状位和脂肪抑制像上显示受压节段脊髓膨起良好。结论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和硬脊膜的手术方法,对于治疗继发于黄韧带骨化和硬脊膜骨化的胸椎管狭窄安全可靠,无修补的方法对于硬脊膜缺损的处理也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钙化型脊膜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9例钙化型脊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欧洲脊髓病评分(EMS)及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本组49例患者,病变累及颈椎段7例,胸椎段39例,腰椎段3例;平均累及(1.6±0.7)个椎体。首发症状多为相应节段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术前VAS评分为2(1,3)分,EMS评分为(12.5±2.6)分,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5例、Ⅳ级11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SimpsonⅠ级切除29例、Ⅱ级17例、Ⅲ级3例。所有患者随访6~147个月,平均随访(42.2±34.9)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0,0)分,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P<0.01);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38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EMS评分为(14.5±2.5),神经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钙化型脊膜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显著,早期诊治至关重要。显微手术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并改善神经功能,但应注意评估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合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9.
椎管哑铃型肿瘤临床并不少见,巨大型的,有时需分次手术完成。本院对1例胸椎管巨大神经鞘瘤一次性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切除后复发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女,18岁。因骶髂部及双下肢进行性疼痛8个月,加重伴双下肢乏力3d于2001年4月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双下肢肌力2级,双侧膝腱反射消失,跟腱反射活跃,双下肢L1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侧踝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阴性,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椎管内脊膜瘤22 例,其中男3 例,女19 例,年龄18~73 岁,平均51 岁。术后随访18 例,随访时间平均3.5 年,优良率94.4% 。分析总结了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提出了应根据脊膜瘤所在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颈椎行“单开门术”暴露椎管,胸椎用电磨行全椎板切除,腰椎则行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棘突的次全椎板切除,能充分暴露椎管,手术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有效地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压迫脊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钛板内固定的技术及方法,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04年6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上胸椎(T1~T4)转移瘤患者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5,1±7.3岁(47~68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E级2例。肿瘤位置:T1 7例,T2 5例,T3 3例,T4 2例。按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评分为9~12分;根据WBB分区理论肿瘤病灶位于4~9区。对于T1椎体病灶患者采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对于T2~T4椎体病灶患者采用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时间为94.1士5.0min(90~102min),出血量为186.6±100.2ml(100~400ml);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时间为121.0±165(100~150min),出血量为352.0±134.4ml(220~6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6例来源于肺癌,5例来源于乳腺癌,2例来源于甲状腺癌,2例来源于胃肠道癌,2例来源不明。术后2例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例(其中1例为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患者)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致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内声音恢复正常。随访19.7±9.8个月(6~48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2例改善为E级,1例改善为D级;4例C级2例改善到E级,2例改善到D级;2例D级患者改善到E级。5例患者在术后6~14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前方入路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有效入路,该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前方椎体病变,有效切除病灶,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并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术后3例并发脑脊液漏,22例获得随访3个月~5年,平均2年8个月,大部分恢复正常生活,2例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MRI检查对脊膜瘤有较高的诊断率,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椎管内脊膜瘤治愈率较高,临床效果好,少数有复发倾向;早期诊断、彻底切除肿瘤及熟练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脊膜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含色素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来源于软脊膜的黑色素细胞,可发生于脑脊膜任何部位[1].我科收治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3岁.因腰背部束带感、双下肢乏力3个月,双下肢麻木2个月于2011年10月7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束带感,双下肢乏力,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明,未给予特殊处理.2个月前上述情况加重,并出现双下肢麻木,行走不稳,有踏空感,且上述情况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5.
:L2 脊膜瘤与下腰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应完全相似 ,若临床能详细询问病史 ,做相应检查 ,理论上应能区别  相似文献   

16.
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1986年3月~200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平均44岁。其中后入路手术治疗31例,经胸腔或胸膜外的前入路手术治疗28例。结果:经平均4年4个月随诊,前入路者痊愈23例(85.2%),好转5例(14.8%);后入路者痊愈22例(70.9%),好转6例(19.4%),无变化3例(9.5%)。结论:前入路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治愈率高,是胸椎结核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7.
颈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临床非常罕见,我院于2004年12月收治1例,成功施行了摘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脊膜瘤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1年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椎管内脊膜瘤32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椎板棘突复合体截取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脊髓损伤ASIA分级提高1~3级,无重建的椎板棘突复合体向椎管内塌陷、椎管后凸畸形、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结论 MRI是椎管内脊膜瘤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椎板棘突复合体截取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9.
脊膜瘤是一种发生于椎管内的良性肿瘤,多起源于内皮细胞或纤维细胞,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主要发生于40~70岁的女性,其中约75%~83%发生在胸椎,女性∶男性为5.8∶1。脊膜瘤对放化疗等不敏感,通常需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满意,复发率低。大部分脊膜瘤为硬膜下髓外占位性病变,极小部分生长于硬膜外,肿瘤与硬膜关联紧密。钙化发生率约占椎管内脊膜瘤的1%~5%,但脊膜瘤完全钙化国内外鲜有报告,我院2016年3月收治1例T7节段脊膜瘤完全钙化患者,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脊膜瘤是一种发生于椎管内的良性肿瘤,多起源于内皮细胞或纤维细胞,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1])。主要发生于40~70岁的女性,其中约75%~83%发生在胸椎~([2]),女性∶男性为5.8∶1~([3])。脊膜瘤对放化疗等不敏感,通常需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满意,复发率低~([4])。大部分脊膜瘤为硬膜下髓外占位性病变,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