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呼吸由肺肾共司”析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以保持肺的呼吸达到一定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的说法。呼吸之所以由肺肾共司的机理,笔者认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述肾主纳气理论源流的基础上,辨析这一理论的实质。认为目前诸多教材将肾主纳气之“气”理解为“清气”,是混用气的不同概念导致的。肾所纳之气并非呼吸之清气,而是元气和肺气。  相似文献   

3.
肾主纳气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纳气”的说法最先见于《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以后医家也有论及,到清·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上提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后一直沿用至今。新版中医教科书的定义是“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  相似文献   

4.
中医将肺纤维化归属于"咳喘""肺痿""肺痹"等范畴。说明了肺纤维化是以喘、虚、瘀为主证的疾病。气上逆而喘,气不归根曰虚,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为瘀。因喘、因虚、因瘀,主要表现是气短,气喘不能接续的症状。肾主纳气归根,肾失于摄纳则为喘,为虚、为瘀,故气喘之证,根本在于肾。因此在肺纤维化的病机演变中,肾虚是根本,补肾应是治疗肺纤维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肾主纳气”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学 《国医论坛》1994,9(5):36-36
“肾主纷气”,是说肾具有摄纳吸入清气的功能.如《类证治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纷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的这种纯气功能对机体呼吸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的气机都随着呼吸运动有规律地升降出入,也就是说脏腑气机的正常运动受肾夫纳气功能的调节.所以,“仔主纷气”中的“气”我们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来解释,即不仅包括呼吸之气,更指全身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活动.现探讨如下:里巴主南精是肾纳气功能的体现《江门·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承,受五脏六腑之…  相似文献   

6.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或非发作性哮鸣,气喘性疾患,哮是指喉中有哮鸣音;喘是指呼吸困难,合称哮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肾受病,升降失常,呼吸不利。邪在于肺者为实喘,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受寒或当风或因饮食而发者为冷哮,因痰热素盛,肺气郁滞不宣,喉中哮鸣者为热哮。在临床中有喘证自发或哮喘同时  相似文献   

7.
肺为气之主,司呼吸,主治节;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肾为母子之脏。金能生水,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水谷之精微下输达于肾,使肾得以滋养,肾受肺精而藏之。加之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肺脏娇嫩,肾常虚,肺气亏虚,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失于摄纳,不能引肺气下行以归元,从而导致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或肾气阳不足,易出现水寒金寒,肺寒则易感寒而咳。因此,充分发挥中医基础理论优势,详析慢性咳嗽脏腑相关性,从肾论治慢性咳嗽,可以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8.
肺属金,肾属水,据五行学说,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故又称金水相生。两者在生理上互相滋生,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从水液代谢而言,肾脉上连于肺,肺为水之上源,上靠肺的通调,中靠脾的运化,下靠肾的开合。如一脏失职,即生水液代谢障碍。从呼吸功能而言,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虚呼吸难司则见喘促。肾气虚不能纳气刚见气短。  相似文献   

9.
张蕾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10+255
王学东教授系昆山市中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昆山名医,哮喘专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其学识精深,经验丰富,在肺系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尤具特色.笔者有幸从师侍学,得益匪浅,择其精要,试作探讨.1补肺益肾,纳气归元《内经》提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冬藏于精,春不病温"的重要养生思想,为膏方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收藏之道,而膏方进补乃是中医药特色之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上逆使喘促加重,日久伤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致使喘促频繁发作.因此王师认为在冬季服用膏方收敛肺气,藏精于肾治疗支气管哮喘尤为重要.王师在膏方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方中多选用黄芪、防风、龙骨、牡蛎、浮小麦补肺益气、敛汗;六味地黄加附子、枸杞子、天麦冬、补骨脂补肾益命,左右归元;再加三紫(紫河车、紫石英、紫丹参)纳气归肾.  相似文献   

10.
安鹏  张飞 《陕西中医》2010,31(5):640-640,F000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人体阴阳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类证治裁·卷二·喘症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说明肾的主要功能有藏精、主水、纳气。而肾脏的功能失衡,会影响生长、发育和骨髓、脑髓的充盈,并可出现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尿量增多、气喘、呼多吸少等诸多病理现象。针灸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而对肾病的治疗针灸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纵观古今历代医家,治疗肾病的重要穴位大有可观。可大致分为本经穴五腧穴、足太阳经背俞穴及任脉腧穴。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