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和非PCOS不孕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我院生殖医学科就诊并行IVF/ICSI助孕治疗的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233个周期)。根据患者合并PCOS及OHSS发生情况将1 233个周期分为4组:PCOS-非OHSS组(n=83)、PCOS-OHSS组(n=8)、非PCOS-非OHSS组(n=1 123)和非PCOS-OHSS组(n=19)。比较4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非PCOS患者和PCOS患者发生OHSS的预测因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因子的预测能力。结果各组的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比较发现,非PCOS-OHSS组的HCG日E2、获卵数、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高于非PCOS-非OHSS组(P0.05);PCOS-OHSS组的HCG日E2、获卵数和优质胚胎数显著高于PCOS-非OHSS组(P0.05)。促排卵持续时间、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等指标比较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非PCOS患者,预测OHSS的最佳截止点分别是:AFC 11.5个、HCG日E214 751.9pmol/L、获卵数14.5个,敏感性分别为78.9%、89.5%、89.5%,特异性分别为65.1%、71.1%和74.5%;对于PCOS患者,预测OHSS的最佳截止点分别是:AFC 13.5个、HCG日E229 200.0pmol/L、获卵数25.5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87.5%、87.5%和34.9%、93.9%、94.0%。HCG日E2和获卵数组合模型与模型内单个变量的AUC值无显著差异。非PCOS组中,组合模型确定的最佳阈值与单个变量相比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略低;PCOS组中,组合模型确定的最佳阈值具有略低的特异性,但敏感性更高。结论 HCG日E2和获卵数对PCOS和非PCOS不孕患者OHSS的发生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但两者的临界值不同。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急诊留观患者病情变化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急诊留观室收治的568例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00例作为建模组,168例作为验证组.建模组将是否发生病情变化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根据β系数建立风险预测评分系统.验证组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评分的预测效能,对预测结局与实际临床结局采用一致性检验.结果 纳入预测模型的因子有年龄(OR=2.192)、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OR =3.081)、低蛋白血症(OR=26.712)、高乳酸血症(OR=13.929)、呼吸兴奋剂(OR=14.415)和抗心律失常药物(OR=4.488),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P=0.220.预测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灵敏度0.972,特异度0.919,识别患者病情变化的最佳截断值为9分,预测结局与实际临床结局的Kappa值为0.935.结论 构建的病情变化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可为急诊留观室筛查潜在危重患者提供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准确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以1998-2007年首次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3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法对患者的性别、手术时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肾衰竭、诊断至手术时间、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病理分级、腔内治疗等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建立预测术后3年、5年内肿瘤复发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内部验证和校正. 结果 317例患者术后3年和5年内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6.9%(117/317)和43.5% (138/317).患者性别(RR=0.617,P=0.011)、手术时年龄(RR=1.369,P=0.088)、肿瘤大小(RR=1.474,P =0.030)、肿瘤数目(RR=1.663,P=0.002)、肿瘤病理分级(RR=1.880,P=0.000)和合并肾衰竭(RR=3.646,P=0.000)为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预测术后3年和5年内肿瘤复发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准确性分别为75.2%和68.3%. 结论 本研究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满意,可为患者提供准确的个体化预后风险评估,并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随访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视觉模拟版IPSS评分表(VAS-IPSS)对BPH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BPH患者39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标准版IPSS和VAS-IPSS进行评分,2组分别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其中标准版IPSS组分为标准无讲解组(A组)和标准讲解组(B组),VAS-IPSS组分为图示无讲解组(C组)和图示讲解组(D组).讲解组在每次填写表格时接受医务人员对表格中描述性语言进行讲解,无讲解组由患者自行填写.间隔2周后,重复填写IPSS表,讲解组仍由医务人员进行讲解并协助填写.计算各组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 ICC),并用线性回归法探讨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最佳预测因子.结果 A、B、C、D组的ICC系数分别为0.87(95% CI0.72 ~0.94 ),0.88(95%CI0.74 ~0.95),0.82(95%CI0.59 ~0.92),0.97(95%CI 0.93 ~0.99).A组的最佳预测因子为尿频(F=14.70,P=0.010),其次为夜尿(F=12.10,P=0.000)、尿急(F=11.80,p=0.000);B组最佳预测因子为夜尿(F =6.02,P=0.020),其次为尿不尽(F =5.79,P=0.008);C组最佳预测因子为夜尿(F =30.98,P=0.000),其次为尿不尽感(F=22.42,P=0.000);D组最佳预测因子为夜尿(F =20.20,P=0.000),其次为尿不尽感(F=18.00,P=0.000),尿线细(F=15.30,P=0.000).结论 VAS-IPSS的重测信度较标准版IPSS更为良好稳定,医务人员对评分条目的解释能够进一步提高VAS-IPSS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余弦相似度因子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原料乳中大肠菌群的测定原理与测试方法,建立了预测数学模型,并与逐步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与微生物生化测定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关系数R2为0.954 3; 通过模型显著性F检验,在置信度α=0.05的情况下,该预测模型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形成适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感染预警的校正MEWS评分表,实现更好的预警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79例患者资料,釆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形成校正MEWS评分表,依据患者预后及是否实施应急处置,比较分析两种MEWS评分的预测效能,评估其分辨度及最佳截断点。结果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电解质紊乱、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意识变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两种评分在死亡组、应急处置组中的分值均分别高于存活组、非应急处置组(均P0.01);两种评分在预后的分辨度评价上具有中等程度预测价值,且校正MEWS评分(AUROC=0.898)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MEWS评分(AUROC=0.810),最佳截断点分别为8.5、4.5分;在预测实施应急处置上,校正MEWS评分具有中等程度预测价值(AUROC=0.730),最佳截断点为5.5分,而MEWS评分的预测价值较低(AUROC=0.692),最佳截断点为4.5分。结论校正MEWS评分在患者预后及应急处置中呈现中等程度预测价值,更适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警。  相似文献   

7.
8.
我们模拟在肝癌患者体内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环境下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启动子的调节作用 ,从而阐述人体环境影响EGCG抗肿瘤的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EGCG(Sigma公司 ) ,以RP MI基础培养基稀释为 160 0mg/L的原液 ;PCR ELISAkit(Roche公司 ) ;rhT NF α(PeproTechEC公司 ) ;质粒DNA :hTERT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TERTluc(80 0 ) ,含有 80 0hTERT启动子序列 ,连接萤虫素酶报告基因 (fireflyluciferase)由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茶多酚主要成分没石子儿茶素没石子酸酯( EGCG)诱导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过程中对Akt信号途径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EGCG (6.3、12.5、25.0、50.0 μmol/L)处理Panc-1细胞,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生长抑制作用,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Akt分子(60 x103)的变化及Bad分子(23×103)的变化.结果 EGCG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anc-1细胞增殖并诱导Panc-1细胞凋亡(P<0.05).同时ECCG剂量依赖性降低了p-Akt( ser473)和p-Bad(ser136)蛋白的含量,而Akt总蛋白和Bad总蛋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EGCG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并减轻该通路对Bad蛋白的阻断作用而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外源性腐胺和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源性腐胺、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取40只普通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简称匀浆液)组、腐胺组、尸胺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组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匀浆液组兔腹腔注射匀浆液(1 mL/kg),腐胺组兔腹腔注射浓度为10 g/L的腐胺(1 mL/kg),尸胺组兔腹腔注射浓度10 g/L的尸胺(1mL/kg).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 h经兔耳中央动脉抽血2 mL,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血清标本中TNF-α、IL-1、IL-6的含量变化.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Cubic模型曲线对各组炎症因子含量变化进行曲线拟合,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1)各组兔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变化:①生理盐水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注射前比较,匀浆液组、腐胺组及尸胺组注射后大部分时相点3种炎症因子含量呈不同程度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9~13.58,P值均小于0.05).②腐胺组血清TNF-α、IL-1、IL-6含量分别于注射后2、6、6h明显上升,此趋势与匀浆液组相似,但较尸胺组(均为注射后2h)延迟.③腐胺组血清TNF-α、IL-1、IL-6含量峰值分别为(339±36)、(518±44)、(265.9±33.5) pg/mL,显著低于尸胺组的(476±86)、(539±22)、(309.4±27.1) pg/mL,F值分别为5.11、1.90、5.56,P值均小于0.05.(2)各组兔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变化曲线拟合结果:①腐胺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开始上升时间段(注射后3~4h)较尸胺组(注射后2h)延迟,各炎症因子含量达峰值时间段(注射后18~30 h)显著晚于尸胺组(注射后12~30 h),且峰值持续时间段(注射后18~30 h)短于尸胺组(注射后12~30 h).②腐胺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上升时间段和峰值持续时间段均与匀浆液组(分别为注射后3~5、18~ 30 h)较为接近.③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腐胺组与匀浆液组炎症因子含量变化趋势呈显著相关(rTNF-α=0.933,P<0.01;rIL-1=0.967,P<0.01;rIL-6S=0.950,P<0.01),而尸胺组与匀浆液组仅IL-1、IL-6含量变化趋势有一定相关性(rIL-1 =0.913,P<0.01;r IL-6 =0.883,P<0.05). 结论 外源性腐胺和尸胺均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其中腐胺与匀浆液诱导的机体炎症反应较为相似,提示其在坏死组织分解物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