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DNA的情况。方法 选择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敏感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本研究所用抗生素。制备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后,测定其浓度并检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将不同稀释度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入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中,于37℃下培养4、24h,取其上清液,采用加入SYBRGold染料的DNA电泳法检测其DNA释放情况。 结果 无论有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作用,体外培养4h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未测得DNA释放。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培养24h可自发释放一定量的DNA分子,其碱基对数目分布在>2 000bp和<100bp两个区域;以第3次测定的MIC(0. 008g/L)为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浓度在亚MIC(0. 002、0. 004g/L)时,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DNA分子碱基对数目仍分布在上述两个区域, 但<100bp的DNA分子明显增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大于MIC时,仅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少量<400bp的DNA.结论 自然生长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可释放一定量的DNA分子。不同浓度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DNA分子,在碱基对数目和分子数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盐酸格拉司琼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0.5、0.25、0.125和0.0625 mg/mL,与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每个实验重复三遍,所有菌株的稀释的系列测定均进行两次。结果格拉司琼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格拉司琼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随着格拉司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至0.0625 mg/mL时仍有明显的抑菌作用(P<0.05)。格拉司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在格拉司琼浓度为0.125 mg/mL时消失。结论格拉司琼在体外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对于预防麻醉相关的感染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昂丹司琼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0.5、0.25、0.125和0.0625 mg/mL,与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每个实验重复三遍,所有菌株的稀释的系列测定均进行两次。结果昂丹司琼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昂丹司琼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随着昂丹司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至0.0625 mg/mL时仍有明显的抑菌作用(P<0.05)。昂丹司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在昂丹司琼浓度为0.125 mg/mL时消失。结论昂丹司琼在体外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对于预防麻醉相关的感染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实验室筛选的产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p.)进行了固定化,以及对固定化细胞转化L-精氨酸生产L-瓜氨酸进行了研究.比较4种不同固定化方法,确定卡拉胶包埋结合戊二醛后处理为假单胞菌的细胞固定化方法.固定化反应的最适pH值为6.5,细胞固定化后细胞精氨酸脱亚胺酶的热稳定性增加.在50 mm×240 mm固定填充床反应器中,底物浓度为0.5 mol/L L-精氨酸盐酸盐,pH值6.5,温度37 ℃,稀释速率为0.147/h的条件下,连续运转54 d,固定化细胞对底物的摩尔转化率在95%以上,平均生产强度 0.010 8 g/(h*g)(每单位质量的固定化细胞每小时生产的瓜氨酸质量).转化液经732阳离子树脂吸附,氨水洗脱,及浓缩、结晶,得到纯度为99%的L-瓜氨酸晶体,提取总收率约为87%.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者肝移植后合并血小板增多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为男性,40岁。肝移植术后8个月,出现腹胀、皮肤及巩膜黄染2个月。既往有脾切除史。入院彩色超声波及血管造影检查提示门静脉吻合口狭窄。于2005年7月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门静脉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凝、营养支持、输血、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术后前3d血小板为(153~166)×109g/L,第4d血小板升高,1周后为318×109g/L,第10d达743×109g/L,第12d达峰值,为958×109g/L,白细胞为(11.31~17.99)×109g/L,血红蛋白为64~82g/L。骨髓穿刺检查提示骨髓血小板增生活跃。考虑为感染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阿司匹林75mg/d,双嘧达莫…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红曲霉Y 7产多糖的影响 ,优化并确定了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 :麦芽糖 6 0 g/L ,蛋白胨 2 .5g/L ,磷酸二氢钾 4 g/L ,硫酸镁 0 .5 g/L ,氯化钙 0 .6 g/L .研究了油脂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并确定棕榈油的添加量为 0 .2 g/dL .在 5 0 0mL的三角瓶装培养基 75mL ,接种量 15 % ,种子液种龄 2 4h ,培养温度 33℃ ,摇床转速 2 2 0r/min ,培养 96h .在上述条件下生物量干重为 1.4 2 g/dL ,发酵液胞外多糖产量可达 3.2 4 g/L ,比初始条件高出 2 .5倍 .  相似文献   

7.
番茄红素抑制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人体血清中番茄红素(1ycopene)水平与前列腺癌发病相关性.方法:将在加入0.5μmol/L,5 μmol/L,10μmol/L,15 μmol/L不同浓度番茄红素溶液的培养基中生长48 h后的LnCaP细胞,与在相对应浓度番茄红素溶剂-四氢叶酸酯中以及RPMI1640培养基中生长的各组细胞增殖率进行比较.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番茄红素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系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在相对应浓度溶剂中生长的细胞相比,番茄红素溶液的培养基中生长的LnCaP细胞,细胞增殖分别减少了2.66%,4.29%,3.73%,13.66%(P<0.05).与在RPMI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相比,在加入5μmol/L,10μmol/L,15 μmol/L番茄红素溶液的培养基中生长的LnCaP细胞,细胞增殖分别减少了8.12%,6.33%,12.00%(P<0.05).结论:番茄红素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是来自人体肠道的一株重要的益生菌。作者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培养温度为37℃和培养基起始pH值为6.4。当在改良的MRS培养基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0 g/L碳酸钙,并经过一次中间补糖(8 g/L)培养,菌体干重达7.12 g/L活菌数为3.89×108cfu/m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丙烯酰胺单体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中残留量的细胞毒性.方法将不同浓度丙烯酰胺单体溶液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培养细胞,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来评价其对细胞的潜在毒性作用.结果丙烯酰胺单体浓度小于1.00×10-8g/ml,无毒性;浓度为1.00×10-7~2.50×10-4g/ml,轻微毒性;浓度大于8.33×10-4g/ml,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及较强的细胞毒性.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中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最好控制在1.00×10-7g/ml以下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主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抗胰腺癌细胞的效果及其主要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胰腺癌细胞经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后细胞增殖率变化,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处理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AnnexinⅤ/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经不同浓度铜绿假单胞菌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分析胰腺癌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胰腺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可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凋亡改变。铜绿假单胞菌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诱导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肿瘤细胞EGF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阻滞细胞周期,EGFR通路抑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