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 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基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已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心、脑及外周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规范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下降约25%。然而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Aspirin),别名乙酰水杨酸,由德国的化学家Hoffman于1897年首先合成,并于1899年作为抗炎、解热和镇痛药进入临床,商品名阿司匹林。1971年,Smith和Willis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合成。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正是通过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COX-1),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生成血栓素(thromboxane)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丁艳萍  王朝晖  王芬 《山东医药》2005,45(28):38-39
门诊筛选具有阿司匹林(ASA)预防适应证的患者200例,服用ASA前后抽取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烷B2(TXB2)水平.结果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为4.5%,阿司匹林半敏感(ASR)20.7%,AR及ASR患者中女性比率较阿司匹林敏感(AS)者高(P<0.05),吸烟者少(P<0.01);TXB2水平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TXB2水平测定可作为口服ASA疗效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据研究证明阿司匹林亦有不能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阿司匹林抵抗。本文重点讨论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并对其临床研究、检测及防治作了介绍。(吴姝葳摘)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抵抗即阿司匹林不能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并因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原因包括用量不当、药物相互作用、环氧合酶-1的遗传多态性和涉及血栓素生物合成的其他基因、血栓素生物合成的非血小板源性因素的上调和血小板更新增强。阿司匹林抵抗程度的增强可能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目前还没有一种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检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功能异常,从而解释生物化学的阿司匹林抵抗。今后的研究旨在准确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开发可靠的检测方法并确定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是一种有着百年历史的临床药物,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发现有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本文就对这一现象作一综述。1 AR的定义阿司匹林在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1、2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有部分患者虽然应用阿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诊断、发生机理及对策研究作了较祥细的综述。对临床医生运用阿司匹林及如何处置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现分析了人体内血栓形成时血小板所处的环境,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环氧化酶(COX)的生物学功能,并着重分析了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可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评价A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5例患老年冠心病,口服阿司匹林≥100mg超过7d的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R)。AR的定义:用0.5mmol/L花生四烯酸诱导,平均PAR≥20%,用10μmol/L的ADP诱导,平均PAR≥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上述AR两条件之一者,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各项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R、ASR及AS发生率分别为13.3%(18/135)、28.9%(39/135)及57.8%(78/135)。与AS者相比,AR组中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且该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b)水平明显高于AS组[(4.21±1.09)g/L:(3.58±0.80)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相对比值比(OR)=7.402,95%可信区间(CI)3.110~17.620,P〈0.01]是发生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13.3%,发生AR与ASR可能与糖尿病有关,高Fb患者发生AR的危险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临床证实其在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也有重要作用。然而,部分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存在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本文着重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乙酰化环氧化酶-1,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药物剂量、依从性、基因多态性等有关.实验室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有光学聚集法、全血电阻抗法、血栓素的测定等.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因此,将来有待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治策略,旨在相关临床事件发生之前筛选出抵抗患者,从而优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开始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目前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抗药性--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研究发现 ,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 ,甚至加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在一些个体不能阻断血栓素的合成。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血栓性疾病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前列腺素H2 ,以及环氧化酶 1的基因多态性或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用药.已证实阿司匹林的使用可降低致死性和/或非致死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然而最近关注到,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部分人群仍有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由此提出阿司匹林抵抗概念.已有多个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利于早期对该类患者进行识别.文章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出现的可能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研究发现,一些个体规律服用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免除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环氧化酶-2、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变异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符合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400例随机分成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0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基础上采用双盲法进行肠溶阿司匹林(0.3 g/d)或安慰剂(0.3 g/d)治疗并进行随访.主要终检标准:发生血栓栓塞.评估阿司匹林或安慰剂对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并作对数秩检验.结果 400例病人中平均年龄59岁,平均随访3.6年,血栓栓塞61例,总血栓栓塞率15.3%,平均年血栓栓塞率4.3%.其中,阿司匹林组平均随访3.7年,血栓栓塞18例,血栓栓塞率9.0%,平均年血栓栓塞率2.4%;安慰剂组平均随访3.6年,血栓栓塞43例,血栓栓塞率21. 5%,平均年血栓栓塞率6.0%.阿司匹林组血栓栓塞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血栓栓塞率(对数秩检验:统计量为12.4,u=1,P=0.0004).结论 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率.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而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后,不久阿司匹林便应用于许多血管栓塞性疾病。现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并非所有常规服用阿司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华法令、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抗血栓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NVAF病人95例。其中华法令组32例,华法令1.5mg/d—6.5mg/d;阿司匹林组31例,75mg/d—150mg/d,对照组32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以脑卒中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结果:华法令组脑卒中发病率3.13%,阿司匹林组为16.13%,对照组为25.00%。华法令组有1例出现小量脑出血,阿司匹林组有5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华法令对NVAF的抗血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符合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400例随机分成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0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基础上采用双盲法进行肠溶阿司匹林(0.3g/d)或安慰剂(0.3g/d)治疗并进行随访。主要终检标准发生血栓栓塞。评估阿司匹林或安慰剂对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并作对数秩检验。结果400例病人中平均年龄59岁,平均随访3.6年,血栓栓塞61例,总血栓栓塞率15.3%,平均年血栓栓塞率4.3%。其中,阿司匹林组平均随访3.7年,血栓栓塞18例,血栓栓塞率9.0%,平均年血栓栓塞率2.4%;安慰剂组平均随访3.6年,血栓栓塞43例,血栓栓塞率21.5%,平均年血栓栓塞率6.0%。阿司匹林组血栓栓塞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血栓栓塞率(对数秩检验统计量为12.4,υ=1,P=0.0004)。结论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率。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玉环  李学奇 《心脏杂志》2007,19(5):585-586,58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冠心病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6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住院患者,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连服7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为2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13%。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AR较多(50%vs15%,P<0.05),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和并发高血压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较多,阿司匹林抵抗与年龄、性别、吸烟和并发高血压病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