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其中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前颅窝底及后颅窝底各1例。病变呈分叶状7例,呈类圆形1例。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6例,膨胀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形态不一钙化,多呈稀疏散在分布(6例),大部分钙化灶边缘较模糊;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改变(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Ⅰ~Ⅱ级),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高分化型Ⅲ级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CT可以清晰显示瘤内特征性的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征象,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两者结合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诊断,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对于软骨肉瘤,X线平片及CT能清晰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地显示病变范围,X线平片结合CT及/或磁共振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眶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中起源于鼻腔4例,鼻窦5例,眼眶3例.普通型软骨肉瘤8例,去分化型和间叶型软骨肉瘤各2例.CT表现:肿瘤呈卵圆形2例,分叶形6例,不规则形4例;内见散在点、环、结节、斑片状或不定型钙化;边界清楚9例,模糊3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度强化.7例鼻软骨肉瘤出现骨质破坏,并侵犯周围结构;眼眶软骨肉瘤骨质破坏1例,并侵犯同侧额部.MRI表现:普通型和去分化型软骨肉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6例(与脑组织比较,以下同),等信号4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8例,等信号2例,信号不均匀,内见散在低信号区,增强后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普通型软骨肉瘤边缘及间隔呈明显强化,内部不强化,呈斑驳状3例,蜂窝状2例;间叶型软骨肉瘤在T1、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后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各1例.结论CT是鼻眶部软骨肉瘤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典型间隔及边缘强化的MRI表现也能够提示诊断,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放  沙炎   《放射学实践》2012,27(7):742-745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骨外间叶型软骨肉瘤(EMC)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EMC的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8例中,下肢4例,前臂1例,躯干2例,右肺1例.CT检查7例,5例瘤体内见弓环状、颗粒状、团块状或不规则条纹状钙化,密集钙化3例,局灶钙化2例.瘤体内未钙化区域的密度低于邻近肌肉组织.MR检查5例,4例周围分布的EMC在T1WI均为等高信号;T2WI均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呈“胡椒面”样表现;1例为高信号包绕低信号.增强后可见弥漫性不均匀强化及钙化区强化.1例中央分布的EMC呈长T1、长T2的分叶状病灶,T2WI上可见低信号间隔,增强后呈结节样强化.结论 EMC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钙化特点、钙化区强化及信号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软骨肉瘤进行CT与MRI增强扫描的临床诊断意义与鉴别价值。方法选自2010~2012年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共50例,对其进行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归纳其应用方法与临床意义。结果 CT表现如下:14例患者表现为高分化普通髓腔型、2例患者表现为透明细胞型、余下34例患者则表现有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MRI表现如下:20例患者表现为高分化普通髓腔型,且呈现出长T1和T2为主的混杂信号、表现出不均匀分隔状强化患者有10例、6例患者为黏液型,表现出主要为长T1长T2的混杂信号、2例患者为透明细胞型,表现出主要为长T1长T2的混杂信号、表现为间质型以及不均匀分隔状强化患者各有2例;在其软组织肿块里面能够见到长T1和短T2信号分隔状况。结论对软骨肉瘤应用CT和MRI增强扫描能够准确的推断出其病理学类型,能够让临床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底脊索瘤与颅底软骨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经典型颅底脊索瘤、9例未分化型颅底脊索瘤及18例软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瘤体组织的部位、T2WI相对灰质的信号、强化方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记为0分,不均匀强化为1分,90%以上瘤体均匀强化为2分.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3种肿瘤病灶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最大ADC值及T2 WI信号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o.05).瘤体的强化方式在病例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强化方式的得分及发病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WI对颅底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合T2 WI信号可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18例颈部肿块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这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颈部肿块的CT、MRI资料,并与临床病理作对比分析.18例颈部肿块13例仅行CT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全部CT检查病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8例颈部肿块包括: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恶性蝾螈瘤、甲状旁腺腺瘤出血坏死、鼻咽癌并颏下淋巴结转移各1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淋巴瘤5例,囊性淋巴管瘤3例,颈部淋巴结结核3例,CT、MRI表现为实性、囊实性或囊性肿块分布在颈部诸间隙内.结论:颈部肿块CT、MRI表现易混淆,只有对影像资料作全面仔细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史才能对此类病变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周脂肪肉瘤18例和肾脏巨大AML(直径>8cm)14例患者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10例同时行MRI检查,分析脂肪肉瘤和AML的影像学特点。结果AML有14例显示肾实质缺损、11例发现瘤内扩张血管、5例肿瘤出血及3例伴有更小AML;而脂肪肉瘤无肾实质缺损、出血及不伴有更小AML征象,仅1例发现瘤内血管。肾实质缺损、瘤内扩张血管及肿瘤出血对鉴别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实质缺损、瘤内血管和出血是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AML鉴别的重要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1.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例颅底软骨肉瘤,均行CT及MRI平扫。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CT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MRTl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伴有高密度点状出血灶,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8例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信号及密度改变与病理相符。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相符。CT和MRI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脑肿瘤CT与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7~61岁,平均年龄34岁。结果:58例中血管母细胞瘤26例,星形细胞瘤15例,髓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转移瘤3例。CT与MRI对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在鉴别诊断中,尤其是囊性病变,MRI优于CT。结论:CT与MRI在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二者相辅相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胰腺癌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0年多为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因此提高对小胰腺癌的认识,发现小的肿瘤并且尽早地作出诊断显得尤为重要。CT是目前胰腺疾病的最主要影像检查手段,在对小胰腺癌的检查中,采用薄层和增中的多期动态扫描是必要的,把握最佳的胰腺强化时期是扫描的关键,可以更好地显示小肿瘤与正常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小胰腺癌表现为胰腺内小的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常合并有胆管和胰管的梗阻扩张,应用多层螺旋CT时,应尽量利用最薄层厚,最多层数的组合扫描以利用图像的融合或分解重建。MR可以提供较敏感的肿瘤信号及多平面成像,脂肪抑制及快速动态成像技术都有助于小肿瘤的显示。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CT与MRI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1~41岁,平均29.6岁.17例行MRI检查,7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中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靠近Monro孔处,在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MRI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及增强扫描图像上,9例可见由胼胝体和侧脑室顶呈网状或丝条状垂向下的瘤组织,轴位7例见呈牵拉样的条索状瘤体侵犯一侧或两侧脑室侧壁.所有肿瘤均伴大小不等的囊变,部分可见钙化、出血及血管流空影像.增强扫描肿瘤多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MRI影像上有一定特征性,合理应用其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脑裂畸形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裂畸形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裂畸形的MRI表现特征与鉴别诊断。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其中Ⅰ型12例,Ⅱ型9例。MRI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绝大多数病例有不对称性侧脑室扩大(19例)。裂隙多位于中央前、后回附近。有20例伴发透明隔缺如、灰质异位等其它脑发育异常。结论脑裂畸形的MR表现具有特征性,能良好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特征,是脑裂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可分为3型: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质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 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旨在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8例神经鞘瘤患者的CT与MRI表现,重点观察病变所在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占位效应。结果 21例咽旁间隙肿块均边界光滑,包膜完整,可见坏死囊变区,体积多较大(最长径多>4 cm),占位效应明显。其中13例多形性腺瘤均来源于腮腺深叶,突向咽旁间隙生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呈裂隙状位于肿块的内前方,茎突受压向内后方移位。8例神经鞘瘤,肿块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楚,可见脂肪间隙。结论生长在咽旁间隙的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较难,鉴别诊断需依靠肿块所在位置、与腮腺的关系及其周围结构如咽旁间隙脂肪和茎突的移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