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在低压舱下降时,了解经面罩对鼻咽部加压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时能否预防耳气压伤。方法16名常发生耳气压伤的飞行员和10名志愿者,咽鼓管通气阻力<6kPa。低压舱以20m/s的下降率自3500m降到地面高度。受试者发生明显的"压耳"感时,进行面罩增压6kPa平衡耳鼓室压。飞行员模拟飞行条件平衡耳鼓室压时,低压舱中止下降高度;志愿者平衡耳鼓室压时,低压舱中止下降高度,并测面罩增压前后的耳鼓室压进行比较。结果在16名飞行员中,有11名需要借助鼻咽部增压才能平衡鼓室压。在11人中有3人为单耳咽鼓管主动通气不良。面罩充气平衡耳鼓室压的次数为2~3次,平均为2.36±0.48次。面罩充气前后的鼓室压分别是-2.04±0.58kPa和-0.09±0.05kPa,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t=7.132,P<0.01)。志愿者感到"压耳"时耳鼓室压在-2.17±0.52kPa,面罩加压后耳鼓室压为-0.08±0.06kPa,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t=6.836,P<0.01)。结论当人体的环境压力增加时,经面罩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鼻腔充气可以预防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压力舱增压时,探讨经面罩对鼻咽部加压预防耳气压伤的作用。方法16名常发生耳气压伤的飞行员,8名健康志愿者,咽鼓管通气阻力〈6kPa。分别在低压舱或高压舱增压。结果在飞行员封闭后鼻孔或声门,对鼻腔或鼻及鼻咽部加压,志愿者呼吸道加压,都有良好的平衡鼓室压的作用。面罩加压前后的鼓室压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当人体的环境压力增加时,经面罩对鼻咽部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压力可以预防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体在高压舱进行环境增压时,呼气压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正压呼吸预防耳气压伤的机制。方法8名健康男性,咽鼓管通气阻力<6 kPa,每2人一组,互为被试者和对照者,被试者给予6 kPa的呼气正压,对照者正常呼吸,在高压舱以0.5 kPa/s的速率增压至5 kPa,两组均不采取其他任何主动或被动开放咽鼓管的措施,测鼓室腔压力。高压舱以同样速度增压至20 kP,试验组条件不变,对照组可进行主动或被动开放咽鼓管的措施,测鼓室压。结果增压至5 kPa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鼓室压分别是(-10.0±5.7)Pa和(-172.5±75.7)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压至20 kPa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鼓室压分别为(-8.9±6.9)Pa和(-7.1±6.7)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人体的环境压力增加时,经面罩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正压呼吸可以预防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高、低压舱致豚鼠耳气压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验证高压氧舱法和低压舱法检测咽鼓管通气功能时,引起实验豚鼠的中耳、内耳病理改变的一致性。方法 健康的杂色豚鼠38只随机分为3个高压氧舱组和3个低压舱组,分别在相应条件下进行模拟上升和下降实验,出舱电耳镜观察豚鼠鼓膜后处死,进行中耳及内耳组织学观察。结果 鼓膜反应及中耳、内耳组织学改变组间无差异。结论 本实验从病理形态学角度证实高压氧舱可以检测咽鼓管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大型复合低压舱模拟缺氧及大气压力降低时的飞行环境,在检测飞行人员耳气压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部直升机飞行人员158例,首先询问病史,并进行电耳镜、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无低压舱耳气压功能检查禁忌证者再进入舱内进行测试。以15m/s的速度“上升”至4000m,停留5min后以5m/s的速度“下降”至地面。每“上升”和“下降”1000m,飞行人员在症状列表中选钩一次主观感觉。出舱后复查电耳镜、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结果:除1例因近日感冒,未安排进舱而终止检查外,其余157例(314耳)均完成检查。其中,在不同高度分别出现耳闷胀、耳压痛等症状75例150耳,在3000~1000m下降时症状加重。出舱后电耳镜检查鼓膜Ⅱ度充血19例30耳、Ⅲ度充血1例1耳;纯音测听检查听力异常20例31耳,呈轻至中度传导性聋;声导抗测试c型曲线19例22耳,B型曲线3例3耳。耳气压功能完全正常139例281耳,基本正常8例16耳。达耳气压功能不良诊断标准10例17耳,其中,轻度6例12耳,中度1例1耳,重度3例4耳。结论:大型复合低压舱耳气压功能检查,在飞行人员航空性中耳炎诊断、疗效评估及做飞行结论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呼吸不同氧浓度混合气对低压舱实验后人耳气压功能和听力的迟发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自身对照平衡设计,5名被试者分别在不同时间内(间隔2周以上)参加呼吸纯氧、60%氧气(含60%氧气和40%氮气)和空气3组试验.每次均在呼吸1h实验用气之后进行耳气压功能低压舱试验,观察3组被试者在不同时间点的主观症状、鼓膜充血程度、声导抗和纯音听阈等指标变化.结果 纯氧组、60%氧气组和空气组被试者出舱即刻出现主观症状的耳数分别为8、2和3耳,纯氧组个别被试在出舱后3h耳闷与耳痛症状有所反复.出舱即刻3组被试者鼓膜充血程度为Ⅲ度的耳数分别为5、2和3耳,但未出现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的现象.实验后3组被试者维持为A型鼓室图的耳数分别为5、6和6耳,各组鼓室图相关指标数值和声反射不全引出率随时间延长而趋向初始值,未出现明显的迟发性数据回弹.纯氧组被试者中耳压和各倍频程听阈之和在低压舱试验后改变较多,恢复较慢.结论 呼吸纯氧较长时间会使参加低压舱实验的被试者耳气压伤发病率增加,症状加重,且容易诱发24h内症状反复. 相似文献
8.
大气压变化对咽鼓管通气阻力的影响及耳气压伤的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咽鼓管通气阻力(VRET)是否随大气压变化而变化,并了解呼气压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正压呼吸能否预防耳气压伤。方法8名健康男性,咽鼓管通气阻力<6kPa,在海拔28m和1180m高度的大气压条件下,用咽鼓管通气阻力测量仪测量VRET,比较其相对值和绝对值。另在压力舱内做增压试验:每2人一组,互为试验者和对照者。试验组经面罩予以6kPa的呼气正压,对照组正常呼吸。高压舱以0.5kPa/s增压速率增压至5kPa,两组均不进行其他任何主动或被动开放咽鼓管的措施,测鼓室腔压力。以同样速率增压至50kPa,试验组条件不变,对照组可进行主动或被动开放咽鼓管的措施,测鼓室压。结果在海拔28m,测量的VRET相对值是3.7kPa(27.75mmHg);在1180m高度,测量的VRET相对值是3.8kPa(28.50mmHg)。经t检验,两地高度VRET的相对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压舱增压至5kPa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鼓室压差值162.1±75.4daPa(P<0.01)。增压至50kPa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鼓室压差值2.86±6.19daPa(P>0.05)。结论当人体的环境气压发生变化时,VRET相对值无显著变化。经面罩提供大于VRET的压力,可以使咽鼓管被动开放,预防耳气压伤。 相似文献
9.
10.
抗荷正压呼吸时不同囊面积背心代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缩小代偿背心的囊覆盖面积是否仍能保证抗荷正压呼吸(PBG)时胸部的代偿性能。方法在离心机上,6名受试者分别穿大囊(L)、中囊(M)或胸背囊(TB)代偿背心、充气,在+5.5GZ时进行4.8kPa的PBG,在+6.5GZ进行8.0kPa的PBG;或穿TB代偿背心、不充气,在+5.5GZ进行4.8kPa的PBG,在+6.0GZ进行6.4kPa的PBG。测量的指标包括,抗荷服压(Ps)、面罩压(Pm)、胸部代偿压(Pt)、呼吸频率(R)、心率(HR)及主观评分。结果当受试者分别穿L、M或TB这三种代偿背心、充气时,均能很好耐受所进行的PBG。各项指标在L、M及TB这三种代偿背心间并无显著性差别(P>0.05)。穿TB代偿背心、不充气时,受试者对所进行的PBG仍可耐受。结论采用囊覆盖面积比较小的M代偿背心已可满足PBG时对胸部实施有效代偿的需要;穿TB代偿背心、不充气时,受试者也能较好地耐受6.4kPa的PBG。在+GZ作用时将代偿背心的囊覆盖面积适当缩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急性低压缺氧后大鼠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在急性低压缺氧环境暴露后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凋亡的情况。 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 30只 ,在低压舱内模拟暴露于 75 0 0m高度停留 2 0min ,建立急性缺氧模型。分别在缺氧前及低压缺氧环境暴露后 1d、2d、3d、4d和 5d ,取大鼠脑颞叶皮质和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脑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 大鼠低压缺氧后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 ,在缺氧后 4d和 3d脑皮质和海马凋亡细胞数分别达到高峰 ,急性缺氧后 3d和 4d脑皮质和海马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 1d (P <0 0 1 )。而急性缺氧后脑皮质和海马细胞G1 期细胞呈逐渐减少趋势 ,S期细胞逐渐增加。 结论 75 0 0m模拟高空低压缺氧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凋亡 ,缺血缺氧后的 3d和 4d凋亡细胞率最高 ,5d凋亡细胞数降低与未缺氧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YX-11供氧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YX-11供氧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方法1具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YX-11供氧系统,分别在低压舱或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0~10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2~20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2~20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20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20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结果YX-11供氧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kPa(在12km高度以下)和16kPa(在12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529Pa(肺通气量20L/min)和666Pa(肺通气量30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8.9kPa。结论YX-11供氧系统可以满足0~20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3.
间断缺氧习服大鼠血浆、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断缺氧习服对在鼠血浆、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高原水肿发病及高原习服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3组间断缺氧习服组(IHa、b、c)。急性缺氧组直接在低压舱中模拟海拔8000m缺氧4h,间断缺氧习服组分别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时间进行间断缺氧习服,每天4h,间断缺氧习服后的大鼠再进行急性缺氧(低压舱中模拟8000m,4h)。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血浆VEGF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VEGF表达。结果 缺氧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急性缺氧组升高明显(P<0.01);急性缺氧组肺组织有液体渗出及微血管内血球淤积现象;间断缺习服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升高幅度较急性缺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随间断缺氧习服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呈下降趋势,肺组织液体渗出明显好转。结论 极度缺氧导致VEGF显著升高可能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重要原因;VEGF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病及高原习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型氧气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 方法 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新型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地面~10.0 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3.0~17.0 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7.0 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15.0 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15.0 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 结果 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下)和17.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627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7.4 kPa. 结论 新型氧气系统可以满足地面~17.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压舱内不同吸氧方式对经皮氧分压(TcPO2)的影响.方法 应用QSG-1000B型多功能监护仪监测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患者经皮氧分压变化.结果 TcPO2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45 min达最高,面罩吸氧组达(1 214±134) mmHg,与1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罩吸氧组(气管切开)45 min达(1 304±269) mmHg,与1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罩吸氧组(气管未切开)45 min达(1 382±80) mmHg,与1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45 min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吸入空气5 min,55 min时测得的TcPO2较低,此后65 min和75 min又逐渐增高,3组TcPO2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舱内经皮氧分压监测对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高压氧治疗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Miroslaw Janik Shinji Tokonami Tibor Kovcs Norbert Kvsi Chutima Kranrod Atsuyuki Sorimachi Hiroyuki Takahashi Nobuyuki Miyahara Tetsuo Ishikawa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2009,67(9):1691-1696
An international intercomparison of integrating detectors was conducted at NIRS (National Institute of Radiological Science, Japan) with a 24.4 m3 inner volume walk-in radon chamber that has systems to control radon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During the first intercomparison (05.2007) four groups participated from four countries and for the second intercomparison (10.2007) 17 participants were involved from 11 countries.Most of detector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when compared to the radon level provided by the radon chamber. It appeared that the 70% of detectors are unified within the 20% margin of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