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脂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在高脂饮脂的同时给予氯沙坦治疗,3mo后观察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情况及测定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小于高脂组,冠状动脉病变较后者轻微,各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沙坦能抑制高脂血症所造成的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其作用并非通过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氯沙坦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对60例高血压病患分别应用氯沙坦和非洛地平治疗进行对比观察。记录每日血压和24h动态血压变化。取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显示,氯沙坦的降压疗效明显,但同非洛地平相比较,二无显性差异(P>0.05):氯沙坦组血浆NO、PGI2、AngⅡ升高,ET降低。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钙对兔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兔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4月龄雄性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高脂饲料配方:1%胆固醇+10%猪油+7.5%蛋黄粉+81.5%普通饲料);治疗组: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5 mg.kg-1.d-1。共进行12周。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取血测定血清NO和内皮素-1(ET-1)。取主动脉起始部行病理学观察、其余部分用于免疫印记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兔的血清ET-1浓度显著升高,而NO浓度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兔血管内膜明显增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含大量泡沫细胞,MMP-9的阳性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具有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兔血清ET-1浓度显著降低,而NO浓度显著升高(P〈0.01);兔血管内膜轻度增厚,有较少量泡沫细胞,MMP-9的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通过升高NO浓度降低ET-1浓度,减少MMP-9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对核因子κB mRNA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观察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核因子κB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日本长耳白兔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只。A组喂以高胆固醇饲料 ;B、C组在喂高胆固醇饲料同时 ,分别以氯沙坦粉剂 10mg·kg-1·d-1和 2 5mg·kg-1·d-1溶于温水中灌胃 ,1d 1次 ;D组为正常对照组 ,喂以普通饲料。观察 12wk。实验结束时 ,分别抽静脉血测血脂。麻醉后分离血管段 ,取主动脉弓处的血管组织行组织学和电镜检查 ,剩余的血管段制成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检测主动脉组织AngⅡ的含量。用RT PCR方法检测主动脉组织NF κB的基因表达。结果 A组动脉内膜下斑块形成明显 ,而B、C组斑块形成减少 ;A组NF κBmR NA表达增高 (P <0 0 1vsD组 ) ,B、C组NF κBmRNA表达与D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氯沙坦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从受体水平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抑制组织NF κBmRNA的表达 ,而降低单核细胞内膜下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Ⅱ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中主要的活性肽产物。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表明 ,AngⅡ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发展。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发现人AS斑块内存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AngⅡ及AngⅡ受体。并且 ,斑块组织内细胞成分 (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可进一步生成RAS。因此 ,深入了解RAS在AS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 ,将有助于阐明AS的发病机制。下面就AngⅡ在AS中的具体作用及作用机制加以阐述。1 AngⅡ与内皮功能失调内皮功能失调是AS最早期发生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对4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予以氯沙坦片50mg,qd,口服,血压下降不理想增加至100mg,qd,连用16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变化,并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FMD)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肱动脉F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尿U-MALB和β2-MG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经氯沙坦治疗16周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控制正常,肱动脉F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尿U-MALB和β2-MG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肾脏功能损害,氯沙坦具有良好降压效果,有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保护肾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losartan,商品名科素亚),是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药。到现在为止研究发现AngⅡ受体有两种亚型AT_1与AT_2,其中AT_1亚型最具有临床意义,受体AT_1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心肌组织、脑、肾脏及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等部位,参与心肌和平滑肌收缩,调节醛固酮分泌等,对心血管功能的稳定具有调节作用。口服氯 相似文献
8.
9.
氯沙坦通过降低ADMA水平诱导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本实验拟观察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活化的保护作用是否与降低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有关。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ngⅡ(10-9~10-6mol.L-1)孵育不同时间(6~48 h),并加入不同浓度的氯沙坦(1、3、10μmol.L-1)预处理1 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ADM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细胞中蛋白甲基转移酶(PRMT)蛋白表达、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和活化蛋白(AP-1)活性。结果AngⅡ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PRMT的表达,AngⅡ(10-6mol.L-1,24 h)显著增加培养液中ADMA、TNF-α水平,减少NO的生成,降低细胞DDAH活性,增加细胞AP-1活性。氯沙坦可拮抗AngⅡ所致的上述效应。结论这些结果提示氯沙坦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ADM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EG对DM生AS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DM性AS模型对照组、PGE1组和PGE2组3组,采用PGE1和大剂量PGE2静脉给药,3个月后测定血浆NO、NOS、ET、PGI2、TXA2、t-PA、PAI水平。结果:实验结束后,PGE1组和PGE2组血浆NO、NOS、PGI1、t-PA均高于模型对照组,而血浆ET、TXA2及PAI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PGEG2作用强于PGE1。结论:PGE1和大剂量PGE2可增强DM性AS家兔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纤溶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DM性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的影响。方法贴块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血管紧张肽Ⅱ(ATⅡ)和氯沙坦,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处理组平滑肌细胞CYR61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培养介质中CYR61含量的变化。结果10~(-6)/10~(10) mol·L~(-1)ATⅡ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平滑肌细胞内CYR6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增高培养介质中CYR61含量(P<0.01)。10~(-5)~10~(-7)mol·L~(-1)氯沙坦预处理组中,ATⅡ刺激的平滑肌细胞CYR6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及培养介质中CYR61含量明显减低(P<0.01)。结论氯沙坦可拮抗ATⅡ所致的平滑肌细胞内CYR61的表达与分泌。 相似文献
12.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高脂饮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纤溶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家兔 4 0只随机分为 4组 :A组予普通饲料、B组予 1%高胆固醇饲料、C组和D组进食同B组 ,分别予氯沙坦和卡托普利灌胃。 12wk后取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 ,处死动物 ,制作标本 ,观察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和血管内膜、中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内膜的超微结构 ;检测血管组织的内皮素 (ET 1)水平。结果 :B组的血脂和ET 1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 ,斑块形成明显 ,血浆t PA活性降低、PAI 1活性增高。氯沙坦的干预不影响血脂水平 ,但可减小斑块面积 ,降低ET 1,改善t PA和PAI 1活性 ;D组除ET 1外的各项指标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和D组内皮损伤明显轻于B组。结论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均能改善高脂血症家兔的内皮纤溶功能 ,减轻粥样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氯沙坦(losartan,LT)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核酸、蛋白质及c fo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观察血管紧张素Ⅱ亚型受体拮抗剂 LT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结果 LT2×10-6mol·L-1能明显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核酸及蛋白质合成的促进作用及c fosmRNA表达。结论 心肌细胞膜表面的AT受体亚型介导了AngⅡ促心肌细胞肥大作用。c fos基因激活是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重要机制之一。LT从受体水平阻断了AngⅡ的作用,此类药物应是更具选择性的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 相似文献
14.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培养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AngⅡ对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有无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体外培养的BCMEC凋亡。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AngⅡ (0 .0 1~ 10 μmol·L- 1)呈浓度依赖性诱导BCMEC凋亡。 10 μmol·L- 1AngⅡ诱导的BCMEC凋亡不能被 10 0 μmol·L- 1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所抑制 ,而能被 15 0kU·L- 1超氧化物歧化酶所部分抑制。BCMEC经 10 μmol·L- 1AngⅡ刺激 18h后 ,呈现胞浆浓缩、染色质凝集、核碎裂和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结论AngⅡ能诱导BCMEC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其刺激BCMEC产生的氧自由基有关。AngⅡ诱导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参与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组,n=10)、脓毒症组(LPS组,LPS 12 mg·kg-1,iv,n=10)和氯沙坦组(LOS组,氯沙坦50 mg·kg-1 ip,30 min后LPS 12 mg·kg-1 iv,n=10)。LPS注射6 h后抽血检测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IL-1β、TNF-α血浆浓度,随即处死大鼠,分离胸主动脉,测定各组胸主动脉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NF-κB,I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LPS组NO、MDA、IL-1β及TNF-α血浆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LOS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1);大鼠胸主动脉IκB mRNA和蛋白在LPS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LOS组中I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LPS组明显回升(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大鼠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氯沙坦和雷米普利来探讨血管紧张肽Ⅱ对压力过载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的相关作用。方法:采用缩窄大鼠肾动脉间腹主动脉的方法造成后负荷过载所致的左心室肥厚模型。造模后12 wk,分别给予灌服氯沙坦(1.0 mg·kg~(-1))和雷米普利(1.0 mg·kg~(-1))。给药12 wk后,应用形态测量学测定左室重量指数;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测定离体心功能和右颈总动脉插管法测定在体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浆血管紧张肽Ⅱ(AngⅡ)、醛甾(固)酮(Ald)含量和心肌组织AngⅡ含量。结果:与模型动物比较,氯沙坦和雷米普利均能降低左室重量指数;在体大鼠血流动力学的测定中发现,压力过载造成大鼠动脉血压和左室收缩压显著升高,应用氯沙坦和雷米普利治疗后,明显改善大鼠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左室收缩压和外周动脉血压;离体大鼠心功能测定发现,压力过载引起离体大鼠心脏左室舒张压和左室最大上升速率下降,氯沙坦和雷米普利不能改善左室舒张压和左室最大上升速率下降。此外,氯沙坦和雷米普利能够降低心室重构过程中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以及血浆中Ald含量。结论:应用氯沙坦和雷米普利均能够降低缩窄大鼠腹主动脉造成的左心室肥厚,进一步提示AngⅡ在慢性压力过载导致左心室重构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Gaspari TA Barber MN Woods RL Dusting GJ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 physiology》2000,27(8):653-655
1.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type-C natriuretic peptide (CNP) on th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atheroma-like neointima induced by a peri-arterial collar in rabbits. 2. Peri-arterial collars were placed on both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allowing local treatment of the collared region with either CNP (10 micromol/L) or saline. After 7 days, uncollared (control) and collared sections were taken from both arteries for pharmac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3. Application of the collar markedly attenuated (P < 0.05)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induced by acetylcholine (ACh); inhibition of 5-hydroxytryptamine contraction was 80+/-5% in control sections compared with 44+/-4% in collared sections from the same arteries. Local infusion of CNP (10 micromol/L) into the collar restored ACh-induced vasorelaxation (74+/-3% from collared arteries + CNP vs 77+/-2% from control sections from the same arteries). 4. Type-C natriuretic peptide treatment also reduced (P < 0.05) intimal thickening compared with contralateral collared arteries (intima/media ratio 0.06+/-0.01 vs 0.16+/-0.01). 5.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locally administered CNP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neointima in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II(Ang II)致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培养的BCMECs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量,流式细胞仪测定BCMECs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量,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BCMECs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Ang II呈剂量依赖性增加BCMECs LDH漏出、NO和ET1释放及ICAM-1表达,氯沙坦对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氯沙坦抑制Ang II致体外培养BCMECs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槲皮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估槲皮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制造家兔高同型半胱氨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 ,同时灌胃给予槲皮素 5 0、10 0和 2 0 0mg·kg-1,30d后采血进行循环内皮细胞计数 ,测定血清MDA、SOD、NO和血浆ET ,取胸主动脉作血管反应性测定 ,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损伤模型组相比 ,槲皮素给药组循环内皮细胞降低 ,MDA、ET水平降低 ,而NO和SOD水平升高 ,对ACh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趋近正常 ,对NTG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反应无影响 ,组织学检查也证实槲皮素有效地对抗高同型半胱氨酸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结论 槲皮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损伤家兔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Lu H Balakrishnan A Howatt DA Wu C Charnigo R Liau G Cassis LA Daugherty A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2,165(6):200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