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头晕、眩晕患者的TCD、CDFI检测资料,探讨引起头晕、眩晕症状的血管性病因。方法采用RIMED公司生产的Trans-Link9000型TCD检测仪,以2MHz、4MHz探头分别检测颅内外各血管;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用线阵探头和凸阵探头观察椎动脉颅外段(VAE)的走行、内径、内膜、血流充盈、血流方向等情况。结果 320例头晕、眩晕患者中,46例存在血管狭窄,占14.5%;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112例,占35.0%;椎动脉走行扭曲12例,占3.75%。头晕患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12.25%,眩晕患者为17.85%,两者比较差别显著(P<0.01)。头晕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85%,眩晕患者为14.28%,两者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 TCD、CDFI可以为临床探求头晕、眩晕患者的血管性病因提供线索,并能为治疗及预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观察,以期发现其主要关联供血系统。方法将临床诊断为中枢性眩晕的患者50例,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前循环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后循环探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观察血流速度变化。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后循环血流速度均出现异常,后循环血流速度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循环。结论中枢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异常以后循环为主,但不排除前循环病变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超声诊断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87例,另选83例无心、脑血管疾病且椎动脉走行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椎动脉血流参数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①超声可清楚显示椎间隙段椎动脉的穿入位置。②走行变异的患者中眩晕症状的发生率约73.50%;双侧变异较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走行变异椎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可客观的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在形态学上为临床明确椎动脉的病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彩超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晶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197-198
<正>彩色超声多普勒可清晰显示颅外段椎动脉(VA)的形态、走行及血流动力学情况,从而可为辅助诊断颈性眩晕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我们用彩超检测了7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颅外段VA情况及35例患者转颈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淑华  宋金玉 《天津医药》2011,39(8):761-762
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常见表现,病因复杂。明确造成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对于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1]。本文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推拿治疗中青年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3例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针刀配合推拿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安全性、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的眩晕积分、TCD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刀配合推拿治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而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值得临本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53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2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151例采用静脉输注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治疗.60 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HDI 5000超声检查.结果 总有效率眩晕宁治疗组为88.5%,对照组藻酸双酯钠注射液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I 5000超声指标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优于藻酸双酯钠,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苏克智  胡中 《云南医药》2000,21(5):420-421
老年颈性眩晕现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为探索超声药物透入对其治疗原理与效果 ,我院 1996年 3月至 1999年 1月对 38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测定椎动脉 (VA)血流动力学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老年颈性眩晕组 (简称患病组 ) 38例 ,男 2 5,女 13。年龄 50~ 81岁 ,平均 ( 66 0 9± 5 89)岁 ,全部经骨科、神经内科检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 ,行X光颈椎 6位片或 /和颈椎CT检查 ,其中 2 6例确诊为颈椎病 ,12例为颈椎明显退变。均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典型症状 ,有发作性眩晕。经多普勒超声测定有双侧或单侧VA供血不…  相似文献   

9.
张淑梅  周宏  喇江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499-3500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在颈椎病(椎动脉型)所致位置性缺血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TCD对颈椎病所致位置性缺血性眩晕76例患者进行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析,并结合转颈试验,探测双侧PCA平均血流速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颈椎病所致位置性缺血性眩晕患者当头侧向转动时,双侧PCA的平均血流速度暂时性降低,当头转回中立位时,平均血流速度逐渐回升.结论:TCD有助于识别位置性眩晕中的真性位置性缺血患者,是一种无创、简便、价廉、可靠,并可床旁操作和提供实时动态血流动力学资料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性眩晕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大庆市人民医院64例眩晕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常规TCD检测显示在颈病患者中异常率达93.75%,加做转颈实验后,总阳性率为100%。结论:TCD及转颈试验对颈椎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科学地评价V-BA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用超声颈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超声检查条件的70例患者首先不使用医用超声颈枕进行一次检查,然后应用医用超声颈枕再进行一次检查。总结2次检查的结果,观察患者检查中发生不适以及出现颈性眩晕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对20例颈动脉窦部斑块患者、3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超声颈枕检查,对直径小于0.5cm的小斑块,应用超声颈枕时的检出率分别为95.0%(19/20)、96.7%(29/30),不使用超声颈枕时的检出率分别为70.0%(14/20)、76.7%(23/30)。使用与不使用超声颈枕的检查结果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颈部淋巴结疾病患者、5例甲状旁腺疾病患者进行超声颈枕检查,应用超声颈枕时的检出率分别为93.3%(14/15)、80.O%(4/5),不使用超声颈枕时的检出率分别为80.0%(12/15)、20.0%(1/5)。使用与不使用超声颈枕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使用超声颈枕检查时,有60例患者产生不适感觉,其中12例发生颈性眩晕,12例发生低血压性眩晕。而使用超声颈枕后,仅有1例患者产生不适感觉,未发生颈性眩晕及低血压性眩晕。结论当使用超声颈枕后,患者的颈部处于过度后伸位,便于进行超声检查。由于患者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不易产生不适。该医用超声颈枕在临床工作中具有较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赛莱乐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情况。方法将6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为赛莱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赛莱乐组3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BAEP和TCD检测在治疗前异常发生率为73%(48/66)和79%(52/66),而治疗后BAEP和TCD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6%(17/66)和30%(19/66)。对照组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BAEP和TCD异常发生率分别为72%(46/64)和78%(50/64)。治疗后BAEP和TCD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0%(38/64)和63%(40/64)。经χ2检验,治疗前两组BAEP和TCD的χ2值分别为8.43和7.87,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赛莱乐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性患者较理想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张春  田维君  王建国 《中国药业》2009,18(13):75-75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眩晕宁片,3片/次,3次/d,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粒/次,3次/d,均以服药3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明显改善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眩晕宁片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梅尼埃病与脑血管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TCD探查53例临床初步诊断为梅尼埃病的53例病人眩晕缓解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流速及血管搏动指数异常,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管壁弹性和顺应性降低者16例;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流情况异常者.结论TCD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可作为诊断梅尼埃病的常规检查应用于临床,以鉴别梅尼埃病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眩晕患者椎动脉病变情况.方法 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480例眩晕患者和200例非眩晕患者分别进行脑MRA检查.结果 发现眩晕患者一侧椎动脉狭窄或缺如率(58.5%)高于非眩晕患者一侧椎动脉狭窄或缺如率(35.0%),眩晕者两侧椎动脉大小比(≤1∶2)与非眩晕者两侧椎动脉大小比(≥3∶4)有明显差异.结论 眩晕患者一侧椎动脉脑异常率明显高于非眩晕患者,而且眩晕者椎动脉狭窄程度较非眩晕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孤立性眩晕的诱发因素,为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病例特点以及临床检查结果等,运用卒中风险评分的方法进行眩晕患者的病因评价,对眩晕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眩晕对多见的种类是前庭周围性眩晕,共计142例患者,占本次研究患者总数的83%,其次为中枢性眩晕,患者例数为19例,占本次研究患者总数的11%,占比最少的致病因素为焦虑或抑郁,为10例患者,占本次研究患者总数的6%。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存在明显差异。中枢性眩晕患者发病年龄、吸烟人数、基础疾病以及血脂四项检查指标。既往病史的发病率与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明显差异。中枢性眩晕患者数量显著高于焦虑抑郁组。周围性眩晕组合并血脂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发病率与焦虑抑郁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非中枢性眩晕是孤立性晕厥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孤立性晕厥也可见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枢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非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病史资料存在明显不同,在孤立性晕厥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应该着重识别中枢性晕厥的患者,对中枢性晕厥患者及时治疗和干预,避免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三部推拿法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推拿,观察组患者实施三部推拿法,两组患者的推拿频率皆为1次/d,连续治疗14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眩晕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与眩晕持续时间评分皆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患者眩晕程度与眩晕持续时间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三部推拿法能够显著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具有更高的康复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牵引配合温针治疗颈性眩晕对脑血流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53例颈性眩晕患者在牵引配合温针治疗20次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除左侧大脑前动脉外,双侧大脑中、大脑后及右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降低(P〈0.01);双侧椎动脉均较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牵引配合温针治疗可双向调整颅内动脉异常的血流速度,从而达到改善和治疗颈性眩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联合TCD在老年人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10月来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眩晕患者85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查体中心例行体检的健康老年受试者90例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经颅多普勒诊断仪评估两组受试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观察椎动脉走形、内径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的椎动脉内径低于对照组(2.25±0.41mm vs 3.34±0.38mm),观察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37.28±11.45cm/s vs 56.83±18.14cm/s)。观察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21.69%vs 4.71%)。观察组颈椎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2.16%vs 11.37%)。结论:颈部动脉超声联合TCD是一种无创的评价椎基底动脉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查手段,可以为老年人眩晕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医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尼麦角林对后循环缺血(PCI)所致眩晕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PCI眩晕患者7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32例患者分组依据为不同的PCI眩晕治疗方法;观察组:尼麦角林+尼莫同;对照组:倍他司汀+尼莫同;通过对比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以突出尼麦角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眩晕等级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在眩晕障碍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眩晕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尼麦角林,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方面可以获得明显效果,并且未表现出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的现象,可以将患者的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显著改善,最终显著提高PCI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