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阐明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1/20)和15%(3/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39/50)和72%(36/50),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86,P<0.05;χ2=18.811,P<0.05)。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无关联(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远隔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直肠癌中CD151和MMP-7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rs=0.314,P=0.026)。  结论  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KRAS基因突变与SETDB1(set domain bifurcated 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及两者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接受诊治的12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及病例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KRAS基因突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ETDB1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12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41.8%,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肿瘤部位、术前血清CEA水平相关(P < 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大小、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0.05)。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SETDB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32,P=0.008)。SETDB1蛋白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大小及术前血清CEA水平相关(P < 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0.05)。  结论  SETDB1蛋白在KRAS突变型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KRAS基因突变可能影响SETDB1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
李良庆  林振孟  潘敦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292-1295
  目的  探讨Sipa1基因(signal-induced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gene 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3例新鲜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ip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122例胃癌和64例正常胃黏膜石蜡组织中Sipa1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新鲜胃癌组织中Sipa1 mRNA(ΔCt:7.94±1.12)及蛋白(0.305 6±0.108 4)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ΔCt:0.531 9±0.072 0;0.531 9±0.072 0)显著下降。胃癌石蜡组织中Sipa1蛋白表达阳性率36.1%较正常胃黏膜石蜡组织中阳性率73.4%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ipa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关(P < 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等表达无关(P>0.05)。Sipa1蛋白阴性表达患者比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 < 0.01)。  结论  Sipa1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对判断预后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IL-23、IL-17的含量,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24例对照组和56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及患者正常黏膜组织与肿瘤组织培养液中的IL-23、IL-17水平。  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23和IL-17水平分别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 < 0.01)和正常黏膜组(P < 0.0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但IL-23水平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17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而IL-23水平仅与TNM分期相关(P < 0.05)。  结论  IL-23和IL-17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进展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吕洋  刘博  李秀娟  王哲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8):1363-1366
  目的  研究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0(kallikrein 10, KLK10)和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family-3, ITF/TFF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作用关系, 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7例结直肠腺癌、21例结直肠腺瘤及1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KLK10和TFF3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KLK10和TFF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结果  KLK10和TFF3在结直肠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和70.2%(40/57), 在结直肠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8.1%(8/21)和47.6%(10/21), 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7.3%(3/11)和90.9%(10/11)。KLK10和TFF3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 < 0.0.05)。KLK10和TFF3的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均 < 0.0.05)。KLK10和TFF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7, P < 0.001)。TFF3在KLK10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KLK10阴性组中的表达。  结论  KLK10和TFF3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133、β-catenin和APC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分析三者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4例结直肠腺瘤、135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CD133、β-catenin和APC蛋白的表达; 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结果  CD133在结直肠癌中阳性率为45.9%, 高于腺瘤(9.5%)及癌旁正常黏膜(0, P < 0.05), 其表达与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结直肠癌组织分级具有相关性(P < 0.05);β-catenin胞质/胞核阳性表达在结直肠癌(93.3%)和腺瘤(85.1%), 高于癌旁正常黏膜(14.8%, P < 0.05), β-catenin膜表达缺失率在结直肠癌(45.2%)高于腺瘤(4.1%)及癌旁正常黏膜(5.2%, P < 0.05), 且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 < 0.05);APC阳性表达率在癌旁正常黏膜(100%)、腺瘤(90.5%)和结直肠癌(34.8%)呈逐级降低(P < 0.05), 在结直肠癌APC表达缺失组, β-catenin胞质/胞核表达与CD133表达呈正相关(P < 0.05)。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筛选出Dukes分期、β-catenin膜表达缺失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高风险因素及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CD133、β-catenin、APC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CD133表达与β-catenin及APC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三者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谭非  徐星  高品  苏向前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8):932-938
  目的  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叠蛋白1(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 1,CTHRC1)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调或抑制miR-520d-5P的表达,探讨其对基因CTHRC1的调控作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520d-5P与基因CTHRC1的3'UTR区之间是否相互结合。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6株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及临床结直肠癌配对标本中基因CTHRC1的蛋白表达水平。构建稳定转染基因CTHRC1的结直肠癌细胞系;CCK-8、Transwell等方法检测稳定转染目的基因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  在配对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发现,正常组织中miR-520d-5P的表达高于癌组织(P < 0.001),基因CTHRC1的表达趋势相反(P < 0.001),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通过miR-520d-5P模拟类似物mimics及抑制物inhibitor的瞬时转染实验发现其对基因CTHRC1的蛋白表达有负向调节作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520d-5P与CTHRC1的3'UTR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稳定转染基因CTHRC1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但侵袭能力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配对结直肠癌标本中,原发癌组织中基因CTHRC1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3)。  结论  miR-520d-5P对基因CTHRC1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基因CTHRC1可以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且与miR-520d-5P具有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的DNA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水平, 探讨其在OSCC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10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OCS3的DNA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水平, 并与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进行对照研究, 分析其与OS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  1) OSCC组织SOCS3 DNA甲基化的阳性率为85%, 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的20%(P < 0.05);2)OSCC组织中SOCS3蛋白表达(1.76±0.12)明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1.93±0.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甲基化组SOCS3蛋白表达(1.72±0.21)显著低于非甲基化组(1.92±0.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在TNM分期中Ⅲ期组表达均低于Ⅰ~Ⅱ期组(P < 0.05), 伴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也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 0.05);4)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OCS3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级别呈正相关(r=0.416, P < 0.05), 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357, P < 0.05)。  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OCS3 DNA甲基化阳性率高, 导致SOCS3基因表达下调, 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TFF1)和三叶因子3(TFF3)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评价其与肿瘤发生、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30例癌旁组织、25例转移淋巴结中TFF1和TFF3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TFF1在癌旁组织、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表达逐渐增高(26.7%,70.8%,96%,两两比较均P < 0.05)。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与癌旁组织比较,TFF3表达率均有降低(100% vs. 84.6%或80%,均P < 0.05),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仅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 < 0.05);TFF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 < 0.05)。TF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TFF3呈负相关(P=0.014,r=-0.291)。TFF1表达水平与总生存率无相关性(P=0.639),而TFF3表达水平与总生存率有关(P=0.045)。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等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TFF3为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  TFF1和TFF3表达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存在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I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Glil与转录因子Foxm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临床胃癌病理标本70例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0例,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G1i1与Foxml蛋白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RT-PCR检测两者mRNA在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  结果  Glil和Foxml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 Glil和Foxml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llil在胃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 而Foxml在胃癌中的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 两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且Glil和FoXnl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7, P < 0.05)。  结论  Glil和FoXnll在胃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两者的正相关说明在胃癌的发生中两者有协同及相互调节的作用j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成为胃癌检测、判断预后的指标, 对新药物的开发及对胃癌化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1(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α1,GFR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全面检索GEO、TCGA、Oncomine、Kmplot数据库分析GFRA1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分析其预测化疗、内分泌治疗疗效和预后的价值。  结果  GFRA1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 < 0.05),与ER(r= 0.66)、PR(r=0.2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HER-2(r=-0.09)、Ki-67(r=-0.1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GFRA1低表达乳腺癌患者对他莫昔芬和多柔比星易产生耐药。GFRA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 < 0.05),GFRA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  结论  GFRA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低表达乳腺癌患者对他莫昔芬和多柔比星耐药,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phB4受体及其配体EphrinB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plus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和10例癌旁组织中EphB4受体及其配体EphrinB2的表达和VEGF的表达,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和10例癌旁食管组织中EphB4、EphrinB2和VEGF mRNA的相对含量, 并分析EphB4、EphrinB2和VEGF的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EphB4、EphrinB2、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phB4 mRNA和EphrinB2 mRNA表达正相关(r=0.541, P < 0.05), EphB4 mRNA、EphrinB2 mRNA均和VEGF mRNA表达正相关(r=0.642, r=0.582;P均 < 0.05)。  结论  EphB4和EphrinB2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 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h17和FOXP3+T(Treg)阳性细胞在慢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慢性胃炎、17例淋巴细胞性胃炎和18例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Th17及FOXP3+T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  Th17在慢性胃炎组、淋巴细胞性胃炎组和胃MALT淋巴瘤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2±2.4)、(15.1±5.3)和(16.8±5.4)个/每高倍镜视野,胃MALT淋巴瘤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胃MALT淋巴瘤与淋巴细胞性胃炎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P3+T在慢性胃炎组、淋巴细胞性胃炎组和胃MALT淋巴瘤组的细胞数分别为(5.1±2.7)、(22.4±4.0)和(30.8±7.2)个/每高倍镜视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OXP3+T和Th17细胞数量改变在胃MALT淋巴瘤组呈正相关(R=0.308,P < 0.05)。  结论  FOXP3+T和Th17细胞数量在淋巴细胞性胃炎和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增多,可能在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研究, 检测CysLT1R和CysLT2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CysLT1R和CysLT2R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从mRNA水平上检测90例原发乳腺癌组织和30例匹配的癌旁组织中CysLT1R和CysLT2R基因的表达量, 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乳腺癌组织CysLT1R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乳腺癌组织CysLT2R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乳腺癌组织中CysLT1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5), CysLT2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呈负相关(P <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CysLT1R mRNA高表达者的总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水平者(P=0.035), CysLT2R mRNA高表达者的总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水平者(P=0.025)。  结论  CysLT1R和CysLT2R可作为乳腺癌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心体相关激酶Aurora-A、突变型P53(mt-P53)和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规律, 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Aurora-A、mt-P53和c-myc在1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Aurora-A在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35%, 69%。mt-P53分别为0, 20%, 57%。c-myc分别为0, 37%, 76%。与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相比, 癌组织中Aurora-A、mt-P53和c-myc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1);三者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有关(P < 0.05), mt-P53和c-myc还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 < 0.05)。在大肠癌中Aurora-A的阳性表达与mt-P53、c-myc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62, P < 0.01;r=0.487, P < 0.01), mt-P53和c-myc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42, P < 0.01)。  结论  Aurora-A和c-myc蛋白的过表达与P53的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分析Aurora-A、mt-P53和c-myc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荣荣  刘晓  陆苏  顾林  向荣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3):866-871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芯片中BAG-1、EGFR和PA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59例组织芯片中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点行BAG-l、EGFR及PARP-1蛋白检测,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BAG-1、EGFR、PA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5)。BAG-1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 < 0.05);EGFR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以及分子分型有明显相关性(P < 0.05);PARP-1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ER表达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 < 0.05)。119例病例中BAG-1蛋白表达与EGFR、PARP-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BAG-1蛋白表达与PAR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G-1、PARP-1蛋白表达和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G-1、PARP-1蛋白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乳腺癌中BAG-1、EGFR和PARP-1蛋白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BAG-1、EGFR和PARP-1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