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对正常人的上颌窦进行三维重建,得出体积测量的方法,为种植牙术提供解剖依据和手术指导。方法:选取57例(114侧)健康成人的付鼻窦CT影象,对上颌窦进行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三维重建,在选取的截面测量上颌窦的有关数据,估算上颌窦的体积变化,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窦的平均容积为13.83±5.70mm^3,男性和女性、左侧和右侧、以及缺牙组和无缺牙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可以估算上颌窦的体积,所得数据对种植牙,特别是上颌窦提升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22例上颌窦癌的CT扫描表现,其中16例经病理证实。作者认为由于CT有高密度分辨率,扫描上颌窦区比传统平片优越,并能够提出较早期的上颌窦癌的征象,可清楚观察肿瘤组织及浸及周围组织范围,尤其观察翼腭窝更为满意,另外CT对观察肿瘤术后是否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评估非手术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上颌窦黏膜变化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口腔科疑诊的30例慢性牙周炎伴黏膜增厚型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牙周非手术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口腔颌面CBCT扫描,分析上颌窦黏膜变化,将治疗前后的各项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上颌窦黏膜厚度和长度进行比较。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临床指标与黏膜厚度值之间的相关性,对左右侧黏膜厚度值及长度值、治疗前后各项检查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牙周治疗前30例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值与PD、CAL呈正相关关系(P<0.05)。共58侧上颌窦黏膜术前出现增厚现象,其中轻度上颌窦黏膜增厚20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1.1 ± 0.6)mm]小于治疗前[(2.5 ± 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83,P = 0.015);中度上颌窦黏膜增厚30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2.3 ± 0.6)mm]小于治疗前[(5.8 ± 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87,P<0.001);重度上颌窦黏膜增厚8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4.2 ± 0.4)mm]亦小于治疗前[(11.2 ± 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51,P<0.001)。轻、中、重度上颌窦黏膜增厚者,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改善上颌窦黏膜增厚有积极意义,口腔颌面CBCT是一种无创、定量研究牙周组织和上颌窦周围组织的有效影像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上颌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临床诊断为上颌窦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成像,并对16层螺旋CT图像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58例患者中,炎性病变30例;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8例;上颌窦骨折14例。16层螺旋CT定位诊断正确率达100%,定性诊断正确率达91.38%。结论:16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上颌窦病变的范围、骨质改变的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定性诊断还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8.
随上颌窦提升术提出许多年来,该技术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上颌窦提升术与上颌窦基本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仍未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这一主题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辅助下埋伏牙的诊断和治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埋伏牙进行诊断以及制定治疗计划。方法:对18例患者共32颗全颌曲面断层难以定位的埋伏牙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应用MPR、SSD和MIP技术形成三维重建影像,结合临床检查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提供埋伏牙的三维信息,包括位置、形态、萌出方向以及与邻牙的关系,18例患者通过三维影像信息帮助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的效果。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精确反映埋伏牙在颌骨内的位置以及与邻牙的位置关系,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青年上颌窦窦底结构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正常志愿者34例(68侧),男、女各17例,年龄在18~22岁之间。利用多层螺旋CT对上颌窦进行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研究上颌窦窦底的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显示上颌窦形态为横断面观多为尖指向外侧的三角形;冠状面观(由前向后)多为尖指向下方的三角形→椭圆→近似圆形的变化规律;矢状面观多为不规则且前后径稍长的长方形;上颌窦窦底平坦者多见,但也见牙根突入窦腔者;个别上颌窦底壁与磨牙牙根之间仅以极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仅以黏膜覆盖;上颌窦单窦者多见,双窦及三窦少见。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备上颌后部锥形束CT扫描数据的患者资料,应用CT配套软件观察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并测量上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距离。结果:共收集40例,男2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5.5岁(19~55岁)。12例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在同一水平;16例牙根根尖水平高于上颌窦底水平,平均距离为(3.62±0.52)mm;12例牙根根尖水平低于上颌窦底水平,平均距离(3.16±0.42)mm。在距离上颌窦底最近的牙根方面,上颌第一磨牙腭根最为多见(20/40)。结论:锥形束CT在判断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密切,其中,与第一磨牙腭根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应预防上颌窦穿孔或上颌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结合测量软件,研究青海地区成人上颌窦间隔的解剖学变化。方法:选取300例成人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上颌窦间隔的发生、位置、高度、方向及形态学变化。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有80例出现上颌窦间隔,发生率为26.7%;窦间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牙缺失无关。窦间隔主要出现在上颌窦中部(41.4%);平均高度右侧(6.60±4.08) mm,左侧(6.81±4.24) mm;平均长度右侧(9.28±2.99) mm,左侧(9.00±3.00) mm;颊腭向多见(85.2%),完全性为主(80.5%)。结论:青海地区成人中有26.7%出现上颌窦间隔,在上颌窦底提升术时应予以重视,采取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快速扩弓后上颌牙列位置三维改变的螺旋CT测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使用螺旋CT观察快速扩弓(RME)前后上颌牙列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使用螺旋CT获得临床患者颅面部三维数据模型,通过颅部的固有解剖标志点建立测量三维坐标系,使矫治前后的变化都在同一个测量坐标系下直接对比研究。观测10例恒牙[牙合]早期患者在快速扩弓前后上颌牙列各标志点间的位置和角度改变。结果:1)后牙在宽度方向上为整体移动和倾斜移动相结合的移动方式,但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稍有差别;牙齿和骨对宽度增加的贡献各占约1/2;2)后牙在垂直方向有伸长的趋势;3)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均向前整体移动,轴倾度保持不变;4)中切牙整体随上颌骨前部向前向下移动,其牙长轴发生直立,轴倾度增加;5)上颌[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上颌牙列位置RME前后在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3个方向上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螺旋CT可以对这种三维位置变化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人体上颌窦口扩大手术与蝶腭动脉分支的解剖关系。方法:30侧动脉灌注乳胶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不计性别和年龄,在立体放大镜下观察鼻中隔,中鼻道的结构和血管分布。结果:上颌动脉在蝶腭孔处分为蝶腭动脉一终支,经蝶腭孔到鼻腔。其分支供应鼻腔外侧壁,鼻窦及鼻中隔。蝶腭动脉的分支,鼻后外侧动脉的外径为(1.05±0.09)mm,其分支至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其外径分别为(0.91±0.09)mm和(0.96±0.09)mm。蝶腭动脉的下鼻甲分支在下鼻腔后端前方的距离约为(11±3)mm。在行上颌窦口开放手术时,若距中鼻甲后约1.5cm的距离,不易伤及鼻后外侧动脉。结论:上颌窦口扩大手术中不能单纯以上颌窦开口位置,作为向后上扩大的自然标志,在中鼻甲后端1~1.5mm处,开放上颌窦口较为安全,同时应避免伤及蝶腭动脉的分支及鼻后外侧动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Bicon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术用于上后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已完成种植修复的13例20颗上颌后牙Bicon植体修复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临床检查和CBCT评估Bicon种植体在骨量不足情况下,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统计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20颗Bicon植体,上颌窦内提升高度2~5 mm,临床检查初期稳定性良好,未见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4个月骨整合良好,修复体负载1~2年后检查植体无动度,CBCT显示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种植体留存率100%。结论:Bicon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术可成功用于上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种植修复。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髁突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和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58例75侧髁突骨折通过三维螺旋CT技术进行扫描检查。结果: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确诊髁突骨折并明确骨折的部位、旋转、方向、移位情况等,对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全面而直观的显示髁突骨折的情况,对髁突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和疗效的评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患者14侧上颌窦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整剥离窦黏膜12侧,在开窗口覆盖和不盖生物膜各6侧。术后当天,1、3、6、12个月摄X线全景片,观察植骨及种植体周围情况。结果上颌窦窦底骨高度为1~6mm时,植入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良好。开窗口覆盖与不盖生物膜的12侧,种植体均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良好。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上颌窦窦底骨高度对种植成功有影响,未发现开窗口术后盖膜与否对术后种植体成功修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上颌窦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38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行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6~36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观察期内,除1颗种植体由于(牙合)力负荷过大松动脱落外,其余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能行使较好的咀嚼功能.结论 掌握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灵活选择种植系统,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追踪.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在上颌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埋伏牙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定位的上颌骨埋伏牙31例,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用Dentascan软件包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再现技术重建图像。结果:本组共37颗埋伏牙被精确定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准确显示上颌骨埋伏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埋伏牙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解剖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检查上颌骨埋伏牙准确有效的方法,在上颌骨埋伏牙设计牵引导萌的方案和疗效评价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