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术前肺门纵隔淋巴结CT检查结果和术中淋巴结情况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 ,分析探讨CT检查对于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6月 - 2 0 0 3年 5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 86例资料完整的NSCLC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术前胸部CT、术中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结果。CT和手术诊断淋巴结异常的标准是 :淋巴结最小径≥ 10mm ,CT检查和术中检查淋巴结异常相一致者定义为敏感性 ,CT发现淋巴结异常而病理报道为淋巴结转移者定义为特异性。结果 :CT检查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淋巴结的大小关系密切 ,当淋巴结短径 <10mm时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16 % (12 77) ;10~19mm时转移率为 4 0 % (5 4 136 ) ;2 0~ 2 9mm时转移率为 75 % (2 7 36 ) ;≥ 30mm时转移率为 6 6。总的敏感性为 6 6 % (16 9 2 5 5 ) ,特异性为 5 1% (131 2 5 5 )。结论 :CT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尤其淋巴结短径≥ 2 0mm时 ,CT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影响CT准确性的因素有淋巴结大小以及患者是否伴有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纵隔镜检查术在纵隔或肺门淋巴结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代谢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中(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纵隔镜检查术前PET/CT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异常的NSCLC病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以及PET/CT的假阳性率。结果 2007年4月—2011年12月期间,73例患者符合条件。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3%、100%、100%、87.1%和94.5%。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率高达30.8%。如果将非巨块型纵隔淋巴结代谢升高且双侧肺门淋巴结代谢升高定义为纵隔淋巴结阴性,其阳性预测值升高至81.1%。结论在PET/CT纵隔或者肺门淋巴结代谢升高的NSCLC,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高。对PET/CT代谢阳性的纵隔淋巴结需要病理确认,特别是合并双侧肺门对侧性代谢增高的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L  Wu PH  Mo YX  Xie CM  Ruan CM  Li L  Shen JX  Rong TH  Wang X  Zhang SY 《癌症》2006,25(11):1384-1388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对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结果,评价螺旋CT检查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对89例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和纵隔镜检查,将CT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结果与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做一一对照,对比分析螺旋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与纵隔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一一对照,螺旋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值60.5%,阴性预测值68.6%,总的准确率为65.2%。螺旋CT检查诊断4R、5、6、7组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偏低,诊断4R组和7组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结论:螺旋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临床分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纵隔镜,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纵隔镜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否存在转移)的临床应用策略.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临床连续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的NSCLC患者152例,分别采用CT和纵隔镜技术评估纵隔淋巴结状态.根据纵隔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计算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的纵隔镜检查阳性率和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以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类型(中央型或外周型)、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作为预测因子,进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8例,阳性率为11.6%;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率为20.1%.62例临床Ⅰ期(cT1~2NOMO)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7例,阳性率为11.3%;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率为19.4%.对全部152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T下纵隔淋巴结短径≥1 cm的NSCLC患者,术前必须进行纵隔镜检查;对于腺癌患者,即使是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短径<1 cm,术前也应该进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病理确诊NSCLC的患者进行CT纵隔淋巴结分期,并同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做一一对照。结果: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总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70.o%,阳性预测值60.5%,阴性预测值68.6%,总的准确率为65-2%。CT对4R、5、6,7组淋巴结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偏低。4R组和7组淋巴结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结论:CT是评价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能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达到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检查(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无创分期的手段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它在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作用尚不明了。本文探讨了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PET肺癌纵隔淋巴结显像阳性病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1月-2008年11月,对宣武医院收治的术前PET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行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对纵隔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来自纵隔镜或开胸清扫的纵隔淋巴结,分析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本组61例肺癌患者中,男38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岁(年龄41岁-81岁)。其中右肺癌41例,左肺癌20例。45例肺癌患者手术病理证实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10例N3的患者接受化疗,38例N2的患者给予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接受开胸手术。16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翻身行开胸探查、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PET的阳性预测值为73.8%(45/61)。电视纵隔镜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45/48)、100%(13/13)、95.1...  相似文献   

7.
Zhang SY  Wang X  Zhu ZH  Zeng CG  Rong TH  Zheng L  Fu JH  Xie ZM  Zhang X  Yu H 《癌症》2005,24(3):349-352
背景与目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应常规行纵隔镜检查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应用纵隔镜检查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4年2月,31例临床诊断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接受经颈纵隔镜检查。结果:纵隔镜检查共发现2例N2期患者,1例N3期患者(右斜角肌前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0%(3/31);敏感性75%,特异性100%,准确率97%。结论:对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纵隔镜检查有较大的意义,术前可常规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术前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并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患者的PET/CT图像进行分析,记录淋巴结短径、CT值、SUVmax等,同时对患者的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应用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进行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常规CT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为84.1%,常规PET法诊断的准确率为82.8%,常规PET/CT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为91.7%,PET/CT综合分析法的诊断准确率为95.2%,只有5例良性淋巴结误诊为恶性。8例肺癌伴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肺癌病灶位于肺野内带。结论18F—FDG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优于常规CT、常规PET以及常规PET/CT法()(2=15.1,P〈0.05);肺癌病灶位于肺野内带者较易发生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05年5月91例NSCLC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PET-CT检查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1例NSCLC病灶标准摄取值(SUV)均阳性,PET-CT均能正确诊断.10例肺良性病变,SUV阳性3例,包括结核2例和炎性假瘤1例,SUV阴性7例.PET-CT正确诊断9例,1例结核患者PET-CT误诊为肺癌.PET-CT显像诊断NSCL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90%和99%.91例NSCLC根治手术治疗4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0例,PET-CT正确诊断28例,假阴性2例.纵隔淋巴结无转移18例,PET-CT正确诊断17例,假阳性1例.PET-CT显像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94.4%和93.8%.远处转移33例,PET-CT均能正确诊断.结论 PET-CT显像融合了功能代谢和图像解剖,对肺原发灶和其他脏器的转移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对NSCLC诊断的准确性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TP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6例,随机分成同期放化疗联合TP方案诱导化疗(ICCRT) 组和单纯同期放化疗(CCRT) 组。放疗均采用调强放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86例患者的随访率为100%。ICCRT组和CCRT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和70%(χ2=1.26,P=0.261),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和65%、50%和40%、44%和33%(χ2=3.90,P=0.048),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43例和32例,χ2=3.48,P=0.062)、放射性食管炎(26例和20例,χ2=0.12,P=0.730)、血红蛋白减低(26例和16例,χ2=2.34,P=0.126)和放射性肺炎(13例和9例,χ2=0.37,P=0.541)。结论 ICCRT能明显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总生存率,且与CCRT相比并不增加局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指导肺癌治疗计划的制定,避免和减少正常肺组织的放射损伤。方法总结208例需行放疗的Ⅱ~Ⅲb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年龄、性别、病理、临床分期、肿瘤位置、化疗、手术、肺部疾病、放疗剂量及放疗机类型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应用SPSS10.0进行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放疗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相关;女性高于男性;周围型高于中心型;单纯放疗者高于术后放疗者;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高于肺部无基础疾病者;采用15MV—X线加速器放疗者低于^60Coγ射线治疗者;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合并化疗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在制定肺癌放射治疗计划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合并症、照射剂量和放疗机类型等因素,可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淋巴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N_1~N_2期NSCLC患者,其中26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121例接受了术后放疗.根据N分期、原发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个数占清扫淋巴结总数的百分率)分别分组,分析术后放疗在各组中的应用价值.观察终点为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及总生存率(OS).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各临床因素对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对于N_2期患者,术后放疗能改善总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度及原发肿瘤大小均对术后放疗价值有明显影响.根据淋巴结转移度及原发肿瘤直径将N_2期病例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肿瘤直径≤3 cm并且淋巴结转移度≤33%,第二组符合下列条件中一项:肿瘤直径>3 cm或淋巴结转移度>33%,第三组肿瘤直径>3 cm并且淋巴结转移度>33%.三组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和未接受术后放疗的5年LRFS分别为55%和60%(χ~2=0.03,P=0.869),42%和50%(χ~2=0.31,P=0.547),62%和52%(χ~2=4.25,P=0.036);5年0s分别为22%和50%(χ~2=1.65,P=0.199),26%和22%(χ~2=0.13,P=0.786),42%和16%(χ~2=15.33,P=0.000).结论 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影响NSCLC术后放疗疗效,对肿瘤直径>3 cm且淋巴结转移度>33%的N_2期NSCLC,加用术后放疗能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作为放疗增敏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毒副反应.方法:同期放化组:42例采用吉西他滨化疗增敏同期联合放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Ⅲ期)NSCLC患者,放疗同期第1、8、15、22、29、36天在放疗前4 h给予400 mg/m^2吉西他滨化疗,放射治疗采用6/15 MV X线,每次2 Gy/ d,5次/周,原发灶50 Gy后缩野加量,DT 60~70 Gy;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给予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至DT 60~66 Gy.单纯放疗组:40例放射治疗方法与同期放化组相同.结果:同期放化组与单纯放疗组肺原发灶有效率分别为90.5%(38/42)和70.0%(28/40),P=0.039;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有效率分别为90.5%(38/42)和82.5%(33/40),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6和10.3个月,两组急性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肝功能受损等,经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吉西他滨化疗同期联合放疗局部晚期NSCLC与单纯放疗的比较,近期疗效有提高,急性毒副反应增加不明显,可耐受,吉西他滨有放疗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ohibin-1,VASH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VASH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NSCLC组织、30例癌旁组织、21例肺良性病变组织蜡块中VASH1表达与MVD水平,同时分析VASH1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MVD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癌旁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中VAS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53/72)、26.7%(8/30)、14.3%(3/21),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5,P〈0.01)。VASH1的表达在NSCLC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NSCLC组织中VASH1表达与MVD水平亦呈正相关(r=0.434,P〈0.01)。结论 VASH1在NSCLC组织中表达升高,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化紧密相关,其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48例局部晚期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NSCLC患者,采用IMRT同步联合化疗综合治疗.放疗采用5~7野IMRT技术,单次剂量2.0~2,2 Gy,每周5次,中位总剂量60 Gy(54~66 Gy).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同步化疗,放疗结束后辅助2~4个周期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同步放化疗计划.放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疗效,CR为21%(10/48),PR为60%(29/48),SD为13%(6/48),PD为6%(3/48),有效率为81%(39/48).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7~3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和39%.按RTOG标准评价放疗毒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Ⅰ级15例,Ⅱ级11例,Ⅲ级1例;放射性气管炎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3例;放射性肺炎Ⅰ级6例,Ⅱ级4例,Ⅲ级1例.结论:IMRT联合化疗对局部晚期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被绝大多数患者耐受,对生存率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135例食管鳞癌治疗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运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肺类癌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与预后的影响因素,对12例肺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12例惠者中2例伴有类癌综合征,2例术前经纤支镜确诊。术式包括肺叶切除9例,开胸探查1例,全肺切除2例,无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全组5年生存率为72.65%.类癌5年生存率为84.23%,不典型类癌为66.6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肺类癌属低度恶性肿瘤;影像学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光镜HE染色常可诊断,但嗜银染色及电镜确定特征性嗜银性神经内分泌颗粒是确诊的可靠标准;治疗应以保守性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尽量保留肺功能为手术原则;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肺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研究广泛期SCLC化疗后IMRT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2年在本院放疗科接受化疗+IMRT的130例初治广泛期SCLC患者,化疗方案以EP、CE方案为主,放疗剂量32 Gy~63 Gy,35例患者进行了PCI。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6.1%。全组治疗毒性轻微,≥2级血液学毒性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2.3%、12.2%,≥2级RP发生率7.7%。放疗后达CR、PR、SD、PD者分别占4.6%、72.3%、6.2%、13.1%,疗效未能评价5例,客观有效率76.9%。中位生存期18个月(4~66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72.3% 、38.3%。30例(23.1%)患者放疗后发生局部区域失败,83例(63.8%)发生远处失败。26例放疗计划可恢复的局部区域失败患者中,22例单纯照射野内失败,2例单纯野外失败,2例野内野外同时失败。单因素分析中年龄、LDH水平、放疗剂量、PCI是影响预后因素(P=0.014、0.049、0.043、0.003),多因素分析中放疗剂量、PCI是影响预后因素(P=0.021、0.007)。初诊无脑转移患者PCI明显改善生存(HR=2.318,95%CI为1.388~3.871;P=0.003)并降低累积脑转移率(18.4%:37.2%,P=0.038)。胸部放疗EQD2剂量达54 Gy可改善OS (HR=1.615,95%CI为1.016~2.567;P=0.043),并有改善PFS趋势(HR=1.49,95%CI为0.965~2.299,P=0.072)。结论 化疗有效的广泛期SCLC行胸部放疗可提高LC率及OS率,适当提高胸部剂量可改善患者预后。PCI可显著改善OS并降低脑转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先化疗后放疗(序贯疗法)和放化同步治疗(相伴疗法)两组的疗效比较,探讨NSCLC化疗和放疗的顺序与时机.方法:40例Ⅲ期NSCLC患者分两组.先化疗后放疗组(序贯组,20例)和放疗与化疗同步治疗组(同步组,20例).序贯组为先诱导化疗3个周期后开始放射治疗,放疗结束后再化疗1个周期.同步组治疗方式为于第1周期化疗的同时开始放射治疗.两组患者放射治疗技术和剂量相同,总剂量60 Gy/6周,照射野包括原发灶、肺门和纵隔,少数患者加照双侧锁骨上区.化疗方案:NP方案,即去甲长春花碱(NVB)+顺铂(DDP),NVB 25 mg/m2,d1、d8;DDP 20 mg/m2,d1~d4,共4个周期.结果:治疗后序贯组、同步组的缓解率分别为75%和80%,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1、2和3年生存率序贯组分别为65%、25%和15%;同时组分别为70%、40%和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32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和18个月,f=0.986,P=0.331.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同时组高于序贯组,但均可耐受.结论:放化同时相伴治疗NSCLC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