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备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乳化挥发法制备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用光学显微镜考察微球的粒径,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法研究药物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及相互作用.结果: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的算术平均粒径为(42.1±2.3)μm(n=500),载药量为(22.4±0.3)%(n=3),药物包封率为(80.7±0.6)%(n=3).37℃时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乳酸(10 000和20 000)制备的微球体外累积释药量分别为92.68%和84.07%,释药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缓控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丹皮酚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丹皮酚聚乳酸微球,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皮酚聚乳酸微球,用光学显微镜考察微球的粒径,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药物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及相互作用。结果:所制得的丹皮酚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平均粒径为(23.25±0.15)μm(n=300),载药量为(11.4±0.5)%(n=3),药物包封率为(63.8±1.6)%(n=3),24h体外累计释药量44.63%。结论:丹皮酚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具有良好的缓控释能力。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的体外加速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聚乳酸微球体外长期释放和加速释放的相关性,建立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的体外加速释放方法。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辛伐他汀的含量。采用改良的摇瓶培养法分别在不同温度的介质中进行体外加速释放试验和长期释放试验。用点点相关法考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PLA10000和PLA20000制备的微球在37℃放置30d内的释放分别达到92.68%和84.07%,微球在44℃,48℃和50℃下的释放均明显加速,释放动力学分别符合一级释药方程及Higuchi方程。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在48℃条件下的加速释放与在37℃的长期释放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能力,采用体外加速试验的方法可以快速考察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甲睾酮聚乳酸微球,研究其体外释药过程。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甲睾酮聚乳酸微球;以0.25%SDS-5%乙醇(pH3.4)为释放介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睾酮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量。结果甲睾酮聚乳酸微球开始释药较快,存在一定突释效应,随后以缓慢的方式释药,可用双相动力学方程100-R=35.77e0.1321t+63.91e7.372E-4t描述。结论制成的甲睾酮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替硝唑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聚乳酸[poly(DL-lactide)]制备替硝唑微球。方法:考察分散递质明胶溶液的浓度、油相中聚乳酸的浓度、投药比和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优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替硝唑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微球表面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微球平均粒径为30.2μm,平均载药量为6.7%,平均包封率为64.5%。该微球在14d的药物累积释放率达81.2%。结论:替硝唑聚乳酸微球缓释时间长达14d,用于牙周炎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胸腺肽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和释药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胸腺肽聚乳酸微球,Lowry法测定药物含量。结果表明,按优化处方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3-8um,平均包封率为80.7%,前12h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t1/2为295min。在25和40℃放置90d,微球的粒径分布和剩余药量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甲睾酮聚乳酸缓释微球。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甲睾酮聚乳酸缓释微球。先设计单因素试验筛选制备微球的处方中的聚乳酸分子量、聚乳酸浓度、投药比(甲睾酮:聚乳酸);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球的温度、转速、聚乳酸浓度、投药比。考察微球表面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168h体外累积释药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模型进行零级、一级、Higuchi、双相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优选结果为聚乳酸分子量11万、温度30℃、转速500r·min-1、聚乳酸浓度0.1g·mL-1、投药比1:5。采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2.5±0.2)μm,载药量为6.18%~6.62%,包封率为89.9%~91.3%,168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41.8±0.1)%,微球的体外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r=0.9945)。结论:甲睾酮聚乳酸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具有良好的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维拉帕米缓释微球,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低温喷雾干燥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缓释微球,评价内容包括: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微球含药量、载药量和包封率、收率以及不同pH值下的释放速率.结果:成功制备了盐酸维拉帕米缓释微球,平均收率为28.97%,所得微球55%以上的粒径在3.0~5.0μm,载药量为26.11%,包封率为76.40%.结论:微球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完全符合Higuchi方程,初步证实该微球的释放属于骨架溶蚀性过程.  相似文献   

9.
顺铂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聚乳酸为载体,用溶剂挥发法制得顺铂聚乳酸微球。选择聚乙二酵浓度、油/水相体积比、聚乳酸浓度、乳化时间、理论载药量5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5个水平,用均匀设计安排实验。并以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按优化条件制得的微球算术平均径为48.62μm,载药量为15.1%,包封率为50.1%,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重组降血压肽(rAHP)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PLA)为缓释材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制备的最优工艺为:油相中PLA的浓度为7.5%、初乳搅拌速度为900 r/min、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为1∶10,外水相聚乙烯醇124浓度为5%;按此工艺制备的微球粒径跨度小、分布均匀,包封率为81.35%,载药量在10.92%,微球得率在80.26%,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范围在75~80μm之间;载药微球在磷酸盐缓冲液中0.5 h内的累积释药量为17.5%,第15天累积释药率达到98.6%。结论该微球制备工艺成熟,包封率高,符合我国药典对缓释制剂的指导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1.
胸腺肽明胶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药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提高胸腺肽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制备胸腺肽的明胶微球.方法: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胸腺肽明胶微球,正交设计法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Lowry法测定药物的含量,计算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量.结果:微球粒径范围为1.0~30.2 μm,平均粒径为14.64 μm,平均载药量为20.20%(w/w),平均包封率为80.82%,其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稳定性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其稳定性较好.结论:本法制备的胸腺肽明胶微球粒径分布集中,粒径大小符合设计要求,体外释药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对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含量测定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人工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用UV-26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药物含量和体外释药量.结果:所制备的阿霉素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算术平均球径为55.2 μm,载药量为30.21 μg*mg-1,12 h体外累积释药量36%.结论: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控释能力,使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聚乳酸为载体用溶剂挥发法制得阿司匹林聚乳酸微球。方法选择不同的乳化剂,正交设计实验。以微球包埋率、载药量、表面形态、体外释放为指标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与结论按优化条件制得的微球粒径5~22μm,占80%以上。微球包埋率39.5%,载药量7.25%,体外释药50%需70h。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制备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 复乳-溶剂挥发法(W/O/W-liquid drying process)制备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骨炙一号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差示扫描热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及对所制备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工艺重现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被包裹在微球中,而非机械混合,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59μm,粒径在1~12μm左右的占总数的90%以上,载药量为48.39%,包封率为19.32%。结论得到了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较满意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进行研究。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形态、体外释放特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0.54±0.13)μm,平均载药量为(51.36±2.45)%,平均包封率为(62.28±3.2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0.1854t1/2-1.0858(r=0.998 1)。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并对其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 差示扫描热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 并对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 且药物确已被包裹在微球中, 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80.80±0.15 μm, 粒径在250-390 μm之间的占总数的90%以上. 包封率为68.5%±0.58, 载药量为34.1%±0.51,环丙沙星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为53.2小时的累积释药量为84.0%,T1/2为31.9 h, Higuchi方程为Q=-0.004 3 0.003 9 t1/2,r=0.994 1.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满意的制备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工艺, 且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为载体制得阿司匹林聚乳酸微球。方法:选择不同的乳化剂,用正交设计安排实验。并以微球包埋率、载药量、表面形态、体外释放为指标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按优化条件制得的微球包埋率39.5%,载药量7.25%,体外释药t1/2为3d。结论:制备微球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肺靶向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0.9%氯化钠的水溶液为释放介质,对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球在最初10min有突释效应,此后累积释药量与时间平方根之间呈线性关系。分别考察了微球大小、聚乳酸浓度、微球含药量、制备微球时在甘油中的分散时间和在明胶水溶液中的扩散时间等因素对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