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Seldinger法中心静脉穿刺置管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3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穿刺成功61例(97.8%),一次试穿成功54例(85.7%),颈内静脉穿刺失败,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2例;误穿颈总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例,置管成功率100%.误穿颈总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例.结论:掌握中心静脉及其毗邻解剖,熟悉多种穿刺途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4.
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158例应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颈内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59%,其中局部出血、血肿5例(3.16%),误穿动脉3例(1.90%),局部红肿感染2例(1.27%),心律失常1例(0.63%)、气胸1例(0.63%)。结论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病患者由于治疗需要常常放置深静脉导管.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固定方便及患者感觉舒适而成为保留较长时间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而误入颈内静脉为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中心静脉压读数错误和血栓性静脉炎.笔者观察了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制定、实施、不断规范安全置管管理制度,控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的整个流程,真正达到安全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结果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对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而言,是一种安全、性价比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结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方便的治疗途径,对保证化疗计划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神经外科最快捷、安全、有效的深静脉输液方法,以其可以较长时间留管,导管容易固定、护理方便、颈部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属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首选。抢救危重休克、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大手术、测定中心静脉压或深静脉营养和化疗等患者,传统的周围浅静脉穿刺已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有利于进行手术期补液、营养支持、危重病人抢救时的及时用药、抽血、血液制品的输入、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及肿瘤病人的化疗等,它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成人30具尸体标本,结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了颈内静脉下1/3段的行程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了颈内静脉的口径。根据解剖观察所得资料,对305例患者进行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穿刺部位为胸锁关节上缘3~4cm,由胸锁孔突孔的锁骨头与胸骨头所形成陷凹处。插管长度右侧柱在13.3~14.3cm,左侧在15.8~16.8cm的范围内,以采用右侧插管为佳。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总结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要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386例,回顾性分析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并发症情况,总结穿刺技术要点.结果 术中并发症共15例(3.9%),其中误穿动脉5例(1.3%),穿刺置管失败5例(1.3%),血气胸2例(0.5%),心律失常1例(0.26%),术中出血2例(0.5%);术后并发症共13例(3.4%),其中导管感染5例(1.3%),导管周围渗液2例(0.5%),导管阻塞4例(1.0%),局部血肿2例(0.5%).结论 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定位非常重要,规范操作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烧伤病房15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监测,包括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穿刺部位皮肤、置管环境及导管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等。结果引起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中,主要为真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等原因有关。结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提高穿刺人员的操作技能,缩短置管时间,并保证置管环境的洁净,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入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通过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形成的锁骨上三角顶点作为穿刺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带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类型。结果:本组一次穿刺成功149例,穿刺成功率93.1%;穿刺时间5—20min,平均9min;带管时间5~45d,平均21d;并发症主要有穿刺点局灶性红肿11例(6.9%),误入动脉1例(0.6%),感染3例(1.9%),堵管1例(0.6%)。结论: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人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轻微,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22G套管针辅助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全身麻醉下手术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彩超引导下采用22G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在彩超引导下采用原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导丝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22G套管针进行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术能够极大地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为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交流超声定位的方法与经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超声探查颈内静脉,沿其走行做好体表标记,保持病人头、颈部位置绝对不动,沿体表标记线行血管穿刺术,用sedinger经皮穿刺法留置导管.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79例,成功率92.9%,二次穿刺成功4例,成功率4.7%,三次以上2例,占2.3%.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危重患者的体位不适及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新型心电图(ECG)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临床拟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择期手术全麻病人,根据置管方式分为颈内静脉(组1)和锁骨下静脉(组2)两组各40例。导管深度和方向的确定依据ECG中II导P波的变化。记录置管深度、中心静脉压(CVP)以及相关并发症。导管固定后采用X-ray(后前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结果 采用ECG引导方式,其置管成功率约为98.7%(77/78) 。同时,其置入深度较传统方式浅(P<0.05)结论 新型静脉内ECG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可有效提高中心静脉置管到位率,指导置管方向,提高安全性并降低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利井。方法将168例肠外营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胃管、观察两纽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纽较对照纽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刺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肠外营养患者外周血管条件能满足PICC置管时不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当外周血管条件差时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此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余伟 《医学信息》2009,22(2):270-270
由于长期静脉穿刺使局部静脉闭锁增生往往导致穿刺失败;而对另外一类病人,则由于全身严重水肿,外周血管无法穿刺.对这些病人常常需要依靠中心静脉置管来进行透析,因此,预防其感染和阻塞是延长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寿命的关键.现将我院血液透析中心83例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穿刺颈内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0例颈内静脉经皮穿刺置管成功的体会。穿刺点应选在颈内静脉中段,针与皮肤呈30°—40°,向后稍外进针。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喻荔娟 《解剖学研究》2000,22(2):152-152
中心静脉置管是通过上、下腔静脉的分支 ,经过各种途径 ,插入导管 ,使导管的前端到达上、下腔静脉的根部。经中心静脉导管可以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 ,对心衰、休克、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的病人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另外 ,经中心静脉导管可输入高价营养液 ,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临床上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进行穿刺。做为穿刺操作者 ,不但要掌握该操作的基本过程与程序及注意事项 ,而且要对穿刺的静脉的流注关系、解剖学位置关系十分熟悉 ,才能“一针到位”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G套管针用于成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8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置管部位选择颈内静脉,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18G套管针替代常规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结果 2组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置导丝成功率较高,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在穿刺操作期间疼痛评分较低,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G套管针能够很好地完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清醒患者中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部分导丝置入困难的患者也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模拟培训和传统培训方法在急诊住院医师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选取40名某教学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传统培训组和模拟培训组,分别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培训,培训后每人独立完成1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并填写操作调查表。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试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传统培训组有18名学员完成,模拟组共19名学员完成(完成表示独立完成1例操作并完整填写调查表)。完成学员中模拟组穿刺成功率73.7%,传统组穿刺成功率33.3%,模拟组穿刺成功率较传统组明显提高(P<0.05);模拟组总操作时间(21.3±4.0)min,传统组(31.3±5.9)min;模拟组试穿次数(2.1±1.0)次,传统组(4.5±1.0)次;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16%±37%,传统组38%±50%;模拟组与传统组相比,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模拟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提高了急诊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教学医院在住院医师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