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12例流产孕妇的血清TORCH抗体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祥伟  谢若男  曾嫦  刘兴进 《广东医学》2004,25(9):1075-1076
目的 探讨汕头地区孕妇流产与TORCH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ORCH特异性IgM,IgG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对112例流产孕妇和6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的血清进行了TORCH抗体检测。结果 弓形体(Toxo)、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的IgM和IgG的阳性率分别为流产组:2.7%和1.8%,5.4%和45.5%,11.6%和58.0%,13.4%和58,9%;对照组:未检出Toxo抗体和RuV IgM抗体,RuV IgG抗体30.0%,CMV 1.7%和3.3%,HSV3.3%和50.0%。结论 TORCH感染,尤其是交叉阳性感染与孕妇的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2.
沈淑波  刘方鹤  刘敏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75-776
目的 了解自然流产孕妇中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用宁波亚太公司生产的金标检测卡检测 116例自然流产孕妇及 88例计划外妊娠行人工流产孕妇 (对照组 )的巨细胞病毒(CMV)IgM、单纯疱疹病毒 (Hsv - 2 )IgM、弓形虫 (TOX)IgM抗体。结果 ①自然流产孕妇组中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为 10 .34% (12 /116 ) ,对照组阳性率为 1.14 % (1/8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②自然流产孕妇组中单纯疱疹病毒IgM阳性率为 11.2 % (13/116 ) ,对照组阳性率为 2 .2 8% (2 /8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③自然流产孕妇组中弓形虫IgM阳性率为 2 .5 8% (3/116 ) ,对照组阳性率为 1.14 % (1/88)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④自然流产组中巨细胞病毒IgM及单纯疱疹病毒IgM同时阳性者为 7例 ,阳性率为 6 .0 % (7/116 ) ,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自然流产孕妇中存在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的感染 ,在诊断及治疗上应引起重视。目前已了解到诱发自然流产的因素有很多 ,我们针对自然流产孕妇检测了巨细胞病毒 (CMV)IgM、单纯疱疹病毒 (Hsv - 2 )IgM、弓形虫 (TOX)IgM ,以了解自然流产孕妇感染情况 ,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A)与流产的关系。方法 :对 80例正常初孕妇 (对照组 )和 93例流产孕妇(流产组 ,其中先兆流产 6 2例 ,难免流产 2 1例 ,过期流产 10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心磷脂抗体IgM。结果 :①流产组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②有流产史者较无流产史ACA阳性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习惯性流产史与非习惯性流产史间AC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A阳性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 ,但ACA阳性与是否习惯性流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465例孕妇进行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弓形体(Tox)感染的监测。孕妇 CMV 感染率为3.58%,新生儿先天性 CMV 感染率为3.01%。孕妇 RuV 感染率为3.6%,胎儿先天性 RuV 感染率为2.8%。未发现母婴有Tox 感染。4—14月龄时随访:6例先性 CMV 感染儿中患先心病1例,7例先天性 RuV感染中死胎1例,早产2例,存活6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障碍。提示孕妇感染对婴儿的危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SLE患者机体免疫缺陷与CMV抗体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明  张松 《河北医学》2002,8(4):319-320
目的 :检测SLE患者机体免疫缺陷与血清CMV抗体浓度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了 5 0例SLE患者及 5 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IgM类IgG抗体。结果 :SLE组抗CMV -IgM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抗CMV -IgG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机体免疫缺陷状态可能是导致血清中抗CMV -IgM抗体水平升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姚军  于江  曾永群 《广西医学》2004,26(4):486-488
目的 研究TORCH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对 90例有自然流产史妇女和 5 0例正常育龄而无自然流产史妇女 ,同时进行TORCH系列病原体检测 ,探讨TORCH感染和自然流产的关系。结果 流产组 90例中 75例血清特异性IgG和 (或 )IgM呈阳性反应 ,阳性率 83 33% ,对照组仅 8例呈阳性反应 ,阳性率 16 % (P <0 0 1)。TORCH感染的系列病原体中CMV的感染率为 6 4 % (4 8/ 75 ) ,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的感染率为 38 6 7% (2 9/ 75 )。结论 TORCH是引起孕妇流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对孕前及孕妇进行TORCH筛查 ,并行产前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TP)、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合称TORCH)系列病原生物感染与早产的相关性. 方法对315例早产妇女和100例正常育龄而无自然流产史妇女,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进行梅毒螺旋体和TORCH系列病原体血清IgM抗体检测,同时采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和培养法进行宫颈分泌物CT抗原检测和UU分离. 结果早产组血清TP、Tox、CMV、RuV、HSV IgM阳性率分别是8.57%、16.19%、23.65%、 20.00%、39.05%、对照组阳性率分别是0、2.00%、7.00%、4.00%、9.00%;宫颈分泌物UU、CT抗原检出率早产组分别为37.78%、13.65%,对照组分别为18%、5%,对照组与早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TP、 UU、CT及TORCH系列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孕妇流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孕前及孕期进行相关病原微生物检测,对保证胎儿健康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 ,减少或避免胎儿畸形的发生。方法 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对威海地区 5 0 0例孕妇进行弓形虫 (TOX)抗体 (DNA)检测。询问孕妇是否有动物接触史及饮食习惯。结果 孕妇的弓形虫感染率为 17 0 %。不同孕周的孕妇弓形虫感染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不同年龄的孕妇弓形虫感染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阳性者中 ,有猫狗接触史的占 45 9% ,常食烧烤、涮羊肉的占 38 8%。结论 该调查能对孕妇弓形虫感染作出诊断 ,并防止弓形虫母婴垂直传播而引起的流产、死胎和先天性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ORCH检验在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自然流产的孕妇150例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20例无自然流产史孕妇作为参照记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验法检测所有孕妇TORCH抗体,比较两组的阳性率状况。结果观察组中的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的阳性率分别为3.33%、11.33%、28.67%、51.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67%、3.33%、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产、死胎、早产比例分别为34.67%、8.00%、1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0、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V-Ⅱ和CMV所致妊娠率显著高于RV、TOX所致的不良妊娠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检测TORCH病原体或病毒可有效防止自然流产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孙贞 《河南医学研究》2001,10(3):252-254
目的 :正确认识巨细胞病毒 (CMV)DNA及CMV早期抗原 (EA)的病毒学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 :检查 34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儿和 19例健康儿童的血白细胞CMV DNA、尿CMV DNA、血白细胞CMV EA ,并与其同时检测的CMV IgM、CMV IgG双份血清 (急性期 /恢复期 )滴度有 4倍以上升高 (IgG升高 )相比较。结果 :CMV DNA与CMV IgM及CMV IgG升高的一致率都低于 5 0 % ;CMV EA与CMV IgM的一致率为 6 6 .7% (肝炎患儿 )、6 8.4% (健康儿童 ) ,显著高于血CMV DNA( 37.7% ,P <0 .0 1)和 CMV DNA( 4 4.4% ,P <0 .0 5 )与CMV IgM的一致率 ,但CMV EA与CMV IgG升高无相关性 ;CMV DNA与CMV EA在肝炎患儿和健康儿童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CMV DNA定性检查不适于做为CMV活动性感染的指标 ,而CMV EA更能反映CMV的活动性感染。联合开展CMV的多种抗原检查以及定量检查CMV 抗原和DNA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的生化妊娠史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U RS A患者192例,根据既往生化妊娠次数,分为无生化妊娠组(A组)66例,1次生化妊娠组(B组)65例,≥2次生化妊娠组(C组)61例.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C组与A组及B组比较,既往自然流产次数(P<0.05)、既往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自然流产率(P<0.0125)均显著增高,其自然流产率及自然流产伴正常染色体核型(SANK)率也均显著增高(P<0.0125).A组与B组比较,活产率、自然流产率及SANK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 ≥2次生化妊娠的患者既往复发性流产更为严重,保胎治疗后其活产率较低、自然流产和SANK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复自然流产与ABO血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0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夫妇二人)为实验组,210对顺娩健康活婴者(夫妇二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夫妇ABO血型是否相容分为ABO血型相容和ABO血型不相容两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中夫妇ABO血型相容有264对,占38.8%,ABO血型不相容有416对,占61.2%;对照组中夫妇ABO血型相容有102对,占48.6%,ABO血型不相容有108对,占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夫妇ABO血型不相容与反复自然流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257例血D2聚体浓度升高型复发性流产患者,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1例为对照组,未进行干预;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156例为治疗组,在妊娠前3个月口服阿司匹林50~75 mg/d、维生素E 200 mg/d ,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妊娠6周后血D2聚体浓度、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妊娠6周时复发性流产32例(20.51%),对照组57例(56.44%),治疗组复发性流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6周时,治疗组血D2聚体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6周时,流产组(89例)患者血D2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未流产组(168例)( 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血D2聚体浓度上升型复发性流产,可有效降低复发性流产发生率,并且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药物不全流产及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120例药物不全流产或流产失败行手术干预的妇女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120例药物完全流产妇女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在年龄、盆腔炎症、流产史、孕产次、剖宫产史、屈位子宫、孕龄、孕囊大小等因素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妇女年龄、孕龄、孕囊直径、孕产次数、合并有盆腔炎症、屈位子宫、流产史的比例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年龄大、盆腔炎症、孕产次多、有流产史、孕龄长、孕囊直径大可能与药物不全流产及流产失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病人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的妊娠结局和出生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冻融单囊胚移植的2414个周期,按照<35岁和≥35岁2个年龄段分别比较第5天(D5组)与第6天(D6组)冻融单囊胚病人复苏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囊胚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率、出生缺陷率、新生儿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病人无论年龄大小,D5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囊胚种植率均明显高于D6组(P<0.01);而2组流产率、多胎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率、出生缺陷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5岁病人中,D5组的异位妊娠率高于D6组(P<0.01).结论 :病人无论年龄大小,第5天单囊胚和第6天单囊胚在复苏移植后都有较好的妊娠结局和出生结局,但总体上看第5天要优于第6天,建议优先选择第5天单囊胚复苏移植.  相似文献   

16.
Th2型细胞因子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清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6例反复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IL-6、IL-10的含量。流产患者分为两组:早期流产和晚期流产。选择正常早孕妇女及非孕妇女各20例为对照。结果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清IL-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IL-10呈负相关(r=-0.54,P〈0.05)。流产患者血甭中IL-10的水平降低。结论 孕妇血清中Th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核因子κB(NF-κB)、孕激素受体(PR)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作为流产组,3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孕妇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蜕膜组织中IL-17A、NF-κB与PR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A、NF-κB与PR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对其进行定位、半定量分析,并对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流产组蜕膜组织中IL-17A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R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流产组胞质中IL-17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组核内NF-κB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胞质中NF-κB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流产组胞质中和核内PR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③胞质中IL-17A与胞核中NF-κB呈正相关(r=0.500,P〈0.05),与胞质中NF-κB呈负相关(r=-0.499,P〈0.05);核内NF-κB与核内PR呈负相关(r=-0.513,P〈0.05),核内NF-κB和与胞质内PR呈负相关(r=-0.511,P〈0.05)。结论蜕膜组织中IL-17A表达增强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蜕膜组织中IL-17A的活化可增加NF-κB表达,进而减少PR表达并减弱其功能,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朱靖  汪菁  陈玲  曲皖君  吴大保 《安徽医学》2015,36(12):1472-1474
目的研究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胎盘早剥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分娩的80例产妇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产妇年龄、剖宫产史、子痫前期、经产妇、胎膜早破、流产史、男胎等因素与胎盘早剥发生的相关性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有剖宫产史产妇14例、子痫前期25例、经产妇3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死产及新生儿死亡20例、胎儿急性缺氧29例和早产低体质量儿4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既往剖宫产史、子痫前期及经产妇是胎盘早剥发生的危险因素;胎盘早剥产妇出现死产及新生儿死亡、胎儿急性缺氧和早产低体质量儿的比例较高。临床应重视胎盘早剥的各种高危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治疗个体化,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