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方法从1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癌肿瘤组织中提取m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8例有肝脏转移和无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基因表达。结果与无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相比,有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11条免疫基因即羧基肽酶D、高亲和力IgE Fc受体γ链、低亲和力IgG FcⅢa受体、游离脂肪酸受体2、白细胞介素-2γ链、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补体B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HLA)-DMA、HLA-DMB、HLA-DQA1和颗粒酶B均表达下调。涉及功能变化包括免疫细胞的生长激活、信号传递、肿瘤免疫原性、细胞因子、受体、补体、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结论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普遍下调,从多种途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使癌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灭而在远处目标脏器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2.
目前,结直肠癌正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影响当今世界人类健康的问题.而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肝转移灶无法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5年生存率接近0[1],而肝转移灶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达30%~50%[2].故结直肠癌肝转移已成为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防治,对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和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根治的一种实体瘤的转移性病变,对于多发性、无法切除的肝转移则首先选用肝动脉滴注化疗.结果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已从消极转为积极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可以积极预防和治疗的.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约有50%的病人在结直肠癌确诊时或手术之后出现肝转移[1-2]。在众多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34%~38%[3],目前仍是惟一有效的治愈手段。但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初诊时仅10%~25%适合手术切除,采用各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全身静脉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局部治疗(射频消融、激光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冷冻)等,既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又可延长无病进展生存时间,正日益受到关注[4],本文分别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种特定形式,结直肠癌肝转移已被认为是潜在可治愈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规范化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应用、外科技术的发展、新的化疗药物(尤其是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涌现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对新郑市人民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1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同时癌4例,异时癌8例。肝转移灶根治性切除4例(33.3%),即手术切缘距离肿瘤边缘超过1.0 cm,肝转移灶均被切除;姑息性切除组8例(66.7%),即手术切缘有癌组织残留或肝门静脉、胆管内有癌栓或肝门部有转移淋巴结。本组患者生存期为4~7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5.1个月,5年生存期为25.0%。结论根治性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大肿瘤,且排在肿瘤导致死亡的第2位,肝转移是结直肠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探索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和过程并进行相关的干预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标志物的研究一直是结直肠癌相关研究中的热点,有越来越多的标志物被发现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3年1月至1999年1月的1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行外科治疗。其中6例同期切除。10例分期切除.1例肝动脉结扎加无水乙醇注射.2例通过肝动脉结扎加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泵灌注化疗而获得二期手术切除机会、手术方式行肝不规则楔形切除16例,左半肝切除2例。结果 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8%、21%.6例同期肝切陈平均生存期23个月,10例分期肝切除的平均生存期为32个月。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积极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生存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治疗策略等情况,进行生存状况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分析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总体中位生存期22.0个月,5年存活率为16%,其中同时性肝转移为21.2个月和16%,异时性肝转移为30.1个月和23%,同时性肝转移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异时性肝转移组(P<0.01)。按治疗方式分组,手术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49.8个月,5年存活率为37%,显著优于化疗组(22.2个月和0)、介入组(19.0个月和11%)、化疗+介入组(22.8个月和10%)、局部治疗组(28.5个月和0)。同时性肝转移、肠癌原发灶分化Ⅲ~Ⅳ级、肝转移灶≥4个、最大肝转移灶≥5cm和肝转移灶非手术处理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生存期低于异时性肝转移。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存活率。扩大肝转移灶切除的适应证对病人存活率无显著影响。独立危险因素的评分体系可以评估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with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s CRLM)的治疗,涉及化疗、手术、射频、介入等,对于直肠癌还涉及放疗,化疗又有新辅助、转化、辅助之分,手术也涉及胃肠道及肝脏,有同期切除、分期切除、切除顺序等问题,可以说s CRLM是整个外科中最为复杂的疾病。相比于其他伴有同时性转移的肿瘤来说,s CRLM的发病率高、预后好,手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结肠癌细胞亚系中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探讨皮层肌动蛋白的差异表达与结肠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本实验应用具有不同肝转移能力的结肠癌细胞系SW1116、人结肠癌皮下5代细胞系(SW1116_5)、人结肠癌肝转移细胞系1代(CRCLM1)和人结肠癌肝转移细胞系3代(CRCLM3).4种细胞在皮下成瘤后再原位种植到裸鼠结肠观察其肝脏转移能力的差异,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 time-PCR检测皮层肌动蛋白表达的差异,同时行体外迁移侵袭实验检测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差异,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临床86例结肠癌组织中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ting和real time-PCR均证实在4种细胞中皮层肌动蛋白表达自SW1116、SW1116_5、CRCLM1、CRCLM3逐渐增高,四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物实验证实CRCLM3(100%)和CRCLM1(89%)与SW1116(40%)和SW1116_5(44%)相比具有较强的转移能力,免疫组化提示皮层肌动蛋白表达在86例中57例(66%)为强阳性,29例(34%)为阴性.结论 皮层肌动蛋白差异表达与结肠癌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皮层肌动蛋白有可能成为结肠癌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转移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经皮射频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B超引导经皮射频(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应用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共55个病灶,肿瘤直径1.5~8.5cm。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针,病灶〉2.5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及无水酒精注射疗法(PEI),随访观察病灶影像形态表现、血清CEA变化和患者生存率。结果 PRFA后反应期3~7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并发肝曲结肠穿孔和腹壁穿刺道转移各1例;小肿瘤(〈3.0cm)完全坏死率达92.9%(26/28),3.1~5.0cm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3.3%(11/15),病灶〉5cm者均未完全坏死;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77.5%和54.8%。结论 PRFA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微创疗法,对〈3.0cm肿瘤疗效显著,对大肿瘤可联合TACE、PEI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金属硫蛋白和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SY  Yu B  An P  Zuo FY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7):1118-1120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FasL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及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定量RT-PCR方法检测93例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MT、FasL表达。结果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1%、32.3%、81.1%、64.3%。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9%、19.4%、62.3%、92.9%。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中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35.2421、57.5152,P〈0.01)。转移淋巴结MT表达阳性率高于癌原发灶(X^2=8.0565,P〈0.01)。肝转移灶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转移淋巴结和癌原发灶(X^2=8.6674、22.4455,P〈0.01)。Dukes′C、D期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Dukes′A、B期(X^2=18.8871、25.1650,P〈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X^2=11.1546、9.2239,P〈0.05)。转移淋巴结中MT mRNA表达高于FasL mRNA表达。肝转移灶中FasL mRNA表达水平高于MT mRNA表达。结论MT、FasL增强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检测MT、FasL表达可作为大肠癌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n P  Yu B  Li SY  Zhang YN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68-671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鉴定大肠癌肝转移相关蛋白。方法 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12例大肠癌患者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疏水蛋白表达差异,经肽质量指纹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 双向电泳图像对比分析表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表达有显著差异。对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分析鉴定,钙调蛋白联合体、核糖核酸酶-6-前体蛋白以及XP-040720蛋白在正常肠黏膜表达,但在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缺失。前阿朴脂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呈递增表达。β-珠蛋白在肝转移灶和正常肠黏膜中表达,而在癌原发灶中表达缺失。Cdc42蛋白在肝转移灶中特异表达。差异蛋白点C4、N7和N9肽指纹谱与已知蛋白同源性低,为候选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相关新蛋白。结论 钙调蛋白联合体、核糖核酸酶-6-前体蛋白、α-甘露糖苷酶Ⅰ表达缺失与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有关;前阿朴脂蛋白增强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有关;Cdc42蛋白、β-珠蛋白表达与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PLAC1在62例结直肠癌、13例肝转移癌、28例癌旁10cm正常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结果 PLAC1表达在癌旁10cm正常黏膜、结直肠癌组织、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28)、56.5%(35/62)和61.5%(8/13),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10c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组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AC1在女性表达高于男性;PLAC1表达增高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因素相关。结论 PLAC1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胆汁中突变基因与大肠癌肝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Li S  Yu B  An P  Yuan S  Li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06-107
目的 探讨胆汁中的点突变基因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采用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原发灶、肝转移灶、胆汁中相同突变位点的p53、k-ras基因。结果 在50例大肠癌中,检出有p53、k-ras基因突变38例(76.0%)。其中有p53基因突变28例(56.0%),k-ras基因突变16例(32.0%)。在12例出现肝转移者的胆汁中检出有与原发灶相同的点突变基因者10例  相似文献   

17.
Zuo FY  Li SY  An P  Yu B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72-674
目的 建立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FasL相互作用的蛋白,探讨FasL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FasL基因构建诱饵蛋白质粒,筛选人胎肝cDNA文库,鉴定与FasL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FasL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结果 筛选出10个与FasL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金属硫蛋白1K、1G、2A,组织蛋白酶B,脂肪酸合成酶,干扰素α诱导蛋白27,磷脂清除酶,丝氨酸/苏氨酸样激酶,锚着黏附蛋白以及纤维微丝蛋白-5等。结论 成功建立了筛选FasL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并初步证明FasL与组织蛋白酶、金属硫蛋白、锚着黏附蛋白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大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肝转移、术时合并肝转移和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各30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的COX-2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Dukes分期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比较无肝转移、术时肝转移、术后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COX-2表达水平。结果COX-2表达情况: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在术时肝转移组和术后肝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等级、病理类型、术前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CA19-9)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COX-2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肝转移相关,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肝脏转移微小RNA (miRNA)表达的差异及相关特性,并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miRNA对应的靶基因和生物信息学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方法 收集10例伴有或不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应用miRNA芯片方法对两组样本的miRNA表达差异情况进行研究,利用软件预测靶基因.进一步构建和分析肝转移结直肠癌相关的miRNA-Target转录调控网络及基因本体论功能模块.结果 芯片结果筛选出6种结直肠癌肝转移组较非转移组表达失调的miRNA(上调的miR-224、miR-1236和miR-622;下调的miR-155、miR-342-5p、miR-363).最显著上调的miR-224不但可以与其对应靶基因行使调控作用,而且可以与其他miRNA协同作用于其下游的靶基因功能团,行使相应功能.结论 miR-224作为调控网络的核心,可同时或异时性调控相关的重要基因功能团,进而完成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转录后水平操控,在肝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ao Z  Wang S  Tan H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0):594-596
为研究直肠癌的骨髓微小转移,自1994年4月至1996年4月作者采用抗EMA单抗检测直、结肠癌患者骨髓血中的微小转移灶。全组共57例,34例结肠癌患者检出14例阳性病例(阳性率为41%),23例直肠癌发现9例阳性病例(阳性率为39.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阳性细胞检出率与患者年龄、癌肿病理类型及改良Dukes分期有关,而与癌的原发灶部位无关。作者认为该法可准确判断直、结肠癌的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