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代荣 《山东医药》2010,50(51):46-46
产科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母婴病死率高。1995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共发生产科DIC19例,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亚林  彭湘萍 《山东医药》2009,49(43):102-102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现回顾性分析15例产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进展迅速,诊断困难,需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由于妊娠期生理性高凝状态,产科相关DIC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妊娠校正的DIC评分和反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DIC合并产科大出血,优先考虑止血治疗,必要时需手术及大量的血制品替代,充分评估后谨慎使用抗凝或促凝药...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已引起产科医师的普遍重视.本文报告2例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并发DIC夺抢救成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殷宝莉 《山东医药》2003,43(15):55-5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起病急、进展快 ,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若能早期诊断、恰当处理 ,可显著改善预后。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院曾收治产科DIC 9例 ,成功抢救 8例 ,死亡 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 2 3 3 7岁。初产妇 5例 ,经产妇4例。均发生在妊娠晚期 ,产前发病 2例 ,产后发病 7例。本组 9例均按 1989年全国血液病学会制定的DIC诊断标准确诊 :①存在易引起DIC的病因 ,②有多发性出血倾向 ,末梢循环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等表现 ,③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有三项以上异常。本组DIC产生原因与治疗转归详见表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临床情况.方法 对我院2004-01~2008-12 5年间13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产科子宫切除术指征为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DIC、羊水栓塞、子宫动脉瘤破裂;出血量为1000~17000 ml,平均出血量约为5800 ml.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DIC、急性肾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13例中死亡1例.结论 子宫切除是治疗产科急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预防产科严重并发症发生,降低剖宫产率可减少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周荣国 《山东医药》2011,51(7):100-10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均有明确的产科DIC诱发因素(重症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且血液不凝。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切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来源,应用肝素,补充血液制品等,抢救成功27例,23例切除子宫;4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重视对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及早、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DIC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何桂英 《山东医药》2007,47(16):100-100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急重症,死亡率达80%以上。1990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DIC患者21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产科DIC是致母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做到早诊断、正确地把握抢救时机是治疗DIC成功的关键。收集近4年来我们收治DIC孕产妇共34例,抢救成功30例,死亡4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25例产科DIC患者成分输血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英玉 《山东医药》2009,49(47):20-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常见,发病急,病情复杂。2007年3月-2008年3月,我们对25例产科DIC患者救治过程中采用成分输血,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体会。  相似文献   

11.
张惠 《山东医药》2008,48(5):14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3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0例产科DIC患者,年龄21~38 岁,平均27.6岁;孕周28~43周,平均37.5周;初产妇10例,经产妇2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作用。方法:将35例产科DIC患者分为2组,输成分血组、输全血组。对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学指标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成分输血组和输全血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分输血组的PT、TT、D-D指标结果改变优于输全血组(P〈0.05,P〈0.01)。结论: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DIC的患者较输注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李桂娟 《山东医药》2007,47(23):109-109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收治产科DIC患者1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产科DIC患者11例,年龄26~32岁,平均27.5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2例;经阴分娩4例,剖宫产7例;妊高征3例,胎盘早剥3例,产后出血2例,死胎引产1例,子宫破裂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产科DIC前兆患者18例,参照DIC前兆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制定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方案,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患者成功救治。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抢救治疗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产科 DIC多数起病急 ,但及时诊治 ,去除病因可获痊愈。近几年来 ,我院抢救成功 10例 DIC患者 ,均获满意效果。现将抢救成功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0例 ,年龄 2 3~ 33岁。第 1胎 7例 ,第 2胎 3例 ,孕周 2 4~ 42周。 10例均有易诱发 DIC的高危因素 ,其中发病于重度妊高症 4例 ,合并重症胎盘早剥离 2例 ,产后出血 3例 ,妊娠期特发性急性脂肪肝 1例 ,羊水栓塞 1例 ,稽留流产 1例。主要症状为产后大量阴道出血 ,出血量 10 0 0~5 0 0 0 ml,其中伴脏器功能衰竭者 2例。实验室检查 :10例均有血小板下降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试…  相似文献   

16.
于洋  吕品  杨媛春 《山东医药》2007,47(27):163-164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微循环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红细胞凝集,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其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母婴病死率已跃居产妇死亡之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收治的急性DIC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产科急性DIC患者需要给予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情况,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广大基层医院缺乏确诊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完善检验条件,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和一些简单的化验进行救治。为此,本文介绍在一般条件下成功抢救DIC的体会。一、产科急性DIC的特点产科急性DIC起病急骤、凶险,病情发展迅速。部分急性DIC可自行或经手术处理而终止,但重症者则可急剧进入纤溶期而失血致死。因此,熟悉其早期表现,并掌握简易、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甚为重要。二、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表现急性DIC有其共同的病理改变和甚本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19.
近 10年来 ,我院行产科子宫切除 2 1例 ,现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本文孕妇年龄 2 2~ 36岁 ,平均 2 8岁 ;孕周<2 8周 1例 ,2 8~ 42周 16例 ,≥ 42周 4例 ;初产妇 9例 ,经产妇 12例。剖宫产后子宫切除 14例 (占 0 .4% ) ,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 7例 (占 0 .0 5 % )。手术指征见表 1。表 1  2 1例产科子宫切除手术指征手术指征例数分 娩 方 式剖宫产 (14例 )阴道分娩 (7例 )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前置胎盘子宫破裂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畸形子宫肌瘤433541132232111112200  其中 2例胎盘早剥、1例子宫收缩乏力发展为 DIC,2例子宫破裂伤…  相似文献   

20.
孔秀莲 《山东医药》2006,46(10):56-57
回顾性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早期诊断是提高产科DIC治愈率的关键。临床治疗时应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并注重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