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大量心包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组(导管组)20例,传统心包穿刺抽液组(抽液组)16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心包积液引流量、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结果导管组与抽液组相比,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心包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心包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发症少,症状改善快,可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用,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X线引导下心包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127例慢性心包积液病人随机分为A、B 2组,分别在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比较2组病人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总成功率高于A组,2组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心包积液较少的病例,A组穿刺过程中发生并发症多于B组。结论X线与超声心动图引导比较,前者成功率高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超声实时引导下对113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122次心包穿刺.结果 122例次心包穿刺1次穿刺或置管成功率100%,未发生穿刺或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金锋  王化云 《中国保健》2009,(15):615-615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心包穿刺抽液不仅可以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帮助作出病因诊断并及时治疗,而且是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最有效措施。常规心包穿刺术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如果方法掌握不当,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尤其对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反复实施心包穿刺,更增加了穿刺并发症和感染的风险。本院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并留置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包积液心尖区穿刺留置引流术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包积液心尖区穿刺留置引流管抽液术的价值。方法对51例心包积液病人进行心包穿刺,并置硅胶管,反复从硅胶管抽液或注入治疗药物。结果51例心包积液患者共抽液187次,最长留置时间40d;部分病人从管内注入抗痨或抗癌物,疗效好,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本法一次性穿刺,多次抽液,最大限度地减少穿刺给病人带来的不利影响。硅胶管柔韧性好,对心肌无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心包胸腔穿刺引流方法。方法 2002年以来,我科采用Seldinger法对大量心包积液8例,胸腔积液26例,自发性气胸5例进行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引流,引流到没有液体或气体溢出后24h拔管。结果 39例患者都得到有效引流,临床有效率100%。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应用Seldinger法进行心包、胸腔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引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诊治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包积液病人经B超检查引导穿刺抽液、生化、脱落细胞检查及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分析心包积液声像图与穿刺抽液的临床价值。结果45例心包积液均穿刺成功,疾病不同,心包积液颜色性质可不同,心包积液量不等,穿刺体位、方法可不同。结论B超检查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指导穿刺和选择治疗方法等有重要价值,同时具有无损伤、无痛苦、无电离辐射、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心包穿刺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对策(附1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包穿刺术是一种较危险的临床操作方法,可引起相关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冠状动脉或心肌损伤而死亡,有人认为其危险性大于冠状动脉造影术[1]。我们于1992年3月至1997年6月作心包穿刺112例,共256例次。本文对心包穿刺术及并发症和防治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1%利多卡因局麻后经心尖区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10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1次穿刺置管成功,未发生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术较传统心包穿刺安全、有效,便于在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0.
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心包积液较常见,需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科2例大量心包积液实例,介绍心包腔置管引流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心包填塞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处理不当可危及病人的生命.一旦确诊应立即作心包穿刺减压抢救.但是如果心包渗出持续存在,经心包穿刺并不能有效阻止心包填塞的发生,传统的处理方法是进行外科肋下造口引流术.近年,我院对2例肺癌患者施行经皮穿刺留置导管心包引流术进行治疗取得成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简便、可靠的心包穿刺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对27例心包积液患者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无菌引流袋持续引流,必要时进行冲洗并注入相应药物,观察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27例病例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2~31d,引流液量300~7600ml,心包积液引流彻底,心包压塞症状消失,心功改善,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进行治疗安全、简便、可靠,疗效显著且无严重并发症,完全能替代以往的常规心包穿刺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安全性和引流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6例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患者,11例选取左肋缘与剑突左缘交角下1cm为穿刺点;28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7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为穿刺点,留置引流导管直至积液消失。结果4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无相关并发症;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时进针深度最小;引流导管位于心包底部几率最高;采用反复抽送导引钢丝的方法能有效区分穿刺针是在心包腔内还是心腔内。结论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采用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91例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结果91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引流彻底,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引流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两种引流方法的疗效、安全性。方法86例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的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43例)和间断抽液组(43例)。持续引流组:以持续25~35滴/min的滴速引流积液,至无液滴出。间断抽液组:首次抽液不超过100ml,以后200-300ml/次,每日或隔日1次,至抽尽积液。结果与间断抽液组比较,持续引流组的排空积液时间明显缩短(P〈0.01),导管留置时间也缩短(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应用持续引流法引流心包积液更安全、更有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心包积液较常见,需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科2例大量心包积液实例,介绍心包腔置管引流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54岁,胸闷气促1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查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的临床应用(附81例报告)娄底地区人民医院(417000)罗志华B超对心包积液的诊断及引导穿刺抽液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准确、安全、可靠等特点。本文报告经穿刺证实的81例不同性质心包积液的声像图特点,及B超对心包积液的临床应用价...  相似文献   

18.
高利军 《现代保健》2009,(27):105-105
心包穿刺致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极为少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包穿刺致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70例肿瘤患者,将其按照穿刺途径分为2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应用左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观察组应用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42例穿刺成功,占93.2%,10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对照组22例穿刺成功,占100%,1例出现并发症,占3.8%;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直观在肿瘤病人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并将另外的途径作替补应用,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的方法、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56例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术患者心包穿刺点的选择,操作方法,心包脏、壁层间距选择,穿刺针头大小,锋利程度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6例心包穿刺术均取得成功,好转20例,治愈36例.结论 心包穿刺术是一项操作简单,但危险性高,须有经验的医师操作或指导,最好能在B超下穿刺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