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为了减少或杜绝献血者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3965例献血者穿刺部位皮下瘀血所产生原因的方法。结果全组3965例有43例(1.08%)出现穿刺针眼周围皮下瘀血;初次献血者2562例,有34例(1.33%)发生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第二次及两次以上献血者1403例,仅有9例(0.64%)发生;两次比较P〈0.05(χ^2=3.927);局部瘀血发生的原因:①献血者献血后穿刺部位按压不当,精神紧张、恐惧、袖口太紧,极少数为血管原因;②采血人员技术及护理未能到位。结论根据上述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献血者的痛苦,保护献血者,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静脉穿刺皮下瘀血原因的解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鲜小儿、成人尸体浅静脉模拟静脉穿刺,探索临床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实验证实,穿刺后皮下瘀轿与拔针的方式有直接关系。主要因素有:穿刺针头切割静脉上壁或下壁经起出血;针头切割皮下毛细血管出血以及穿刺针眼出血。结合出血原因,本文就与出血相拳穿刺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在临床进行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静脉穿刺引起的皮下瘀血常见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的分析,从而了解在临床护理对于皮下瘀血发生的预防和处理已有较完善的方法,并现有研究基础改进寻找新方法,以求进一步完善对皮下瘀血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方法:对168例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实验,采用不同的按压方法和时间,观察皮下瘀血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为0.57%,对照组为1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变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及时间可防止皮下瘀血,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防止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有效措施。②方法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静脉穿刺后用输液贴,从血管穿刺点为中心覆盖于局部,再用拇指纵向施压5~10分钟,同时按压2个穿刺点,有效防止皮下瘀血的发生;对照组用输液贴以血管穿刺点为中心覆盖于局部,用示、中指横按压5~10分钟。③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方法优于对照组方法。④结论:观察组方法较有效地防止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静脉穿刺技术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院水平和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拨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静脉淤血,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影响因素较多,就目前掌握的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输液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例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用热敷和硫酸镁湿热敷瘀血部位; 结果 皮下瘀血的发生与输液时间(天数),操作者的穿刺技术(决定穿刺次数或成功率),拨针后按压时间、方法等有关;瘀血3-7天消失.结论 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是预防或减少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静脉给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危重枪救病人及慢性病入,几乎是不可少的,也是主要给  相似文献   

9.
10.
马萍  牛海燕 《新疆医学》2013,43(9):133-134
静脉穿刺采血是临床护理操作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常用于化验检查、诊断等需静脉采血。该项侵入性技术操作的要求很高常规表浅静脉穿刺致皮下血肿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不能次成功、针管固定不  相似文献   

11.
疾病治疗过程中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基础的基本功之一。 常由于穿刺技术有限或拔针时压迫点不正确或时间短而导致 病人局部出现皮下瘀血。如何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我的临 床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静脉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措施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2006年-2007年门诊接受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下瘀血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原因、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穿刺成功率低有关。结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方法,可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华夏医学》2002,15(2):256-257
静脉穿刺失败,使药液外渗,可致穿刺部位肿胀及皮下瘀血,给患者造成疼痛,给以后的穿刺带来困难.而如果整个静脉输液(或注射)过程顺利,拔针后未能妥当压迫穿刺点,亦会使皮下瘀血,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要有效地保护好血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外,注意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最后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对本科静脉穿刺拔针后出现皮下瘀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及血肿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536例住院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及血肿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四肢静脉穿刺及头皮静脉穿刺发生皮下瘀血和血肿的几率较小。而颈外静脉和腹股沟股静脉穿刺容易发生皮下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静脉穿刺后正确地拔针和准确地按压穿刺部位,可以减少皮下瘀血及血肿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技术操作。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既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又可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瘀斑,给病人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负担,以及对护士技术水平的不信任,由此导致病人挑选注射护士而引起护患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需要熟练掌握穿刺和拔针技巧,注意保护血管。现  相似文献   

18.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失误 ,尤其是输液完毕后 ,拔针部位按压不当 ,使病人穿刺部位出现皮下瘀血 ,影响下次静脉穿刺。现就本急诊治疗室静脉输液后引起局部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工作责任心不强 :观察室病人多 ,护士在做治疗时 ,赶时间而忽略了解病人的血管特点 ,对血管的解剖位置不熟悉 ,不管血管的好坏盲目进针 ,以致穿破血管造成皮下瘀血。对长期静脉点滴病人血管的选择缺乏计划性 ,无静脉保护意识 ,只顾本班次 ,不管下一班。(2 )穿刺技能差 :护士在穿刺时不掌握穿刺原则和基本手法 (稳…  相似文献   

19.
静脉穿刺后如压迫血管方法不对,局部出现皮下出血、肿胀、疼痛,就为再注射时选择血管带来较大困难。为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本文对10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股资料本组100例无出血倾向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SO例。A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1个月;B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岁。穿刺部位,A组头皮2例,手背20例,腕部IO例,肘正中10例,前臂1例,足背3例,内踝4例;B组头皮3例,手背15例,腕部10例,肘正中5例,前臂2例,足背3例,内踝12例。12操作方法拔针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综合干预对患者静脉穿刺疼痛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综合内科300例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150例实常规静脉穿刺护理,观察组1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的效果,对照要点:满意度、疼痛分级。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96.6%,疼痛等级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2%,疼痛等级较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综合干预对患者静脉穿刺疼痛护理的影响效果确切,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