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与血清胆红素相关关系及血脂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绝大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近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胆红素可以通过防止脂质和脂蛋白被氧化,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笔者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胆红素浓度及血脂、载脂蛋白的变化,了解血胆红素浓度与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根据最新报道,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每年至少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占国人死因的25,且其发病死亡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的健康与经济负担更加严重,其中脑出血占脑卒中的10~30,因此,发现可干预的新危险因素,有助于脑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最近研究证明 ,血清尿酸水平是心血管疾病及其死亡率增高的一个危险因素[1~ 5] 。本文分析 6 3例心力衰竭 (HF)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 ,旨在探讨HF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3例为本院住院的HF患者 ,男 2 3例 ,女 4 0例。年龄 4 5~ 88(6 9 2± 8 7)岁。其中冠心病 31例 ,肺心病 2 0例 ,风心病 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5例 ,扩张型心肌病 2例 ,急性左心衰竭 2 2例 ,右心衰竭16例 ,全心衰竭 2 5例。心功能Ⅰ~Ⅱ级 16例 ,Ⅲ级14例 ,Ⅳ级 33例。HF的诊断符合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血清尿酸(SUA)、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将实验组中的IMT分为IMT增高组和IMT正常组,IMT增高组的尿酸水平和IMT值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6; P=0. 000)。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相关性。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1例ACI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收集其一般资料,以NIHSS评分5分为界限分组,同时根据血浆尿酸水平分成高尿酸组(>420μmol/L,25例)、中尿酸组(360~420μmol/L,30例)与低尿酸组(<360μmo...  相似文献   

6.
杨峰  林静吟  廖瑞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753-3754
目的:探讨监测血清尿酸预测妊高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13例孕妇在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时的肾功能,测定血清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结果:妊高征组血清尿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05)。妊高征组FGR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轻、中、重度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血清尿酸含量比较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血尿酸升高与妊高征病情及围产儿预后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尿酸变化,对妊高征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癫痫与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的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70例癫痫和70例正常成人SUA的水平。结果:癫痫组的SUA水平为(399.37±129.23)μ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16.56±66.8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按病因分类后,其S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存在尿酸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血清尿酸水平与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酶法测定尿酸、血糖、血脂,同时测量血压、体重、身高。结果血尿酸浓度随年龄增加出现升高趋势,与血糖、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BMI均呈正相关。结论监控中老年人血尿酸水平的改变与监控血糖、血脂、血压及BMI的变化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50例健康者的血清尿酸进行了测定,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来我院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梗死应用血浆尿酸水平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9年期间收治的34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组,另选择同时期内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46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浆尿酸水平检查,将疾病组于健康组血浆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疾病组患者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  相似文献   

11.
尿酸代谢异常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已达成共识,认为甘油三酯代谢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基础代谢异常.而高尿酸血症是代谢综合征常常伴有的代谢异常.包括代谢综合征的提出者Reaven在内的部分学者主张将高尿酸血症纳入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浆脑钠肽(BNP)、血清尿酸(U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3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尿酸酶法测定血清尿酸(UA)水平,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ACS组血浆BNP、血清U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血浆BNP水平和血清UA水平在ACS组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血浆BNP和血清UA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BNP和血清UA水平对ACS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诊断为CKD患者900例,按照血清尿酸水平分为4组(即CKD组1~4),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超声检查、眼底动脉检查和CT扫描确定动脉硬化患者例数。对各组间动脉硬化患病率、血清尿酸水平和动脉硬化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D组1、CKD组2、CKD组3和CKD组4的组间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5)。CKD组1和CKD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CKD组1和CKD组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5);CKD组2与CKD组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P<0.05)。与对照组相比,仅有CKD组3和CKD组4与对照组患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D组3和对照组相比:χ2=5.43,P<0.05;CKD组4和对照组相比:χ2=9.13,P<0.05)。男性患者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60.69%(281/463),女性患者动脉硬化患病率为37.76%(16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2,P<0.05)。结论 随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增高,动脉硬化患病率增高;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寿地区血肌酐正常的中老年人血尿酸(UA)水平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其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病率.方法 利用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选取血肌酐正常的1 542人,进行慢性肾脏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尿检测,评价肾功能采用MDRD方程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该人群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病率,并将人群按血UA水平四分位间距分成4组,分析血UA水平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病率为55.25%(95%CI为52.77%~57.74%),在男女性中,血UA水平均和eGFR呈负相关.Logistics回归模型校正了性别、年龄、腰围、高TG、高TC、高HDL-C、高LDL-C、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因素后,以A组作为对照,人群早期肾功损害的OR值B组为1.673(95%CI为1.254~2.235,P=0.191 9),C组为2.491(95%CI为1.854~3.357,P=0.002 2)及D组为3.009(95%CI为2.200~4.134,P<0.000 1).结论 长寿地区血肌酐正常的中老年人中,早期功能损害的患病率很高,血UA水平和早期肾功能损害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天津市体检人群基线尿酸(UA)水平与2年后发生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异常的相关性,为探讨MS组分的构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历史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和2013年均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3 825人的体检结果,包括体格检查(体重和血压)、生化指标测定结果(UA、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及用药史等。分析基线(2011年)UA水平与2013年发生MS及其组分异常的相关性,并运用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基线UA预测MS发生的切点值。结果基线无MS的1 566人中2年内有141人新发生MS,累计发病率为9.0%,其中男性为12.0%,女性为4.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基线UA水平与2013年随访时TG水平和BMI的相关程度最高(男性r值分别为0.209和0.243,女性r值分别为0.307和0.353),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基线UA水平的升高,2013年男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逐渐升高(P趋势值0.01);同时,女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MS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P趋势值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UA是肥胖(男性:OR=2.06,95%CI:1.37~3.08;女性:OR=2.55,95%CI:1.56~5.63)、高甘油三酯血症(男性:OR=2.63,95%CI:1.66~4.15;女性OR=3.91,95%CI:1.36~11.30)及女性MS(OR=2.01,95%CI:1.32~3.68)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女性中,ROC曲线确定基线UA预测MS发生的最佳切点值为285.15μmol/L。结论在天津市体检人群中,基线UA水平与2年后MS的发生及其组分异常密切相关,并且基线UA是女性发生MS的独立预测因子,建议把UA作为女性MS的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年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14例AIS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32例、61~ 70岁组36例和≥71岁组46例,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标准进行溶栓及溶栓后的治疗,记录患者就诊即刻、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记录自发性颅内出血(sICH)及2周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60岁组男22例,女10例;61~70岁组男26例,女10例,≥71岁组男20例,女26例.≥71岁组女性占56.52%(26/46),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685,P=0.015).三组就诊即刻、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分别为(1±3),(2±5)和(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2周病死率及sICH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17).结论 尽管不同年龄段病死率及sICH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但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不同年龄段AIS患者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7.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3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非冠心病患者29例(对照组),进行血尿酸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按病变范围分为对照组(29例)、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三支病变组(33例);按Gensini积分分为0~1分组(29例)、2~20分组(28例)、21~40分组(30例)、>40分组(25例).结果 ACS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369.61±91.97)μmol/L比(298.33±92.46)、(330.43±87.42)μmol/L](P< 0.05).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 (298.33±92.46)μmol/L比(331.77±86.33)、(368.24±95.21)、(396.82±94.45)μmol/L](P<0.05),单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P<0.05).0~1分组[(298.33±92.46)μmol/L]和2~20分组[(320.77±86.33)μmol/L]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21~40分组[(366.61 ±91.97) μmol/L]和>40分组[(402.82±91.97)μ mol/L](P<0.05).21 ~40分组血尿酸水平低于>40分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对数呈正相关(r=0.348,P< 0.05).结论 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稳定性、狭窄程度以及范围显著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价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长寿家系的关系。 方法 选取5个长寿县的90岁及以上长寿老人,并匹配选取其他年龄段的非长寿老人进行横断面调查,817名老人均接受问卷收集基本信息,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 在整个调查人群中,长寿家系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长寿家系(t=2.146, P=0.016)。非长寿老人中,长寿家系高尿酸血症、高超敏C-反应蛋白患病率与非长寿家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五号.EPS;P〗=11.163、5.253,P=0.001、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非长寿老人中,长寿家系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更高(OR=1.670,95%CI:1.054-2.646),患高超敏C-反应蛋白的风险更低(OR=0.417,95%CI:0.193-0.899)。在长寿老人中,长寿家系和非长寿家系患高尿酸血症和高超敏C-反应蛋白的风险无差别(P=0.101、0.435)。结论 一定范围的高血尿酸和低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长寿的有益因素,并可能是长寿遗传的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在山东省4家医院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血生化指标、入院血压水平等资料.研究结局定义为出院的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10分或者死亡.按NIHSS(NIH卒中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死亡/NIHSS≥10及NIHSS<10组.血清Mg2+浓度按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NIHSS≥10组的血清Mg2+浓度、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NIHSS< 10组(P<0.05);入院时收缩压水平高于NIHSS< 10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及心房纤颤史的百分率均高于NIHSS< 10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Mg2+浓度第4分位(最高水平)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0.47,P<0.05);调整血清Ca2+、K+水平等其他因素后,血清Mg2+第4分位和第3分位水平均可降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值分别为0.39和0.54,P<0.05).无论是否调整其他因素,血清Mg2+浓度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P<0.05).结论 高浓度的血清Mg2+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