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年间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调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总结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 11年来抗生素使用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情况变化 ,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 1991~ 2 0 0 1年烧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 ,从抗生素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 (DDDs)和用药天数排序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  结果  (1)病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5 3%~ 34.4 0 % )和铜绿假单胞菌 (75 .6 6 %~ 11.4 7% )为主。 (2 )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和头孢他啶。 (3)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 ,依次为 :哌拉西林 (41.5 7%~ 10 0 .0 0 %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 (36 .36 %~98.4 6 % )、头孢他啶 (2 3.4 6 %~ 97.85 % )、阿米卡星 (13.16 %~ 10 0 .0 0 % )、环丙沙星 (6 .90 %~ 10 0 .0 0 % )。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 ,主要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1997年1月~2002年12,笔者监测了本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患者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纳米银敷料用于深Ⅱ°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深Ⅱ°烧伤创面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纳米银敷料组(实验组)18例及磺胺嘧啶银软膏组(对照组)15例,创面换药每日一次,于用药后第7天及第10天行创面细菌培养,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于用药后第7天及第10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2%(4例)和5.5%(1例),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5.6±2.4天;对照组于用药后第7天及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7%(7例)和13.3%(2例),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9.6±3.4天.结论:纳米银敷料可有效治疗合并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烧伤创面,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和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迁及诱导型 β 内酰胺酶的产生。 方法对笔者医院 1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鉴定的 4 5 2株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 ,用VITEK AMS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E test浓度梯度法做药敏试验 ,以K B法为基础作诱导酶的检测。 结果  4年中临床常用的头孢菌素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有提高 ;其中以头孢哌酮 /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 ,但 4年中耐药率的变化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 2 0 %~ 4 0 %之间。 12 0株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中 ,以亚胺培南为诱导剂 ,检出产生诱导酶者为 72 .5 %。 结论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分析和诱导酶的检测 ,可以及时监控和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对避免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的方法,对15株分离自烧伤临床病人的多重耐药PA染色体组DNA进行分析。结果:15株检测菌株中有9株菌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PFGE图谱类型,具有同源性的菌株占测试菌株的60%。结论:导致我院烧伤患者感染多重耐药的PA中有同源性的比例较高,提示在烧伤救治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烧伤病房内的交叉感染对于降低烧伤感染率、提高烧伤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膜的过程.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 h和5 d后,进行细菌生物膜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膜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 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膜.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膜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 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 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 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 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 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 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 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 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0.05),是3种菌中生物膜最厚者.结论 烧伤临床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能在深静脉导管内形成生物膜,其耐药菌株牛物膜形成能力和程度均大于普通菌株,以鲍氏不动杆菌尤为明显,成为烧伤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B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采用K-B法检测来自烧伤创面和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谱。用PCR扩增法检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阳性菌株,用他唑巴坦对哌拉西林阻断实验判断上述阳性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结果 12株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所试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哌拉西林均耐药,其中7株对包括亚胺培南和氨曲南在内的9种抗生素耐药。他唑巴坦对哌拉西林耐药阻断实验提示,这7株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均产ESBL。本实验扩增出6种β内酰胺耐药基因,分别为VEB、IMP、PSE、FOX、OXA、VIM。结论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与细菌多重耐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热带海岛地区某医院烧伤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热带海岛地区烧伤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0-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92例住院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 (1)共检出671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是主要菌种。最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7.7%,较20世纪90年代(33.6%)有下降趋势。(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2.2%和36.7%,对其余1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3)1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89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3.1%;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等是热带海岛地区烧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前两者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近年来笔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在烧伤后6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雷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常寄生于烧伤创面,可引起移植皮片的坏死、创面扩大甚至全身感染,局部用药作用有限,抗生素常因耐药而无效。Smith已证实噬菌体能有效治疗埃希大肠杆菌感染。现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豚鼠皮肤移植存活的影响和噬菌体的控制作用。伯明翰医院烧伤科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3719菌株,对小鼠有很强的毒性。用Adams的方法从污水中分离获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本实验所用的是从169份噬菌体标本中筛选出最有效的噬  相似文献   

12.
138例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资料 :138例烧伤患者 ,其中男 92例 ,女 4 6例 ;成人79例 ,儿童 5 9例 ;轻度烧伤 6 6例 ,中度烧伤 4 7例 ,重度烧伤2 1例 ,特重度烧伤 4例。采集住院 1周后患者创面的分泌物 ,行细菌培养 ,采用药敏试剂纸条 (法国梅里埃生物试剂公司 )和TBA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38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中 ,10 1例有细菌生长 ,阳性率为 73.18%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37例 ,占36 .6 3% ;铜绿假单胞菌 16例 ,占 15 .84 % ;表皮葡萄球菌11例 ,占 10 .89% ;其他菌株 37例 ,占 36 .6 4 %。细菌株药敏检测结果显示 :(1)金黄…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烧伤感染创面病原菌, 它能够编码多种毒力因子, 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为了研究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新方法, 研究者们观察了其噬菌体与宿主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噬菌体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甚至主导宿主细菌的结构、运动、代谢, 促进宿主进化, 也是影响宿主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该文分别从单细胞水平和群体水平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为未来研发抗菌制剂以及指导烧伤感染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1997年1月—2003年9月笔者单位烧伤病房的536例住院患者,取其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尖端、痂下组织及血液标本,用VITEK AMS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997—2003年各年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4. 51%、23. 94%、21. 01%、40. 06%、36. 17%、46. 76%、55 72%。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呈下降趋势, 1997年对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71%、66%、79%; 1998年分别为47%、25%、39%; 2002年为22%、16%、25%;到2003年,第三代头孢菌素基本失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仅为2%。1997—2003年各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6%、33%、45%、41%、11%、31%、4%,其中2003年最低。 结论 1997—1999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居于相对稳定的水平, 2000年起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疾病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来临床各类送检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状况。结果:2009~2011年共分离出的1281株铜绿假单胞菌,各类标本中以痰的检出率最高,占61.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9.6%)其次是阿米卡星(10.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5%)、头孢吡肟(14.6%)、左旋氧氟沙星(15.2%)、头孢他啶(16.7%)、环丙沙星(17.4%),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有逐年增高趋势,应规范临床用药并加强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16.
4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顽固性残余创面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期顽固性残余创面常迁延不愈 ,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笔者单位自 1998年 3月以来治疗此类患者 4 6例 ,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临床资料 :本组 4 6例 ,男 31例 ,女 15例 ,烧伤总面积30 %~ 85 % ,残余创面总面积 0 .5 %~ 9.0 %TBSA,残余创面时间为 5 0~ 15 0d。作创面细菌学检查 4 8次 ,结果阳性率97%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4 1株 (占 79% ) ,铜绿假单胞菌6株 (占 12 % ) ,其他占 6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治疗方法 :若患者无全身感染症状 ,则不必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通常对创面污染重 ,分泌…  相似文献   

17.
烧伤患者2748株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供近年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状况的流行病学资料,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选择2003年3月-2011年6月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478例患者1977份临床标本(血液、导管、创面分泌物等),共分离出病原菌2748株.用API细菌鉴定板条鉴定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选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等55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ET 5.3软件统计分析如下项目:各年度不同类型、不同标本来源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主要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情况,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变化情况. 结果 274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879株占68.38%、革兰阳性球菌628株占22.85%、真菌241株占8.77%.创面分泌物标本病原菌检出率最高(1022株占37.19%),其次是呼吸道(995株占36.21%)和血液(421株占15.32%),其他类型标本检出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共996株占36.24%,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依次为495株占18.01%、395株占14.37%.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逐年下降趋势,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稳定.检出的葡萄球菌中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484株占17.6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低于30.00%,鲍氏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仅为39.68%,除此之外,这2种细菌对其他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呈多药耐药,耐药率为57.91%~100.00%.2004-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奈替米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妥布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低于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米诺环素、夫西地酸和复方磺胺甲(晤)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2%、9.35%、2.21%和31.85%;该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真菌感染率很低,且对药物的耐药率不高;白色念珠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5.00%,除对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略呈下降趋势外,对其他4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结论 近年引发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中,居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所有分离菌株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性尤为突出,鲍氏不动杆菌将可能取代铜绿假单胞菌成为烧伤感染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烧伤病区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依据,提高烧伤感染的治愈率。方法从1999年至2004年烧伤住院患者血培养及创面分离出的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379株,G 125株,G-241株其中烧伤病区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常见感染病原体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9.8%),金黄色葡萄球菌(18.5%),大肠埃希氏菌(7.7%),不动杆菌(7.4%),肺炎克雷伯氏菌(6.6%)。其中仅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头胞噻肟钠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较有效;大肠埃希氏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68%。烧伤病区耐药菌株以耐5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为主,占全院多重耐药菌株的50.8%。结论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较严重,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1 对象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标本来源于2005年1月-2007年9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收治的1704例住院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静脉导管尖端、气管导管,共计1468份.质控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杆菌ATCC 3521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相似文献   

20.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学调查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 )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 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 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