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上比较常见,起病急,病情危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常发生呕吐、误吸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明显增多,治疗上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我科自2007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危重颅脑损伤102例,其中48例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改善了缺氧和呼吸道阻塞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上比较常见,起病急、病情危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常发生呕吐、误吸、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明显增多,或者脑脊液鼻漏,填塞鼻腔。治疗上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因为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科自1999年到2002年4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60例,其中42例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均改善了其缺氧和呼吸道阻塞的症状。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在14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GC…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并发症较多,因此给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98例,其中男72例,女26例,年龄最小23岁,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呼吸衰竭或呼吸道不畅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所在科自2004年2月至2009年3月行"气管切开术"近160例,其中1例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迟发性致死性大出血.本文就其大出血的原因、预防措施、大出血的先兆和处理方法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谢先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52-2553
<正>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重型颅脑损伤约占颅脑伤的20%[1],该病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一般高达30%~50%,是临床救治的重点难点。气管切开术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机体缺氧的有效措施,但气管切开后因失去了温暖、湿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多有意识障碍,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痰不易咳出致呼吸道不畅,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可以减少呼吸道无效腔,迅速改善通气功能,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吸痰,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极为重要.因此加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着重讨论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预防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面的各种问题。方法 对34例严重脑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综合分析,从实际出发对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行气管切开术以对呼吸道的有效开放,及减少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进行综合、全面的总结分析。结果 气管切开术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术措施,同时术后极易并发肺部感染。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并发感染的护理,其关键是预防。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呼吸道功能障碍,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液、脑脊液等误入呼吸道易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重要措施。我科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0例,现将其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一般为20%~45%,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不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而导致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窒息、机体缺氧、加重脑水肿.往往需要气管切开术来清除呼吸道梗阻、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脑缺氧、使脑组织功能恢复.因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及熟练操作的一项技能.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为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6年1月到1997年1月,抢救颅脑损伤患者中,行气管切开术50例,其中有3例意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40岁,重症颅脑损伤急诊入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由于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造成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术后第6天病人呼吸困难加...  相似文献   

11.
宋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1,(9):53-53
目的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以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气管切开患者给予气道雾化吸入。结果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气道雾化吸入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手术,对于危重、昏迷、呼吸道梗阻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如术后处理不当与观察护理不周,仍可随时发生窒息、感染等并发症,使气管切开术前功尽弃。我科自2000年收治因颅脑外伤及胸部疾患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30例,因有一套系统的护理及观察方法,未出现一例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术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确保呼吸道通畅而经常采用的抢救措施:我科自2003~2005年以来对6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行了气管切开术,由于我们采取了针对而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现将我科几年来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可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吸痰和进行辅助呼吸,可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我科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宜芳 《吉林医学》2010,31(32):5896-5896
颅脑损伤及颅脑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多是昏迷患者。由于昏迷患者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使口腔分泌物吸人呼吸道;同时咳嗽反射减弱,分泌物不能及时被咯出,致使分泌物堆积,淤积于下呼吸道,引起吸人性肺炎和窒息。行气管切开术,可清除气道内积聚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是气管内吸痰可带走气道内氧气,造成患者缺氧而加重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4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病势急,患者若并发呼吸功能障碍而窒息,死亡率较高,为确保此类病人的呼吸通畅,考虑病人病情危重72小时内不能苏醒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我们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呼吸功能障碍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术,迅速解除了呼吸道的阻塞,改善了全身乏氧状况,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配合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48例患者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18~68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ZO例。血肿类型及部位:对冲伤致额领部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22例,硬脑膜外血肿16…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是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h以上,Glasgow评分为3~7分。它是脑外科常见的急症,病情严重、变化快,死亡率、病残率高达30%-50%,且病人长期昏迷,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危及生命。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我院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艳蓉  王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68-206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达到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精心护理的同时在具体措施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结果: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降低了切口感染和出血的机会,减少了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发生,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控制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重度颅脑外伤病人合并呼吸功能障碍常见,如处理不当则可成为致死原因。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常用的外科手术之一,包括传统的气管切开术和经皮扩张气管套管导入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等,后者在国外已广泛采用,且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目前国内报道不多。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笔者对2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PDT,并与同期20例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体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死亡发生.方法通过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成功封管者28例,仍带管者2例,带管时间长者1年,短者5天,带管出院者8例,死亡8例.结论正确的呼吸道湿化及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防止并发症的重要环节,能够缩短带管时间,提高疾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