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对策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在相关单位收集水气象资料,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密度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气象水等洪涝灾害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鼠密度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长江水位与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和流行无相关关系,鼠密度与钩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当野外鼠密度大于10%(夹夜法)可引起钩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可作为钩端螺旋体病监调和疫情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项目和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广西钩端螺旋休病共报告病例1006例,死亡64例,病死率为6.36%,平均发病率为0.30/10万。7—9月为流行季节,发病入数占全部病例的77.23%,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按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巫溪县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调查分析刘剑波向承秋巫溪县卫生防疫站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带菌的鼠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尿排出污染环境和水体。我县是钩体病的流行疫区,1987年前有散在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 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误诊与教训卢运龙(广西玉林市中心镇卫生院玉林市537000)关键词肺出血;钩端螺旋体;教训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东南亚一带流行最为严重。在我国各省市亦有程度不同的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证实,1993年以来,河南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与90年代以前明显不同:①疫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②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而90年代以前河南从无稻田型钧体病的流行,菌群以波摩那群和犬群为主;③首次确认鼠为河南钩体病的传染源,并进而表明河南省可能有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控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宾阳县选1个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钩体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59人(阳性率为52.65%),3年监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00%(52/100)、65.00%(65/100)、41.18%(42/102)。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钩体病13个血清群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宾阳县健康人群中钩体病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30.46%,其次为波摩那群、巴达维亚群、犬等,应加强钩体病的抗体监测、疫情预警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马富诗 《医学文选》1999,18(1):94-9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为了解我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做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现对宾阳县1994年98例钩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全县疫情报告和个案调查资料。采集病人和疫区内接触同一疫水...  相似文献   

11.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何远学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30-1830,1817
目的总结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26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大多数为农民,以7-10月份为发病率高峰;有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本组26例中误诊12例(46.15%),其与首诊误诊、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和未早期用激素有关。结论临床医师要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钩体病各型及其后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钩体病的认识,掌握有效的救治方法仍是目前基层医院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许多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近年来陆续见有报道。湛江地区除沿河地带有洪水型钩体病流行外,散发病例终年可见。现将湛江、阳春两地自1973~1980年收治的60例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加以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我国各省市亦有不同程度流行。但本病除以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形式发病外,另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平素身体健康,而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则不急性起病,病原体在体内经半个月~数个月的潜伏期,在此潜伏期中钩端螺旋体则侵袭脑动脉的起始部,产生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炎症性改变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诊断的新进展,方法: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方法的弊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因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各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结论:PCR快速检测法对钩螺旋体病的早期诊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并发率可高达钩端螺旋体病的6.3%,由于本病多以隐性感染或轻症居多,且发病多在流行高峰后5个月(当年9月至翌年3月)出现,所以常被忽视,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7.
50例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X线表现李三白,程晓定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以7~10月份发病率最高。起病急、发展快是其特点。在我国分布甚广、危害较大。主要为散发。也可以引起群体流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畏...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我县在临床上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大流行。部分病例经县防疫站钩端螺旋体血培养阳性,及猪、鼠肾组织中检出钩体而得以证实。现将我院1983年7月~10月份收治500余病例中诊断明确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41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病与恙虫病并发1例报告杨文映,杨向东,潘瑞现,宋竹芬(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671000)1988年作者在孟连县进行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菌群更迭调查期间,发现1例发热患者同时患两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病和恙虫病,极为罕见,特报道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疑似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 ,以明确诊断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临床学、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证实该区为一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 ,本次发病 12人(12 / 90 ) ,钩体凝溶试验阳性 19人 (19/ 6 0 ) ,死亡 1人。经灭鼠、抓好个人防护、大搞环境卫生疫情迅速扑灭。结论本次疫情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今后应加强钩端螺旋体病菌苗的预防接种 ,采取灭鼠和加强宿主动物的卫生管理等综合措施 ,防止钩体病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