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支,C4~7椎前动脉在椎体上的分支相互吻合,在颈长肌的内侧缘处常吻合成一纵行动脉链;椎体后部血供来自椎间动脉发出的椎后动脉,其分支在颈椎体后部吻合形成节段性弧形动脉吻合链。结论阻断术椎的椎前动脉及其与相邻椎前动脉的纵行动脉吻合,并在颈椎后部减压时注意对硬膜囊外侧缘及椎体中部处的椎后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可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术野出血,改善手术显露。  相似文献   

2.
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剖因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32 ) ,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 ,统计出颈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分别大于或等于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径的出现率 ;同时观测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 ,统计出脊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外口宽度的出现率。结果 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2 4 6 % ,其中女性为 35 2 %明显高于男性的 12 5 % (P <0 0 1) ;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6 3% ,其中男性为 8 9%明显高于女性的 2 9% (P <0 0 1)。结论 颈神经受累不仅与椎间孔狭窄有关 ,而且与脊神经根外径和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 ,临床诊断颈椎病应采用X线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方可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3/4~C7/T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 结果 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3/4、C7/T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4/5~C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 结论 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0具 (4 0侧 )成人固定标本的颈段脊髓、椎管及颈段神经根进行观察 ;其中 5具标本模拟颈椎椎板切除术 ,观察脊髓的反弹情况。结果 :颈神经脊髓附着端至椎间孔内侧缘距离平均为 8.5± 0 .3(3.5~ 11.0 )mm ,以C5、C6 最长 ;脊髓反弹紧贴椎管后壁时颈神经根移动平均为 1.2± 0 .5 (0~ 2 .0 )mm ,以C5、C6 神经根移位最大 ,而硬脊膜囊在椎间孔处对移动的脊神经根形成栓系。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脊髓反弹引起神经根栓系卡压 ,神经根病的发病与脊髓反弹时神经根的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颈椎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补充的定量数据。方法:在干燥的颈椎椎骨标本和福尔马林固定的颈椎标本上,测量颈神经根槽和颈椎椎间孔。结果:内侧区的平均长度,内侧区前缘中点到椎体中线的距离从C3~C7逐渐增加。C3内侧区的宽度较大,C7上、下关节突及峡部高度之和的后中点到颈神经根槽后壁的前后距离最小。结论:研究结果为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了相关的应用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6.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引起上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其病因可能是神经根受到各种直接机械压迫[1]。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经椎间孔出椎管,椎间孔内软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病理改变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放射性上肢疼痛、麻木或无力等。想要更清楚地了解神经根卡压的机制,需要对颈椎间孔区域进行更加深入的解剖学研究。掌握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该区域手术操作时尽可能地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关胸腰椎(T1~5)的椎间孔韧带研究证明其韧带起到限制神经根移位并防止拉伤的作用[2~4]。然而,目前关于颈椎间孔韧带的研究尚少。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间孔韧带的相关知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颈椎病,为颈椎病提供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颈椎标本的解剖观察、模拟手术及生物力学测定,寻找经椎间孔微创手术的解剖入路,并应用于2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操作。结果(1)下颈椎椎间孔前内侧壁为钩椎关节、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上、下壁分别为上位颈椎椎弓根下壁及下位颈椎椎弓根上壁,其间走行神经根,椎动脉走行于神经根的前内方,钩椎关节的增生可以压迫经神经根及椎动脉而产生临床症状、体征。(2)颈椎钩突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单侧单间隙钩突切除可导致颈椎在前屈一后伸方向上运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的轻度增加;单侧多间隙钩突切除将使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加;双侧钩突切除将导致颈椎在旋转轴上的严重不稳定。(3)2例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疗效确切。结论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尤其在单节段病变中,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创伤小、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交感干臂丛间交通支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33具成年防腐尸体,解剖并观测交感干与臂从交通支的走行分布特点.结果:1.颈中神经节或节间支与臂丛交通支多对称分布,至第5、6颈神经的42条交通支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内行自头长肌、颈长肌间沟后行入神经.2.星状神经节(或颈下神经节及胸l神经节)发出向内上方加入第7、8颈神经的交通支除1例外均对称分布.至C8神经的交通支与C8神经结合前51侧发出分支与C7,神经相交通,其中45侧穿过第7颈椎横突孔.至C7神经的交通支与C7神经结合前41侧发出分支与C6神经相交通,分支伴椎动脉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29侧分支沿途发出许多细小纤维支至椎动脉及周围椎间、横突间关节.结论:1、交感干与臂丛间的交通支具有典型的分布特点,可为研究交感神经对臂从神经功能支配及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时减少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2、至C7神经的交通支分布特点可为临床上通过椎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颈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30例成年男性颈椎颈2到胸1间的348个椎间孔和相应神经根形态位置进行了观察,对其径线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椎间孔平均值:前后径5.17±0.81mm,上下径为7.58±1.15mm。神经根平均值:前后径为4.01±0.65mm,上下径为5.60±0.93mm。颈4到颈7间榷间孔与相应神经根之间的间隙较小。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颈研究椎间孔横切面的面积与颈椎椎间隙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16件颈椎解剖标本 ,计算机辅助模拟 C4~ 5 ,C5~ 6和 C6~ 7椎间隙狭窄程度的关系。与正常的椎间孔面积相比 ,椎间隙狭窄 1mm椎间孔面积减少 2 0 %~ 30 % ,狭窄2 mm减少 30 %~ 40 % ,狭窄 3m m减少 35 %~ 45 %。结果 颈椎间孔横切面的面积与颈椎椎间隙狭窄程度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结论 颈椎椎间隙塌陷导致的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不能被忽视 ,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保证椎间隙高度是有必要的 ,椎间孔的大小与椎间隙的高度有直接的关系。椎间隙垂直降低 3mm,常常导致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