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伤寒论评话     
①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缺乏明确性,56条原文中只有4条冠以“厥阴病”,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存在复杂性,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以及诸种厥证,内容庞杂,主线不明;明显差异性,厥阴病篇中证候大实大寒证,寒热两极,差异巨大。②厥阴病证候分类必须反映本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气机的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标本中气从化的规律;必须照顾到本经及所属脏腑与邻经及所属脏腑的关系。③依照六经病症候划分和归类的原则,结合厥阴经所处位置、所连脏腑以及气化特性,来确定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大致有厥热胜复证、寒热错杂证、四肢厥逆证、呕吐哕利证四类。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厥阴病”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之“厥阴病”实质问题,古今学者仁智各见,终无定论,所以被称为“千古疑案”。有认为属寒者,有认为属热者,有认为阴极阳生、阴阳交争、厥热往来者,有认为阴阳错杂、虚实相兼、上热下寒者,分歧甚大。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家未能把厥阴作为人体生理系统来理解,未能把厥阴病与“厥证”、“厥热胜复证”等分别开来。笔者长期扎根临床,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发现三阴三阳即所谓“六经”,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生理六大系统,同时又是人群的六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3.
1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缺乏明确性,56条原文中只有4条冠以"厥阴病",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存在复杂性,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以及诸种厥证,内容庞杂,主线不明;明显差异性,厥阴病篇中证候大实大寒证,寒热两极,差异巨大。2厥阴病证候分类必须反映本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气机的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标本中气从化的规律;必须照顾到本经及所属脏腑与邻经及所属脏腑的关系。3依照六经病症候划分和归类的原则,结合厥阴经所处位置、所连脏腑以及气化特性,来确定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大致有厥热胜复证、寒热错杂证、四肢厥逆证、呕吐哕利证四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之厥阴病争议甚多,笔者在古今伤寒学者对厥阴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厥阴之义和西医学对厥证的研究成果,发现从津液亏虚和阴阳进退两个维度认识厥阴病有其合理性。把厥阴病看成是津液亏虚基础上、阴尽阳生时阴阳进退之状态,则《伤寒论》第326条和乌梅丸可以分别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证和主方。阴阳进退和与之伴随的津液消长使厥阴病呈现出动态性与多相性,厥利呕哕诸证可以看作是同一病机条件下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表现,或可作为厥阴病的重要补充。厥阴病的本质是津液和阳气的特点决定的,而不应只关注病位或寒热错杂,其阳气的进退和津液状态的协调与否是厥阴病向阴阳传变或出现热化证、寒化证、自愈证的内在原因。阴阳虽无所不包,津液的状态也是其应有之义,但厥阴病有显著津液亏虚,通过强调津液状态与阴阳特点能较好地阐释厥阴病的规律,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厥阴病与乌梅丸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伤寒论》厥阴篇条文现状研究厥阴病,见解各异,歧义百出,赵刻宋版《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标题之下,有“厥利呕哕附”5个小字,据此,钱超尘考证说:“对于厥阴篇与厥利呕哕篇来说,合之刚两伤,分开则两利。”李心机亦同意此说,胡希恕说:“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非专论厥阴病而另有深意。”为此,作者提出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乃肝家胡导致的上热下寒证,其来也骤。对“乌梅丸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者”之说予以肯定,且进一步指出,乌梅丸证,可得于“伤寒”,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亦由肝家郁使然,其来也渐。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名方乌梅丸在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运用于蛔厥证,但其现代研究早已突破了这一点,在临床上乌梅丸的治疗范围远远突破了蛔厥这一单一的病证,可被广泛用于蛔厥以外的多种病证,其中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就是其中之一,就乌梅丸由治蛔厥专方成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主方做了几点思考,并且结合切身临证做了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厥阴病的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历来说法不一。有认为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有认为是热证,亦有认为是寒证。综观厥阴病,作为疾病最后阶段,病情复杂而危重,不似其他经病,轻者向愈,重者可转入他经,因此,上述说法似皆不全面。其实,《伤寒论》条文中对此已有揭示,如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笔者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具有丰富而精深的内涵,可较好揭示厥阴病之病机,今试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伤寒论》六经病均有下利,当辨证论治:太阳下利多为表邪内迫,阳明下利为热结旁流,少阳下利为胆热内迫,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三阴下利多正衰邪盛,病情较重,尤以少阴,厥阴严重,下利证在病入少阴厥阴之后由于人体阳气受到损伤,阴寒之邪滞留不去,正不胜邪,往往病情趋于危重之候,《金匮要略》之下利有明显的虚实寒热之别,通过条文解读仲景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思路,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争议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厥阴病提纲证之疑,乌梅丸主方之惑以及厥利呕哕诸条文之所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3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寒热进退的病机贯穿厥阴病篇,厥阴病篇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六经病的转归,同时也在仲景诸寒热并用方剂的研究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厥阴病热深厥深而设,后世吴瑭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由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1g组成。其功能是辛寒清热,主治阳明热盛证。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涉及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风火相煽、或肝气橫逆脾土等证型,其寒热夹杂、阴阳变动、变化迅速的特点与厥阴气机下陷、厥阴气机直升、厥阴中化等特点相契合。厥阴下陷生寒,可见大便溏稀、白多赤少、畏寒、肢冷等症,当补肝体助肝用、温益元阳以固护萌芽之气;厥阴直升化热,可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腹胀、腹痛、口渴咽干、牙龈肿痛等症,当清热解毒、涩肠止痢,同时顾护既脱之元气;厥阴中化化火,可见大便夹杂脓血、肛门坠胀、胸胁满闷、干呕、默默不欲饮食、善太息等症,当以甘而缓急、散瘀清热为法以透达郁热。临床上,从厥阴气机下陷、厥阴气机直升、厥阴中化三方面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并结合厥阴肝与中焦脾胃五行相克的关系,在整个治疗过程考虑中宫土气、顾护中焦,可相对全面地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及病机变化特点,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少阳病腑证的存在,不论在中医理论的系统性上还是在三阳病原文的论述中都是肯定的,《伤寒论》以病位体征明示了少阳病腑证的特征。大柴胡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伤寒论》具体论述的少阳病腑证,由于胃气强弱的不同。二证之间有着偏虚偏实,偏热偏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注解伤寒论》所据之祖本,一般认为其本于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然通过对成注本与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对校,发现异文特多,难以均用误写来解释。且某些异文,成注本虽与林校本有异,然与《金匮玉函经》中相应的文字同,说明此等异文非成公任意改动所致。又宋代《伤寒论》传本众多,如将《伤寒补亡论》中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对校,发现郭氏引文所据之底本非为林校官定本,即宋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一定均采用林亿等校定之官本,成注本之祖本亦非本于林校本。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热厥的本质应为现代医学中脓毒症休克,二者皆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危重症。"厥应下之"论述了热厥的治疗应以清热或攻下为主。脓毒症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若伴见阳明腑实证,治宜攻下,方以小承气汤内泄肠腑热结、外解厥阴气滞;若腑实未见,而是无形邪热内郁,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治以白虎汤甘寒清热,则里热得清、阳气得通,厥证可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拓展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高血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叠、腰痛不寐、皮肤瘙痒的四则验案,总结乌梅丸异病同治的辨治要点。[结果]四则验案发病时间多在后半夜,与厥阴病欲解时之丑时至卯时一致,提示病在厥阴;患者症状变化迅速符合风气内动的表现,证型寒热错杂,与乌梅丸主证一致。乌梅丸是厥阴病代表方,全方清上温下、缓肝调中,适用于上热中虚下寒兼肝气上冲之厥阴病。阴阳错杂与风气内动是厥阴病的统一病机,辨证时应抓住以下3个要点:1.舌尖红,舌苔略厚腻,左关弱;2.多后半夜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丑时至卯时);3.寒热错杂,起病突然或者证型变化多端。[结论]抓住厥阴病寒热错杂兼风气内动的统一病机,是拓展乌梅丸临床应用的关键,以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伤寒杂病论》条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病愈防复等多方面来讨论"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病学说直接受其催化而趋于成熟,明刻本《伤寒论》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依据,重编整理导致了后世编次方法之多样,学术论争深化了后世的《伤寒论》研究。认为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伤寒论》研究影响并规定了清代乃至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模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和总结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和经验,拓展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领域.[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总结病案资料,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角度阐述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理论和乌梅丸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经验,并佐以临床验案.[结果]陆为民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强调病机和辨证,从厥阴病论治胆系相关疾...  相似文献   

19.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的辨证观论治经前期综合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方法]围绕“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的论点,通过分析厥阴经脉循行与冲任、胞宫的关系,基于厥阴本病及厥阴与少阳、厥阴与少阴的关系,探析厥阴与经前期综合征的相关性,最后附一则医案以证其效。[结果]经前期综合征中医属于“月经前后诸证”的范畴,厥阴经病与冲任、胞宫关系密切,其病机多寒热错杂,临床可从厥阴病角度论治经前期综合征,以中医学“天人相应”之论,顺应厥阴时间节点,恰时给方用药,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所附验案系厥阴寒热错杂证之痛经,治以柔养肝木、温补元阳、调补中焦,处以乌梅丸改汤加味,取得较好疗效。[结论]经前期综合征临证可从厥阴论治,灵活运用经方,如乌梅丸化裁;或循其厥阴法治疗,异病同治,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