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杰伟 《内科》2008,3(5):663-664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的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STEMI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105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病人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治疗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急性STEMI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9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Σ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病人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保护。而ΣSTE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 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所致。这类病人心肌受损较重,血管再通率低,常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单纯溶栓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应重视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并可作为补救性PTCA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5.
ST段抬高与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是心肌急性损伤的标志,是心梗早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成功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可缩短ST段的演变时程,ST段的早期快速回降是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客观指标;ST段抬高的幅度、导联数、形态和演变(动态变化),特别是ST段的再抬高和持续抬高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溶栓治疗已被证明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标准方法之一。目前临床判断溶栓血管再通常以胸痛消失,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为指标,但只有后者可能是反映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临床指标。本文旨在探讨抬高的ST段早期回降与否对AMI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坏死的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其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溶栓或介入治疗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达到血运重建,使心肌再灌注。然而溶栓与PCI在治疗时机和成功率各具优劣势,因此溶栓与PCI的结合成为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高出血风险使得溶栓后PCI饱受争议。于是,研究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克服PCI时间窗使更多患者收益的治疗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心电图示抬高的ST段回降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间接指标。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病例于溶栓再通后出现短暂的ST段反常抬高现象。为探讨其临床意义,现对近3年来在我院行静脉溶栓的182例AMI患者溶栓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策略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勇  陈明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4-785
尽早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对于挽救心肌和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死率至关重要。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是现代常用的冠脉再灌注手段。前者相对复杂而费时,后者相对简单而省时。在溶栓治疗基本普及的现今,如何评价并合理选择急诊PCI,使STEMI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冠状动脉相关血管再通最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因其治疗方法简便、快捷、经济,目前已成为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但静脉溶栓治疗后少数患者再次出现ST段抬高现象(心电图测量以ST段最高的导联为准),为探讨其机制及意义,现总结10例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 1 0 7例 ,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 (B组 ) ,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 (Kil lip分级)。结果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梗死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 ,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 ,心肌受损重 ,易并发心功能不全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AMI患者以ST段抬高的特征分为两组,墓碑形抬高组36例、其他形抬高组50例。观察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有否合并糖尿病),并比较两组AMI的发生部位、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首次CK值、各项心电指标及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墓碑形ST段抬高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ST段抬高组。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结果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国内12家医院的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分别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溶栓+PCI治疗及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分布、患的临床特征、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患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接受PCI、溶栓、溶栓+PCI治疗的例数分别为98、27及27例,59例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中女性占40%,远远高于另外三组中女性患所占的比例(P<0.001)。合并糖尿病的患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约占30%,与其他三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1)。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另外三组。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则更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11.1%),下壁心肌梗死患也较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55.6%)。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及无胸痛症状是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061、2.122、2.310)。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肺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组(P<0.01)。溶栓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P<0.01)。结论:再灌注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PCI的住院期间效果要优于接受溶栓治疗。目前近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与患的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发作时有无胸痛症状有关。本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接受PCI治疗较多,与患就诊医院均有导管室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 选择PCI发病时间12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与急诊介入组(PCI组),每组40例,PCI组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溶栓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术前与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变化。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h内的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 PCI组ST段回落≥50%为92.5%,溶栓组ST段回落≥50%为70.0%,PCI组疗效明显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可以首先考虑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45例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情况,记录住院时、急诊介入术后90分钟、6小时、12小时、24小时12导联心电图,化验心肌CK值。介入治疗后在90分钟内抬高ST段回落>50%,CK峰值在12小时内,24小时内T波反转作为灌注组,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为无灌注组。 结果45例AMI患者中36例(80%)再灌注,无再灌注组9例(20%);前壁心肌梗死无灌注组7例、而心肌再灌注组下壁心肌梗死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灌注组5例,无灌注组5例。 结论 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及住院期间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通常将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2小时抬高的ST段下降程度作为判断阻塞冠脉是否再通的标准,并将溶栓后ST段变化情况用于溶栓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是否选择介入疗法(PCI)。本文在采用静脉溶栓后1小时ST段下降程度作为预后的指标,观察是否可采用更早期ST段下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