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即西医的脑卒中,已经发展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中风后患者大多遗留有各种并发症,比如痉挛性瘫痪,这导致患者持续的步态不稳,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降低患者康复的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内治法,针刺作为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是显著的,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其传送步骤。对于如何治疗痉挛性瘫痪,临床中有各种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综合疗法等,并且这些方法的疗效是不同的。虽然针刺治疗痉挛瘫痪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仍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该文拟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机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启示临床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认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以期更好地指导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治疗,帮助中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痉挛往往是阻碍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针刺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也很多,选穴方法各异,疗效也有差异。近6年来,我们采用在抗痉挛体位下头针配合拮抗肌肌腹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124例,并与120例任意体位下常规针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所致的功能障碍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针灸是治疗、缓解偏瘫肢体痉挛的重要方法,本文重点介绍针灸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应用现状及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中药辨证内服治疗,2个疗效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痉挛指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CS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总有效率、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内服联合温针灸可提高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改善痉挛症状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中国康复》2011,26(1):62-64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康复过程的一个阶段,高痉挛状态是妨碍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最大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1989年Das等第1次使用肉毒毒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继发性肌强直后,相继有诸多类似报道出现,肉毒毒素在脑卒中、脑损伤后的肌痉挛、肌强直中的治疗作用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何玲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54-1156
目的:观察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刮痧和穴位按摩进行干预。连续6次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改良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中的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组Ashworth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刮痧联合穴位按摩可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马金娜  秦晓勇  熊杰 《中国康复》2011,26(4):294-295
临床上在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有很多探索,并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现将近年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文献综述如下。1针刺部位1.1经络取穴米建平等采用患肢阴阳经相透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9例,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卢  相似文献   

8.
痉挛是脑血管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的必然阶段,脑血管病所致肢体瘫痪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神经科和康复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运动治疗及针灸、理疗等对脑卒中偏瘫痉挛起着重要治疗作用,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因其作用维持时间短,痉挛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口服巴氯芬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持续有效缓解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结合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改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规护理,制定出一套旨在降低其痉挛程度的护理模式.160名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单数为常规护理组,双数为康复护理组.结果 改良后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常规对偏瘫痉挛程度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抑制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改善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晴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3149
痉挛是脑血管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的必然阶段,脑血管病所致肢体瘫痪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神经科和康复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运动治疗及针灸、理疗等对脑卒中偏瘫痉挛起着重要治疗作用,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因其作用维持时间短,痉挛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口服巴氯芬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持续有效缓解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音乐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痉挛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干预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12.
上肢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痉挛可造成上肢功能受限,出现肘屈曲、腕掌屈、前臂旋前、手指屈曲等异常模式,致使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下降,如穿衣困难,姿势不美观,出现痉挛性肢体疼痛和关节挛缩等问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1].课题组根据针对康复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上肢屈曲痉挛,自行研发的抗痉挛三角架并应用于上肢屈曲痉挛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因颈部交感神经节切断后氧摄取量增加情况下能选择性改善脑皮质区域的氧供,故探讨颈上交感神经切断对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脑卒中后(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伴痉挛性瘫痪或肌张力增高者、病程超过3个月、无重大心肝肺肾疾病、头颅CT扫描低密度改变的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术,术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肌力及肌张力改变等康复情况。结果: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后,患者肢体痉挛症状改善,50例(50/52)患者的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不同下降,43例(43/52)患者的肌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康复有效率为87%(47/52)。经t检验,术前术后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能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痉挛状态,对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3]。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患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甚至造成关节挛缩或者严重的疼痛,笔者采  相似文献   

15.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电针常规腧穴+康复。  相似文献   

16.
金力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1202-1204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存活者中约有3/4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痉挛性偏瘫多见,发病率达80%^[1],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因痉挛而致的废用综合征的治疗日益引起康复医学界的重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而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制,探索有效的抗痉挛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2]。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往的针灸治疗多注重肌力的提高.但实际上,在脑卒中偏瘫恢复的全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和研究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指通过对脊神经后根的高选择性部分切断,从而实现既解除肢体的高肌张力、痉挛和病理反射,又保留肢体感觉的一种手术方式。目前,SPR手术结合康复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因此,SPR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已成为国际上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首选方案。文章就SPR手术的原理、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赛春  张小兰  霍春暖 《现代护理》2007,13(14):1350-1351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结合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改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规护理,制定出一套旨在降低其痉挛程度的护理模式。160名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单数为常规护理组,双数为康复护理组。结果改良后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常规对偏瘫痉挛程度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抑制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改善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效果、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96.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有80.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MA)及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