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卒中是常见的全球健康问题,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杀手"[1].大多数卒中幸存者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言语、认知、吞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MN)的发现及其衍生出的治疗技术为康复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试验研究,选取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强化语言训练,每次30min,对照组2次/d,试验组1次/d,每周治疗6天,共8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中康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 CRRCA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Test, BADE)、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BDNF水平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听理解、命名、列举、阅读、书写、BDNF水平、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以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8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疗法。2组疗程均为16周,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8、1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同时计算2组患者治疗4、8、16周后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治疗4周、8周、16周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2.50±9.32)分、(36.35±8.32)分、(41.32±13.45)分,BI评分分别为(67.41±16.81)分、(78.74±15.63)分、(93.85±13.45)分,与组内治疗前及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6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与对照组的同时间点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如肢体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治疗10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SEP进行评估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 、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8.87±6.62)分和(26.27 ±9.22)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6.53±4.79)分和(20.07 ±6.77)分,组内比较仅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8周后上肢FMA评分的提高值大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上肢FMA评分的提高值(P<0.05).观察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BI指数评分分别为(58.00 ±19.89)分和(62.33±20.34)分,而对照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BI指数评分分别为(65.67±18.01)分和(71.33 ±14.82)分,2组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I提高值与对照组BI提高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观察组偏瘫侧SEP的N9和N20潜伏期分别为[(9.35±1.63) ms和(9.03±1.68)ms、(20.84 ±2.07)ms和(20.32±2.56)ms],波幅分别为[(3.71±1.28) μV和(3.91 ±1.18) μV、(1.83±0.44) μV和(2.08±0.51)μV],比较后发现,N9、N20的潜伏期均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P<0.05);对照组偏瘫侧SEP的N9 、N20潜伏期分别为[(9.87±1.68)ms和(9.52±1.54) ms、(20.89 ±2.38)ms和(20.51±2.69) ms],波幅分别为[(2.75±1.54)μV和(2.84±1.47) μV、(1.38 ±0.43) μV和(1.51±0.44)μV],治疗4周后的N20潜伏期和治疗8周后的N9、N20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偏瘫侧仅治疗8周后的N20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SEP.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另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看相同动作视频时进行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观察、对比2组患者相应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9.88±4.62)分]及MBI评分[(72.19±9.6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C)及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体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1、PMC及SMA区激活体素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镜像神经元系统提供了一种动作观察-执行匹配机制,在动作观察、动作模仿、运动想象及运动学习等神经生理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疗法及脑-机接口技术等的重要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1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并使用量角器对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4.81±8.86)、肩关节前屈(150.88°±21.32°)、肘关节伸展(135.56°±17.22°)主动活动度的改善程度显著(P0.05);两组患者,除治疗后的对照组FMA评分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FMA评分与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不相关(P0.05)外,其余FMA评分均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及腕主动背伸活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该疗法对患者运动相关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在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fMRI检查,并对治疗结束2个月后9例观察组患者及8例对照组患者(该期间2组患者均继续相应治疗)再次进行fMRI检查。 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8.00±7.89)分和(21.95±5.99)分]、BI评分[分别为(76.50±11.36)分和(65.50±12.96)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但BI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通过fMRI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双侧中央前回、顶叶及辅助运动区激活程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区域激活情况较治疗前无明显规律性、实质性改变。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增强镜像神经元系统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步行能力(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的FMA、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FMA为(28.12±5.23)分,FAC为(3.92±0.86)级,健侧平均步长为(0.52±0.06)m,患侧平均步长为(0.53±0.05)m,健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51.73±1.33)%,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48.26±1.33)%,6min步行距离为(373.78±23.46)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ction observation therapy,AOT)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例)和AOT试验组(n=15例)。对照组给予每日2次语言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周5天,疗程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第一次语言功能训练前进行动作观察治疗,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定2组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WAB评分中的自发言语、复述、命名、AQ值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WAB各项评分和AQ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WAB各项评分及A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联合常规语言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  相似文献   

15.
梅娜  李惠芬 《中国康复》2022,37(11):643-647
目的:探讨镜像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血清tau蛋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35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均45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有2例脱落。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取镜像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照1组采取镜像疗法,对照2组实施动作观察疗法。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及血清tau蛋白、GDNF表达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3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N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CNDS评分较对照1、2组低(P<0.05);3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中上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增高(P<0.05),且研究组上肢功能评分、BI评分均较对照1、2组高(P<0.05);3组血清tau蛋白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血清GDN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血清tau蛋白水平较对照1、2组低(P<0.05),血清GDNF水平较对照1、2组高(P<0.05)。结论:对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镜像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有效调节血清tau蛋白、G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王广  权莉  林丽君 《中国康复》2021,36(9):550-552
目的:探究动作观察疗法(AOT)结合常规运动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都接受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AOT治疗,对照组观看与运动无关视频。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2组VAS评分、WOMAC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及WOMAC中疼痛、关节功能、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WOMAC中僵硬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OT结合常规运动治疗可显著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在改善疼痛和膝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单纯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17.
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是目前儿童康复的难点和热点。镜像疗法作为上肢功能康复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也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镜像疗法在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偏瘫型脑瘫上肢康复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观察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40.23±8.28)分]、WMFT评分[(54.95±8.46)分]、MBI评分[(74.29±10.9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早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n=11)和对照组(n=11)。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增加30min动作观察训练,一周5次,共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采用休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R-VAS)、被动运动视觉模拟评分(P-VAS)、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活动日志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贝克抑郁量表(BD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FMA-UE和MAL-AOU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镜像组R-VAS和P-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FMA-UE、MAL-AOU和B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1),FMA-UE和MAL-AOU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除BDI评分外(P0.05),其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镜像组R-VAS和P-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MA-UE、MAL-AOU和BDI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能减轻早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动作观察疗法作为新发展的神经生理学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从动作观察疗法的概述、动作观察疗法改善脑卒中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及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