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观察了15例重型和16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24h内、1周及2周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24h内两组病人血浆内皮素均明显升高,且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伤后1周下降,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2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分析了内皮素升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提示临床上可将血浆内皮素做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E-选择素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和25例轻-中型颅脑损伤(GCS9~15分)患者连续测定伤后12、24、48、72、96h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预后评分(GOS)。观察可溶性E-选择素与GOS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在伤后12h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最高,连续96h高于正常(P<0.05),升高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伤后12h可溶性E-选择素>60μg/L的患者预后明显不良(P<0.05)。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而且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小鼠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创伤对照组和1次/d高压氧疗组,利用自由落体原理制成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观测伤后1次/d高压氧治疗后8,24,48,72,96h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组血浆内皮素含量:大鼠伤后8,24,48,72,96h为(199.84&;#177;20.34),(200.38&;#177;21.17),(203.12&;#177;19.11),(206.81&;#177;21.54),(211.24&;#177;23.57)ng/L较同期对照组[(231.32&;#177;17.18),(234.03&;#177;18.24),(240.39&;#177;16.37),(254.32&;#177;17.25),(268.91&;#177;36.65)ng/L]显著降低(t=3.72~5.46,P&;lt;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浆内皮素活性升高,高压氧治疗通过纠正脑缺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皮细胞产生、释放内皮素,从而减轻了脑水肿和血管痉挛避免了脑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规律及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趋势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65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与重型组30例,采集其伤后1d至数周的脑脊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水平,对比实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中型及重型组伤后7d内CRP水平及7dCRP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及轻型组(P<0.05),中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脑脊液CRP水平变化趋势与影像学改变一致。结论脑脊液中CRP水平是反映颅脑损伤后脑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 2 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GCS≤ 8分 )在伤后 6h内 ,3d ,7d测定血浆ET、CGRP含量 ,并与 36例正常人对照 ,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 6h内ET及CGRP含量即急剧升高 ,并在一周内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后良好者 (GOS3~ 5组 ) ,早期ET含量及E/C比值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 (GOS≤ 2组 )。而不同预后组间CGRP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ET、CGRP含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脑损伤病人血浆、脑脊液中一氧化氮含量周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脑损伤病人伤后早期血浆、脑脊液中NO的含量,阐述一氧化氮(NO)对脑损伤病人继发损害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病人56例,采用改进的Griess法测定伤后24、48、72、168h血浆,脑脊液中NO含量。结果 脑损伤病人伤后24h内血浆,脑脊液中NO即开始明显升高,在72h内达到峰值,到168h基本降至正常,脑损伤病人轻、中、重型组各组之间NO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损伤越重,NO含量越高,除了脑震荡外,不同损伤类型间NO含量无显著差异。在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NO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损伤病人体内NO含量确定发生明显的变化。它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与病人的损伤程度和预后又直接相关。证实NO参与了脑损害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通过测定血浆,脑脊液(尤其脑脊液)中NO含量可以判断脑损伤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护理干预对伴高血糖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及转归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糖是颅脑损伤后病人机体系统应激反应的结果。血糖在脑损伤后即刻升高,24h达到高峰,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24h内血糖升高者约占颅脑损伤病人的14%,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55.1%~77.6%,其病死率为48.53%;伤后早期出现高血糖者,伤情越重.血糖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血浆内皮素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进  李真保 《急诊医学》2000,9(2):101-102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病人早期血浆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50例颅脑损伤病人根据GCS评分为轻(n=19)、中(n=15)、重(N=16)三组,在入院当日及第3、5、7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水平。根据出院时COS评分分为不良和良好两组。结果 入院当日病人血浆ET轻型和中型组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意义(P〈0.05),重型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患者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灌泥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救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给予脑灌泥压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每组38例患者,并且依据监测组脑灌泥压值分为1组(≥9.33 kPa)和2组(<9.33 kPa),分析总结脑灌泥压监测的临床意义。结果:监测组临床救治疗效明显高于非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h内1组患者动脉压、血液 PaO2水平明显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内2组颅内压明显高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泥压监测,可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为正确治疗、护理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冯斌  李春坡 《急诊医学》1997,6(5):264-26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内皮素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测定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冰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以观察内皮素水平在颅脑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病情轻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内皮素参与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钙拮抗剂成为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途径,血浆或脑脊液内皮素动态含量,可能是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内皮素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测定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以观察内皮素水平在颅脑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病情轻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内皮素参与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钙拮抗剂成为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途径,血浆或脑脊液内皮素动态含量,可能是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冯东福  朱志安 《急诊医学》1999,8(6):379-38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在伤后6小时内,3天,7天测定血浆ET、CGRP含量,并与36你正常人对照,分析其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6小时ET及CGRP含量即急剧升高,并在一周内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后良好者(GOS3~5组),早期ET含量及E/C比值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脑保护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颅脑损伤后血浆内啡肽(β-EP)、内皮素(ET)增高可加重继发性颅脑损伤,监视纳洛酮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大鼠β-EP、ET及脑水肿变化的影响,对探讨其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有一定意义。方法 Wister大鼠6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自由落体法制作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伤后半小时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酶(苏诺)10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1,3,8,24h处死,以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的变化,故免法监测血浆β-EP、ET改变。结果 实验组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血浆β-EP、ET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纳洛酮可以降低实验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浆β-EP、ET的浓度,减轻脑水肿,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浆内啡肽(β—EP)、内皮素(ET)及脑水肿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Wistar大鼠6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自由落体法制作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伤后半小时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苏诺)10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1、3、8、24d处死,以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的变化,放免法监测血浆β—EP、ET改变。结果:实验组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血浆β—EP、ET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纳洛酮可以降低实验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浆β—EP、ET的浓度,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经颅多普勒监测重型颅脑外伤后椎-基底动脉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28例重型脑外伤(GCS3-8分)和26例轻中型脑外伤(GCS9-15分)患者在伤后2周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并研究其与颅内压(ICP)、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预后(GOS)等的关系。结果:重型脑外伤组V-BA的受伤当天血流速度即明显加快(P<0.05),伤后第3天到达峰值,12天以后恢复正常;而轻、中型脑外伤组仅在伤后第2天有血流速度加快。重型脑外伤组60.7%的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痉挛(V-BAVS)(流速≥60cm/s),轻、中型脑外伤组为1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V-BAVS组患者预后不良率(GOS≤3)为61.9%,而无V-BAVS组患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颅内压与颅内血管流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V-BAVS的比例很高,V-BAVS与脑外伤预后不良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急性期的血糖水平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方法 将98例颅脑外伤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型组(3~8分)26例,中型组(9~13分)44例及轻型组(13~15分)28例,测定入院时及伤后第1、2、3天、伤后1周的空腹血糖值.回访患者3、6、12个月后康复情况.结果 入院时血糖检测结果 与正常值比较,轻型颅脑损伤者血糖水平与正常值无统计学意义,中型及重型颅脑损伤者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伤后第3天血糖显著升高,伤后1周血糖仍保持较高水平且比首次检测结果 高.结论 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预后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小鼠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创伤对照组和1次/d高压氧疗组,利用自由落体原理制成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观测伤后1次/d高压氧治疗后8,24,48,72,96h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组血浆内皮素含量:大鼠伤后8,24,48,72,96h为(199.84±20.34),(200.38±21.17),(203.12±19.11),(206.81±21.54),(211.24±23.57)ng/L较同期对照组犤(231.32±17.18),(234.03±18.24),(240.39±16.37),(254.32±17.25),(268.91±36.65)ng/L犦显著降低(t=3.72~5.46,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浆内皮素活性升高,高压氧治疗通过纠正脑缺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皮细胞产生、释放内皮素,从而减轻了脑水肿和血管痉挛避免了脑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外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中重型TBI患者根据颅脑损伤程度分为中型组31例,重型组24例,选择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中型组和重型组TBI患者伤后4、12、24、48、72h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并同健康对照组比较;于外伤后1月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中型组和重型组TBI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在伤后4、12、24h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中型组和重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预后良好率和预后不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型TBI患者在伤后早期即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颅脑损伤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程度愈高,对预后影响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徐雪  朱京慈  房亚东 《护理研究》2006,20(2):301-30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时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遭黏膜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将24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必要的肠外营养补充:B组行早期全胃肠外营养。应用放免法测定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ET-1)的含量。[结果]伤后第4天、第7天血清TNF-α的含量A组明显低于B组(P〈0.05);血浆ET-1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ET-1值有降低的趋势。[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可起到保护胃肠遭黏膜、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