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运动再学习疗法,以期改善并证实偏瘫患者下肢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下肢应用运动再学习疗法(moterrelearningprogrammeMRP),根据神经肌肉运动的发育理论、通过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后能独立步行者由20%提高到62.5%。结论: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步行功能训练的结果。方法:运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进行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与常规疗法对偏瘫患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运动疗对偏瘫患进行步行能力训练的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进行步行能力训练的结果(P<0.05)。结论:偏瘫患经运动疗法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疗法是降低致残率。提高运动能力的较好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运动疗法为主对脑卒中患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作业治疗,电针,心理疏导等对47例患的偏瘫肢体进行康复治疗。结果:47例患的偏瘫肢体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应用Brunnstrom偏瘫肢体功能评定法评定,病后≤1个月与≤3个月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比较,上,下肢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和P<0.05),结论:早期介入以运动 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效果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促通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康复治疗程序对脑卒中偏瘫患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随机分为传统康复疗法组和现代理疗组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患总的运动功能,包括上肢,下肢,腕和手的功能及平衡,感觉,关节运动,关节疼痛方面的功能均有显改善。结论: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有助于偏瘫患整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下肢矫形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下肢矫形器疗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恢复的影响。方法:2002-04/2003-12在十堰市中医院假肢矫形中心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7例。分为下肢矫形器疗法康复组35例和常规康复组32例,下肢矫形器康复组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选择用膝踝足矫形器(knee-ankel-foot-orthosis,KAFO)或踝足矫形器(ankle-foot-orthosis,AFO),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结果:经佩带矫形器KAFO或AFO结合运动疗法。经两三个月的治疗后,矫形器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7%,常规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下肢矫形器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及恢复。  相似文献   

6.
康复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毅  李晓榕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74-16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偏瘫患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运动疗法、ADL训练、作业疗法等对94例接受偏瘫康复的患手的功能障碍进行1-6个月的康复护理,并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价法中腕关节与手的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r指数积分治疗前,后对偏瘫侧手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94例患手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05)。结论:康复护理显提高偏瘫患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运动再学习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常俊玲  孙波 《现代康复》2000,4(5):684-685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随机分为学习组和对照组,两组患接受一般康复。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学习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上肢的综合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人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型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训练、起坐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9.
林国徽 《现代康复》1999,3(9):1050-1051
目的:观察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对27例由脑卒中所致偏瘫患的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训练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的协调活动。治疗前后(治疗60次)分别用卓大宏1967年制定的“上肢运动功能测定表”进行评估,比较。结果:27例患中,有效的为21例,占77.78%,对27例患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所得的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P<0.001.患侧上肢功能有非常明显改善。结论: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患侧上肢功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冉春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70-970,975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彭杰  郑琨  陈红霞  潘锐焕 《中国康复》2014,29(3):205-206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神经生理学疗法进行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中的平衡功能量表部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BBS及FM A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技术对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效果优于神经生理学疗法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强  孙家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94-159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加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急性脑卒中患,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组5 3例和单纯复康治疗组53例。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作籽疗法与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只施行单纯的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Fugl-Meyer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提高(P<0.01),对照组Fug-Meyer积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如治疗组,两组间差异有显性(P<0.01)。且治疗组的继发损害的发生率为0。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患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良  关爽  宋琳  郑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24-682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12例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入康复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作业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只施行单纯的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22.00&;#177;3.37,与治疗前5.82&;#177;2.33比较有显著提高(P&;lt;0.05),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14.43&;#177;3.21,与治疗前6.09&;#177;2.13比较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如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观察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性.治疗组(20例)予运动疗法和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20例)予运动疗法。疗程均为四周.结果:治疗组上肢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上肢总有效率60.0%;治疗组下肢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下肢总有效70.0%.两组上、下肢总有效率比较,均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医疗体操对早期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偏瘫患者72例,其中体操组42例患者进行初、中、高3级自我医疗体操训练。对照组30例患者在治疗师指导下接受运动疗法。两组患者每天重复2次训练,共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偏瘫功能的改善率及治疗前后即刻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体操组和对照组患肢功能的改善率分别为:上肢69%和67%,手41%和43%,下肢83%和8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对27 例由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训练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的协调活动。治疗前后( 治疗60 次) 分别用卓大宏1967 年制定的“上肢运动功能测定表”进行评估,比较。结果:27 例患者中,有效的为21 例, 占77 .78 % , 对27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功能进行评估, 所得的分数进行t 检验, 结果显示 P< 0.001 ,患侧上肢功能有非常明显改善。结论: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肢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邱玲  曹娣 《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61-36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肢体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脑卒中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同时施以常规针刺疗法,对照组公季以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Fugl-Meger测量得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提高,治疗组继发性残疾的发生率20.51%,对照组为43.74%。结论:针刺结合促通技术促进患功能恢复、提高患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帅记焱  刘雅丽 《中国康复》2013,28(6):437-438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CN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运动再学习疗法较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更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induced-movent Therpy,CIMT)对偏瘫患儿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80例偏瘫患儿均采用CIMT进行训练,限制患儿使用健侧上肢,强制反复使用患肢,严格一对一训练,教会家长家庭康复训练方法,保证每天训练时间至少4h,3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后评价患儿上肢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0例患儿治疗后上肢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都有明显改善,显效率为85%,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分、Gessell发育量表中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IMT能改善患儿的关节活动范围,抑制肌张力,预防肢体挛缩变形,同时提高手功能和步行质量。CIMT是偏瘫患儿综合康复治疗中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