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死因就是心源性休克,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是因各种病因所导致心脏泵出功能急性衰竭,全身器官与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流,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所以研究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十分重要。文章重点就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监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     
无疑,心源性休克是心功能失常导致的休克。但要注意,心源性休克并非都是原发于心功能失常的结果。许多情况下,非心脏病因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并不少见。因此,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一旦成立,就要全面探索导致休克的病因。只有在确认休克病因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的治疗。例如急性心包填  相似文献   

3.
王玉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2019-2020
休克患者的监护 4 各类休克的急救护理 4.1 心源性休克 4.1.1 病因由于心脏排血功能低下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所致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认识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心源性休克中,抢救成功22例,占47.83%.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恶化、扩张型心肌病晚期、高血压性心脏病三者死亡率最高.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临床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同时应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正确实施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各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征,由于急性心泵功能障碍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所导致的休克。发病环节是心输出量迅速降低,微循环障碍、手足发冷、血压下降均为早期临床表现。因其发病急骤,死亡率高,预后差,因此早期积极的治疗、护理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休克是左室衰竭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多见,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衰终末期均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大量数据显示,近20年来由于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和心肌梗塞的积极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模式也由放弃提供支持措施发展到积极使用有创介入治疗,从而降低了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而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是否得当是关系病人生命安危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4各类休克的急救护理 4.1心源性休克 4.1.1病因由于心脏排血功能低下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所致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玉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39-1540
休克患者的监护休克(shock)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全身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淤滞、器官功能障碍和细胞功能及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压(收缩压<11.97 kPa、脉压减小<2.66kPa)、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1休克的分类及发病机制1.1分类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按病因可将休克分为五类: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病因分类有利于治疗原发病。也可根据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将休克分为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休克2类。低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是心排血指数低、外周阻力高、中心静脉压多降低(心源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可升高)、血压低,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以至紫绀、脉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表情淡漠等,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大部分感染性休克。高动力型休克特点是心排血指数高、外周阻力低、中心静脉压高、血压低,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呼吸急促、脉充实有力,主要见于某些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临床上以低动力型休克多见,高动力型休克亦可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成功22例(57.9%),死亡16例(42.1%).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地正确实施救治.  相似文献   

10.
1942年,心源性休克被首次报道,它是指各种原因引 起的心肌大面积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锐减,组织灌注降低,导致机体终末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80%的心源性休克是由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70年过去了,尽管随着临床再灌注治疗的进展,AMI患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AMI所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仍高达5% ~8%,心源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50%,是AMI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述评. 1 病因及诊断标准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因包括[2]:①AMI相关的左心室功能衰竭;②AMI机械并发症,包括急性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VSR)和心脏游离壁破裂/心包填塞;③右心室梗死(RVI)所致的孤立型右室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临床特征为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建议的诊断标准是:①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SBP)低于80 m m Hg (1 mm Hg =0.t33 kPa),或平均动脉压较原基础测定值下降30 mm Hg以上;②临床有组织低灌注表现.四肢湿冷,少尿(<30 ml/h)和(或)神志障碍等;③明确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脏指数(CI) <1.8 L/( min·m2)(未经治疗),或<2.0L/(min· m2)(己治疗),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18 mm Hg,右心室舒张末压(RVEDP) >15 mm Hg.然而,这种依赖临床特征的诊断方法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短期预后直接相关,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右心室梗死时,由于室间隔右移,可导致PCWP出乎意料的高;或者室间隔缺损时心输出量高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心源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之一,近年来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治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迄今病死率仍然很高,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心源性休克的认识,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治对策。本刊应广大读者要求,特邀请陈国伟副教授撰文,在《进修讲坛》专栏连载有关心源性休克的系列文章。作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新进展结合他本人的实践经验,精辟地阐述了心源性休克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供读者临诊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休克是指充分纠正前负荷不足等情况下,因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顽固的低血压状态及组织灌注明显减低。心源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约占心源性休克病因的80%。其他病因包括: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及心脏肿瘤等[1]。早期心源性休克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后来休克和脏器功能衰竭的关系逐渐被认识,循环功能支持成为休克治疗的核心问题,器官功能的保护也得以被重视。近年来,尽管经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心室辅助装置等新技术应用改善大循环血流动力学,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仍高达40%~50%[2],因此,微循环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日渐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休克系指心肌功能严重衰竭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其表现为少尿,四肢厥冷、冷汗、脉细速等组织及器官灌注不足征象。尽管有现代化的综合治疗措施,但是死亡率仍高达70~8O%。因此,明确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予以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屈秀艳  崔育梅 《天津护理》2006,14(5):256-257
目的:让临床护理人员掌握婴儿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特点及抢救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7例婴儿心源性休克患儿的病因及流行特点,休克的前驱症状及临床表现的观察,抢救及给氧的方法.用药的观察及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患儿中14例抢救好转出院,3例患儿家长放弃抢救死亡。结论:护理人员掌握了婴儿心源性休克前驱症状到休克的临床表现观察,积极配合医生有效地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休克是由大血管或心脏本身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常见于大面积肺栓塞、心包积液、气胸、腔静脉梗阻等病因。尽管其发病症状类似于心源性休克,但梗阻性休克需要与后者明确区分开来,因为两者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本文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抢救室收治的1例以大量胸腔积液为罕见病因的梗阻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旨在扩展对梗阻性休克临床表现及病因的认知,为临床诊疗提供经验,避免出现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心肌病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指因高血糖导致心肌代谢功能紊乱或心脏微血管损伤的病变,患者往往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危及其生命健康。了解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有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或延缓其病情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作者就此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尽管早期血运重建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往往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其最佳血运重建策略尚无定论。本文就心源性休克定义及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血运重建的重要性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本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认为早期诊断、急救与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是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