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择期便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是否能够稳定血糖、减轻乳酸堆积、补充血电解质。
方法筛选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有明确诊断的64例择期便秘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给予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和10%葡萄糖电解质注射液。术后连续输注3 d,每天1 000 ml,不足部分按需补充。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 d每次输液前后的血糖、乳酸水平及钙、镁、磷离子水平。
结果受试者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或肝肾功能损害。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糖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所升高,但在各时间点及各时间点与手术前的差值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的血糖波动范围较大,试验组的血糖水平相对较为平稳。两组患者的血乳酸、血钙、血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术后第2天起,试验组血磷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输液后至第3天输液前两组血磷水平均低于正常范围;而术后第3天输液后,试验组血磷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而对照组仍低于正常范围(P<0.05)。
结论择期便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治疗既能对血糖水平有稳定作用,又能对血磷进行补充,是目前临床液体治疗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病人术后补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病人术后补液中的应用。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将63例胃肠外科中等以上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31例)和对照组(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32例),术后连续输注3d,1500mL/d,其他不足的液体及电解质按病人需要再补充。监测病人术后输液前、输液后0h、2h血糖变化,输液前和连续输液3d后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锌、肝肾功能、尿糖和尿酮体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由于较快恢复进食等原因对照组有3例拒绝输液脱落、治疗组有1例脱落,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两组病人术后血糖均较术前有所升高,输液后连续3d治疗组血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输液后2h和术后第2天输液时血糖与入院时差值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9,0.043)。输液后第3天两组病人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输液后血锌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1)。结论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成年病人术后应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既可以有效补充血容量和能量,又能补充微量元素锌,同时对血糖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ISEI)在骨科手术中对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接受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28例):静脉输注ISEI 500 m L;B组(22例):给予等量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用量及疗程同A组。观察液体输完后30 min(T1)、1 h(T2)、2 h(T3)时患者血糖的变化,并与患者入院时(T0)所测值(基础值)比较。记录患者输液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术中输液时间及各时点MAP与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A组T1~T2时血糖水平升高(P<0.05),B组各时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T1~T2时血糖水平升高(P<0.05),T3时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输液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ISEI在骨科择期手术中对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无明显不利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可作为术中常用的能量补充剂。 相似文献
6.
外科危重病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测和紊乱的治疗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本文讨论它们的监测指标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尿量、中心静脉压、血钾和血钠的浓度、血气分析是主要的监测指标。脱水、低钾、低钠和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临床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来研究证明,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ment therapy,RRT)不仅可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而且在缓解和控制全身过度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紊乱和稳定免疫平衡状态以及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疗效。RRT是多种血液净化方法或模式的总称,例如持续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持续血液透析滤过、间断血液透析、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等,在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也常常需要RRT,然而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疾病状态所需要的治疗模式以及参数各异。 相似文献
8.
自制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在肾移植后多尿期补液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自制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在肾移植后多尿期的补液效果。方法126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研究组术后多尿期输注自制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对照组多尿期采用循环补液方案输液。监测血电解质、血糖、尿糖及肾功能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补液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补液期间(术后1~21 h)血电解质、酸碱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肌酐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血糖和尿糖的水平以及波动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可理想地维持肾移植后多尿期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能有效解决传统循环补液治疗时存在的液体种类多、操作繁琐和高血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乃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6,(2)
危重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测和紊乱的治疗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本文讨论它们的监测指标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尿量、中心静脉压、血钾和血钠的浓度、血气分析是主要的监测指标。脱水、低钾、低钠和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临床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血液滤过在外科危重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将血液滤过 (简称血滤 )用于肾功能衰竭以外的外科危重病治疗 ,仍未普及。我院外科ICU从 1997年开始在这方面作了部分工作 ,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 :1997年 4月至 2 0 0 0年12月 ,4 5例外科危重患者 ,APACHEⅡ评分均大于 8分 ,且伴有 2个或 2个以上的器官功能不全。其中重症胰腺炎患者3 8例 ,感染性休克 4例 ( 2例绞窄性肠梗阻和 2例腹腔脓肿 )。暴发性胰腺炎 3例 ,在 4 8h以内出现了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 (或 )肾功能衰竭及昏迷。2 .分组 :根据采用血液滤过治疗与否分为血滤组 (Ⅰ组 ,3 2例 ,5 8 5± 16 4岁 )和非血… 相似文献
11.
持续肌松在ICU成年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华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18(4):227-228
不同的推荐级别共给出了3种可在成年患者中常规应用的持续肌松的推荐用药方法,包括泮库溴铵,维库溴铵和肌松监测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2.
13.
降钙索原(ProCT)为降钙素前体形式,危重病患者ProCT升高,作为一种新的指标ProCT对重危病人的评估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ProCT结构、来源、ProCT测定在重危病人评估中的价值等方面介绍ProCT在危重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简称复钠醇)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53例成年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均于伤后6h内入院)随机分为复钠醇组(24例)和葡萄糖组(29例)。复钠醇组在补液中用50g/L复钠醇作为基础水分,葡萄糖组用50g/L葡萄糖作为基础水分。剂量均为2000ml/d.两组患者复苏液中电解质和胶体量按相同公式计算后补给。同时,对葡萄糖组患者额外补充电解质及胰岛素。观察两组患者在纠正休克、能量提供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记录休克期补液量及尿量,同时监测每例患者在入院时和伤后24、48、72h的血糖水平并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纠正休克、能量提供等方面无明显差别,复钠醇组患者未出现与复钠醇相关的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血糖水平均基本正常;在输液过程中,葡萄糖组需额外补充电解质及胰岛素才能维持稳定,而复钠醇组则不需要补充胰岛素或大量的电解质,且利尿效果优于葡萄糖组[复钠醇组伤后第1、2个24h平均尿量为(1.9±0.6)、(3.3±0.8)L,葡萄糖组为(1.0±0.5)、(2.3±0.8)L].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复钠醇,可以有效补充血容量、纠正烧伤休克、利尿并促进水肿消退,同时既能补充电解质,又能提供部分能量,而且不影响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日趋成熟,在复杂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中的应用已达成共识。而其临床应用范围已远远超过肾脏替代治疗领域,拓展至非肾脏病邻域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各种危重病救治中多器官功能支持(MOST)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临床麻醉与危莺病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且具有很强临床序贯性的应用性学科.围手术期病人其循环、呼吸系统以及内环境均存在序贯性的改变,在危重病医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病因和治疗的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的特点,以一个连续的手段监测、诊断,维持患者在围术期各项功能稳定,在提高麻醉质量和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患者围术期各器官功能变化的理解并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在ICU长时间机械通气危重病患者中应用广泛。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是德国R櫣sch公司在2001年新发展的,单步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简单、快速和并发症少的特点。我科自2006年8月~2007年2月应用此法并以外科气管切开术做为对照为40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院ICU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5~7d、有气管切开适应证的危重患者共4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和观察组(采用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9~88岁,平均50.9岁;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0~81岁,平均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维持危重病患者CRRT血管通路畅通、治疗及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通过针对影响CRRT治疗过程中血管通路不畅的因素(患者自身、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及医务人员等)进行护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24h血管通路通畅率、滤器使用、血管通路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差异.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4h两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4,P<0.05);滤器使用个数、时间、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3,2.86,-3.43; P<0.05);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体温、呼吸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1,-3.42,-2.45,-2.41,-2.29;P<0.05);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肌酐、ACT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5,1.67,0.73,0.48,0.87;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提高危重病患者CRRT血管通路的通畅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能改善整个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治疗效果.同时为ICU护士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CRRT血管通路不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比较全麻非心脏手术患者羟乙基淀粉(HES) 130/0.4电解质注射液与HES130/0.4氯化钠溶液容量治疗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非心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除外)患者242例,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9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麻醉诱导后经1h静脉输注6% HES 130/0.4电解质注射液或6%HES130/0.4氯化钠溶液15ml/kg.于HES输注前和输注结束后15 min时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BE、HCO3-、电解质(K+、Na+、Cl-、Mg2+);测定Hct、Hb、血液生化指标(ALT、AST、Cr、BUN和血糖)、凝血功能指标,记录电解质和血液生化指标异常有临床意义的发生情况、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与研究药物有关不良事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和高氯血症)的发生情况和术中液体出入量.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91例和95例.两组液体用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输注结束后15 min时pH值、BE、HCO3-、K+、Mg2+升高,Na+、Cl-降低(P<0.05),Hb和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注前比较,输注结束后15 min时对照组BE、HCO3 -、Mg2+、Hb和Hct降低,Cl-升高,试验组Na+、Mg2+、Hb和Hct降低,Cl-升高(P<0.05).试验组血钾、血氯异常有临床意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化指标异常有临床意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6%HES 130/0.4氯化钠溶液比较,6% HES 130/0.4电解质注射液扩容效能无差异,但能更好地维持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