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痰飲源,水气作,①燥溼分,治痰略,②四飲名,宜斟酌,③参五脏,細量度,④补和攻,视强弱。⑤“原註”:①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阴凑聚则稀而成飲,然水归于腎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腎为主。②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溼为辨,燥痰宜潤肺,溼痰宜溫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虛劳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痰宜滾痰丸之类。③金匱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声,謂之痰飲,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飲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謂之悬飲,注即今之停飲胁痛症也。  相似文献   

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3.
寒喘者,痰飲援,葶藶飲,十棗湯,青龍輩,撤其藩, “原著”:①喘症之实者,風寒不解,有痰飲而为之援,則咳嗽而喘症作矣。”②肺气实而气路閉塞为喘者,以葶藶大棗湯主之,咳嗽气喘,心下停飲,兩脇滿痛者,以十棗湯主之。③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内外合邪以兩撤之。  相似文献   

4.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归属"肺胀""喘证""咳嗽"等范畴;咳嗽和喘为主,责之于肺,与其他脏腑也紧密联系。肾:肺朝百脉,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水分下输至肾,肾主水,与喘关系密切;脾:肺在五行为金,脾为土,土为金之母,脾土能生肺金以资其源,肺有赖于脾的滋养,肺清肃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脾,水道通调有赖于肺的清肃,肺清肃失调,水液代谢不畅而生湿邪,湿困于中焦,脾受湿困,运化不利,湿聚成痰,痰伏于肺而生喘咳;心:肺主气,心主血,气与血关系密切,气可生血,同时气又赖血以附之,血的运行也离不开气的推动,正所谓"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气血相互依赖,也是肺朝百脉的体现;肝:气机的升降与肝肺密切相关,肺主肃降,以降为顺,肺主升发,以升为顺,肺与肝的功能协调,则气机升降有序,反之则气机不调。  相似文献   

6.
小儿顽固性咳嗽临床多见,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采用健脾化痰法为主治疗本病,能取得理想效果。因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能堵绝生痰源头;肺为贮痰之器,化痰则清利贮痰处所。脾健肺清,痰除咳止,病能自愈。从小儿顽固性咳嗽的病机看,脾肺气虚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痰鸣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咳嗽病变在肺,但发病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小儿肺常不足,形气未充,脏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肺主皮毛,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之水谷精气充养,若久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而酿湿成痰,…  相似文献   

7.
藿香正气散之精要在于正气二字,一扶正气,其外证之生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故治疗时,不仅仅祛湿寒之邪,更重视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以白术、茯苓、甘草扶中气、健脾运;二正气机,其内证乃三焦津凝气滞而生,尤以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为主,故调畅中焦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津得散,局部正气得复,后邪自祛,病自安。三祛邪气,已生之寒湿当化之,寒湿不去,津气难散,甚者湿郁成痰,或从热化,或湿盛而阳微,或变生他病,当使邪有出路,邪祛而正自安。藿香正气散为治湿之方,却没有单纯运用治湿的药物,而是从补益、疏通、祛邪三个方面帮助人体恢复肺、脾功能,使湿得治。  相似文献   

8.
王荣锦 《新中医》1999,31(9):58-58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反映了其关于痰证的辨证论治经验。现略述于下。1 因病生痰,治其病而痰自消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大凡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生痰。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以影响津液的生成、运化、敷布而变生成痰。丹溪认为治其病而消除成痰之因,便可以达到祛痰的目的。因此提出了“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学术观点,其治痰的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11 清邪热而痰自除 火热内扰,煎熬津液而成痰。不清泻火热,则津液代谢失其常,虽治其痰而痰终不尽不除。治痰只是治标,…  相似文献   

9.
蒋兆定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6-806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因此 ,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 ,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 ,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虚则痰不易化 ,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 ,亦有不少医者认为 ,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并有人认为 ,“凡治痰 ,不仅要宣肃肺气 ,助痰液排出体外 ,更须治脾健脾补气 ,促其运化 ,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 ,笔者认为 ,“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 ,今试浅论之 ,…  相似文献   

10.
彭相华  李桂英 《中医杂志》2003,44(Z2):17-18
<明医案著>中云:"痰者,病名也.人云,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肺、脾、肾;肺主治节,肺失宣肃肺津可聚而成痰;脾主湿,湿动则为痰;  相似文献   

11.
肖俊杰  陈辉焕  周婕  李淑蕾  陈红霞 《新中医》2023,55(24):188-192
中风多因风、火、痰、气、虚、瘀六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病。 然历代医家对中风论治角度各有不同,治法繁多。中风论治从关键致病因素切入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疗效,而痰 湿与中风关联密切。本研究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出发,通过中医古籍和文献研究发现,痰 湿既与中风危险因素高度相关,又是中风的关键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与气虚、瘀血等互相影响转化,贯穿于 中风各阶段,并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故治疗中风应重视痰湿,注重调补脾肺,具体可按中风病情发展分期而 治,早期应化痰通腑以祛邪实,后期宜培土生金以补脾肺。  相似文献   

12.
痰飲病的病机《金匱·痰飲咳嗽病篇》对痰饮病的分类,主要有四大类:即痰飲、悬飲、溢飲、支飲。《干金翼》有五飲,可能根据《金匱》的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腎等各条经文而訂出的。总之,一个人的全身上、下、內、外,只要有水飲停聚,就可以成为痰飲。若論水飲停聚的原因,內經早巳提出“是气拒于內,而形施于外”。又說:“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巢源》以“三焦否膈,肠胃不能宣行”为主因,再加上“飲水过多”而造成,这与《內經》意见一致。本来正常人飲水后,以上下通調为宜,而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来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方以二陈汤为基础 ,加枳实以下气 ,竹茹以清热 ,全方温凉并用 ,清热而不寒 ,化痰而不燥。本方为治痰要方 ,所治病证广泛。祖国医学的“痰”为特征的某些证侯。痰的成因很多 ,内伤外感均可引起 ,一般由肺、脾、肾的病变而生。痰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 ,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痰可随气而动 ,痰上逆则头痛眩晕 ,在四肢则麻木疼痛 ,在经络筋骨可生瘰疠痰核。痰浊犯肺 ,可影响肺脾宣降 ,而致咳喘等证 ;痰浊犯胃 ,胃失和降 ,可致呕吐、纳差 ;痰浊痹阻胸中 ,心脉受阻 ,可产生胸痹心痛。痰郁久化…  相似文献   

14.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哮喘的治疗 ,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 ,以“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 ,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哮喘病位在肺 ,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 ,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 ,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 ,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 :“痰之本 ,水也 ,原动于肾 ;痰之动 ,湿也 ,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的…  相似文献   

15.
张士觐临床应用生南星、生半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南星,苦温有毒,味辛而麻,气燥辛烈,长于治风痰;生半夏,苦温有毒,味辛麻口,偏于治湿痰。二药历来视为剧毒药物,故经炮制而用。证之临床,二药生用能疗风湿痹痛,散经络风痰,治痈肿、惊痫、疗疥  相似文献   

16.
外感咳嗽起病急 ,病程短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由于肺为娇脏 ,为五脏之华盖 ,居于上焦。“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故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 ,使药力直达病所 ,“宣肺祛邪”为治疗总则。盖肺气以宣降为顺 ,以清肃为用 ,壅阻为逆 ;肺为贮痰之器 ,气滞则痰生 ,痰去则咳自宁 ,故治咳宜配合顺气化痰之品 ,使痰清气顺 ,肺气宣畅 ,咳嗽自宁。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 ,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 ,必须追本求源 ,审因论治 ,按照不同的病情而分别处理。调治不妥 ,可由外感转为内伤 ,导致咳嗽缠绵不愈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宣肺不宜太…  相似文献   

17.
肺痿是指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属肺脏慢性虚损性疾患,多见于现代医学的间质性肺病。临床治疗尚缺乏有效方法,目前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由于疗效有限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而影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本病病因主要为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其病机为肺虚津气亏虚,失于濡养,肺叶日渐枯萎而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宰水谷精微的运化和统血。脾虚气弱或胃阴耗伤,导致津液不能上输养肺,均可致肺叶萎弱不用,发为肺痿[2]。脾肺在五行中属母子关系,肺病多痰,脾又为生痰之源,故治肺的同时当治脾。本文从痰热型肺痿的病机出发,以经典方剂为例,深入探讨理脾之法在痰热型肺痿证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湿与痰在病机和病证上有共通性。病机上,湿与痰俱为津液代谢异常产物,其性重浊黏滞,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病证上,二者俱属阴邪,随气升降,流布全身,致病广泛。湿痰常交互为患,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分属三焦。笔者将温病学派辨治湿温的丰富理论引申转化用于痰湿证的治疗,提出治痰亦需分三焦,痰湿在上焦宜开泄肺气涤痰,在中焦宜健运脾气而祛痰,在下焦则应温肾气、助气化而化痰的观点,兹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半夏为治湿痰之要药。湿痰乃由脾弱不能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司,水湿凝聚而成。《本草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必须依赖于脾阳的健运,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半夏、茯苓、陈皮均为脾肺经药,其中茯苓甘淡渗利,为渗湿健脾的要品,既能渗利水湿,使  相似文献   

20.
清代李用粹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黏滞难除,极易走窜,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百病兼生于痰,可以引起咳嗽、哮喘、不眠、眩晕、痫证、癫狂、梅核气、呕吐、噎膈、癥瘕、闭经、不孕症等疾病。治疗"痰"之为病,以治气为治痰开路,以治脾肾断痰之源,使痰无以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