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蕴含循证医学观念,表现在对最佳证据提炼、重视评价思想运用、具有荟萃分析的雏形以及证据推荐的分级四个方面。循证医学虽然是现代学科发展交融的产物,但是它"基于问题、遵循证据、关注实践"的观念与《伤寒论》的思想不谋而合。从循证医学进行探讨《伤寒论》,可深刻领悟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护理经验,对中医护理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医嘱调护、药物法度(煎法、服法、调理)、四诊观察(观察病情、一般证候、危重证候)三个方面发掘《伤寒论》中的护理学思想,以期能指导现代护理应用及加深《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清代伤寒大家柯琴(韵伯)在《伤寒论翼.卷下.太阳病解第一》中指出:"伤寒最多心病",其发现《伤寒论》与"心"相关的病症特别多,诚为善读书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编写《伤寒论手册》时曾做过全面的分类统计,其中对症状明示有"心"字者如心中烦、冒心、心愦愦、恍惚心乱、心悸、心下悸、气上撞心、心中懊憹、心下满、心下急、心下硬、心下结、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心下结硬、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医护理思想浅析朱晓华(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修水332400)关键词《伤寒论》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献虽无中医护理专著,然护理内容却贯穿于不少医学著作中。《伤寒论》通篇虽未及“护理”两字,但中医护理思想是仲景学...  相似文献   

6.
张涛  陈明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3-494
唐容川在解释《伤寒论》六经时延续了《内经》理论:"仲景《伤寒论》,即《内经》所言三阴三阳,各因其脏脉之理"(《伤寒论浅注补正》)。他还采用了陈修园的六经气化理论来诠释六经:"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并讨论标本中气的形质。唐容川六经理论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坚持,"若秦汉三代所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对西医冲击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7.
对仲景治厥的探讨汪辉东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810000)主题词《伤寒论》,厥证,治则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寒厥、热厥、蛔厥、气厥、血厥、痰厥、水厥等,并指出其病机是人体阴阳失调,"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立论精辟,辨证论治丝丝入扣,对内科急...  相似文献   

8.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2014,(5):915-91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相似文献   

9.
清肺消炎丸(天津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仁堂制药厂产品,国药准字Z120Z0757),是在《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基础上,由麻黄、石膏、苦杏仁(炒)、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和羚羊角配伍而成,现已被纳入《中国药典》。  相似文献   

10.
李国栋  李芳铭 《河南中医》2010,30(3):214-215
《伤寒论》"六病"具有特定的时间概念,"六证"具有特定的时间、病位和病性概念,由此构成"六病时位辨证"特色。六病是病时、病位和病性不相统一的非典型性六病;六证是病时、病位和病性相统一的典型性六病。弄懂六病与六证的确切含义,弄清六病与六证的关系,才能解除千余年来束缚学习《伤寒论》的瓶颈,使《伤寒论》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9,29(5):417-419
今存之宋本《伤寒论》非北宋校正医书局原刻之本。原刻本分大字本与小字本两种。小字本亡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后,大字本《伤寒论》据清末藏书家伯兮题记所述,他藏有北宋治平二年(1065)大字官刻本,今不知何在。今称之宋本《伤寒论》,指明代万历二十七年江苏常熟赵开美请当地优秀刻工赵应期刊刻之《伤寒论》,以北宋元祐三年(1088)小字原刻本为底本翻刻,尊称"宋本伤寒论",实明刻也。宋本《伤寒论》确知共存五部,除台湾今存一部外,其余四部藏于中国大陆: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一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部,上海图书馆一部。  相似文献   

12.
在急性热病过程中,里热并见恶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也是辛温解表误治温病(温病的核心病机是里热)的主因,这种情况的辨治规律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可以为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思路。《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热并见恶寒的原因可归纳为"里热本证所致"和"里热兼证所致"两大类。在施治时,前者清除里热就可达到"里热清"而"恶寒解"的治疗目的,后者属于"表里同病"的范畴,应该依据《伤寒论》"表里先后缓急"的治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时间观在现代医学中已日益得到重视,用药的时间与用药的剂量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读《临证指南医案》[1](以下简称《医案》),深感叶天士审证疗疾,尤为重视因时制宜,颇能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更能反映出"因时制宜"思想的精髓。中医辨证用药时注重时间、  相似文献   

14.
试论《金匮》杂病理论体系王树芬(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伤寒论》自序云:"为《伤寒杂病论》含十户卷。"据这一"含"字不难看出:仲景原著中伤寒、q病是各自成章的,才有"含十六卷"之说。这也是王叔和得以单辑伤寒的原因,并由此可以推断;那和以"卒病"...  相似文献   

15.
读俞长荣教授《论医集》小识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长沙410000)刘炳凡1读书得间勇于实践余于80年代中期读俞长荣教授著《伤寒论汇要分析》,讶为学识超迈厚积薄发。对前人提出"《伤寒论·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而《汇要分析》能犯难释疑,从发展的观点,引证...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文,将《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总结为3个层次: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一两至一两半(15.6~23.4 g)茯苓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将3个茯苓量效层次中蕴含的仲景对痰饮疾病的论治思想总结为温阳气,以标本兼顾;利小便,以通阳安神;存津液,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理法方药在急症中运用近况及其思考李赛美徐鸣(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510407)(广州空军后勤医院广州510400)关键词《伤寒论》急症中医药疗法综述《伤寒论》对急症学贡献功不可没。现将近年来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阳法在《伤寒论》"三阳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总结"三阳篇"的临床应用。结果:《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其治法内容丰富,囊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温阳思想贯穿于始终。"三阳篇"中的温阳法涉及内容广泛,通过通胸阳以散阴霾,温脾阳以调枢机,壮肾阳以助气化,从而达到平衡阴阳以治阳虚的目的。结论:温阳法实为临床温法之祖,该理论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除重复的36首外共有282首,其中除《伤寒论》已佚之禹余粮丸和《金匮要略》4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味外,用茯苓者33方(11.7%),以茯苓命名方剂有18首(不包括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