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膈内型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颅咽管瘤可以起源于鞍膈下的垂体前叶或鞍膈上的垂体柄,因此,颅咽管瘤可以分为鞍膈上型和鞍膈内型。鞍膈上型颅咽管瘤(图1a)的囊壁外表面直接与蛛网膜或脑实质接触,显露肿瘤后直接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基于QST分型的、累及第三脑室底的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脑膜层次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在神经内镜下行肿瘤全切除术治疗累及第三脑室底的原发性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其中Q型6例,S型3例,T型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标本。正常鞍区标本来源于同期该院行人工引产或自然流产的胎儿(8例)。对以上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应用波形蛋白抗体标记硬脑膜,Ⅰ型胶原蛋白抗体标记蛛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和层粘连蛋白抗体标记软脑膜,以CK18抗体标记腺垂体,以CK5/6抗体标记颅咽管瘤。观察胎儿脑组织标本的脑膜染色情况以及不同QST分型的颅咽管瘤组织与第三脑室底脑膜的层次关系。结果8例胎儿标本均成功标记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颅咽管瘤标本HE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所有Q型肿瘤(6/6)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硬脑膜(鞍膈);所有S型肿瘤(3/3)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蛛网膜和软脑膜;T型肿瘤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3种病理学形态关系,分别命名为卯榫样、地幔样及护城河样关系,所有T型肿瘤(8/8)与第三脑室底之间有软脑膜分隔,但在肿瘤起源点处,软脑膜可逐渐消失。当肿瘤极度挤压第三脑室空间时,第三脑室室管膜仍可保持完整。结论不同QST分型的颅咽管瘤均可累及第三脑室底,且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不同的脑膜层次;这些脑膜层次是手术安全切除累及第三脑室底的颅咽管瘤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3.
正1932年,Harvey Cushing教授最早提出并统一了"颅咽管瘤"这一名词,鉴于颅咽管瘤形态复杂多变、手术难度高且症状多样化,Cushing教授将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比喻为神经外科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之后有学者认为颅咽管瘤存在不可切除(irresectable)类型,并陆续提出各种分型和名词,例如:视交叉前型、视交叉后型;鞍内型、鞍上型、鞍内鞍上型;垂体柄前型、穿垂体柄型、垂体柄后型;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在鞍上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应用,并比较与其他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脑室内外型大型颅咽管瘤患者,分析手术技巧及术后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15例,尿量增多17例,2-7周后好转,术后1周内视力好转15例.随访6-60个月,肿瘤复发2例,均为12个月内复发.结论 前纵裂入路可直视下处理肿瘤在垂体漏斗部位的粘连,是鞍上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经蝶入路治疗 18例颅咽管瘤患者 ,术前行CT或MR检查 ,肿瘤直径 2~ 7cm ,其中Samii分型Ⅰ级 5例 ,Ⅱ~Ⅳ级 13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6例 ,大部分切除 4例 ,无手术死亡 ,术中脑脊液漏 3例 ,术后尿崩 6例 ,出院时恢复。结论 经蝶入路既适用于鞍内型颅咽管瘤 ,也适用于部分鞍内 鞍上型颅咽管瘤 ,疗效较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三脑室内颅咽管瘤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上讲,颅咽管瘤可以起源于胚胎颅咽管发生路径的任何部位(即从鞍内沿垂体柄长径到漏斗隐窝这一狭长区域),因此文献中将颅咽管瘤根据生长部位分为鞍内、鞍内鞍上、鞍上脑室外、脑室内外、脑室旁、脑室内等类型,脑室内型颅咽管瘤相对较少,占颅咽管瘤病人的0.7%-11%。与鞍上池内生长并侵入三脑室内的假性脑室内颅咽管瘤相比,完全位于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面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按颅咽管瘤发生位置来分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发现将颅咽管瘤划分为4种类型,即:Ⅰ型,鞍内颅咽管瘤;Ⅱ型,鞍上颅咽管瘤;Ⅲ型,室下颅咽管瘤;Ⅳ型,室前颅咽管瘤。结果59例Ⅰ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切除肿瘤,全切除率为83.1%(49/59);75例Ⅱ型颅咽管瘤中,74例采用翼点入路,1例采用翼点联合胼胝体入路,全切率为82.7%(62/75);49例Ⅲ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全切除率为93.9%(46/49);32例Ⅳ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胼胝体入路,全切除率为93.8%(30/32)。结论按发生位置来分型颅咽管瘤是可行的,并使其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疾病,更有利于在制定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颅咽管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咽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Rathke囊的残余上皮细胞。每年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3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2%~5%[1],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2]。其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在5~14岁之间,一个在50~74岁之间,其中儿童病例数占总数的1/3[1]。组织学上分为釉质细胞型和鳞状上皮细胞型。临床上,Yasargil等[3]将颅咽管瘤分为6种类型,即单纯鞍内-膈下型、鞍内鞍上-膈下膈上型、膈上-交叉旁-脑室外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分为4种类型:鞍内型、鞍上脑室外型、脑室型和复杂型。手术采用额下入路36例,前纵裂入路12例,翼点入路115例,经胼胝体-脑室入路20例,经蝶窦入路3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56例(83.9%),次全切除14例(7.5%),部分切除16例(8.6%)。术后出现尿崩症89例,其中暂时性尿崩症62例;视力恶化30例;手术死亡4例(2.1%)。术后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18例;GOS预后评分:5分150例,4分23例,3分5例,2分4例,1分4例。结论根据颅咽管瘤的部位和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缺损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颅咽管瘤属于Ⅰ级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亚型为成釉质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两种。恶性颅咽管瘤非常罕见,鲜有报道,我院神经外科治疗手术及放疗后发生恶性转化的颅咽管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0岁。因渐进性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11年3月8日入院。头颅CT和MRI提示鞍内鞍上囊实性占位伴钙化,环状强化(图1A、1B),诊断颅咽管瘤。3月1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额侧脑室联合翼点入路显微切除鞍上突入第三脑室的内外型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8例第三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首先采用经额皮质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切除侧脑室、第三脑室内肿瘤,然后应用翼点入路切除鞍上及鞍旁残余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75.0%(24/32),视野改善率76.5%(26/34);术后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尿崩,3例出现癫痫症状。结论对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经额皮质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联合翼点入路,充分暴露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鞍区各脑池及其穿通血管等结构,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报告52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验,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及CT扫描,把肿瘤分为鞍内、鞍上、三脑室内及其他部位4型,这对选择手术入路有利。对鞍内及鞍上型,经额下入路手术,三脑室内型,经右额侧脑室入路,仅作脑室分流者效果不佳。本组总死亡率为13.5%,按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后,20例手术无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内型颅咽管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的21例鞍内型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21例手术顺利,肿瘤均全切。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半年效果良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内型颅咽管瘤定位精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效果良好,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不少作者认为,随着颅咽管瘤全摘除机会的增加,而手术死亡率亦同时有所增高,为35%-41.6%.本文经验证明,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则大大提高了颅咽管瘤的手术根治率和手术效果.作者对83例年龄为4-65岁的颅咽管瘤患者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47例采用了显微外科技术.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组:鞍内36例,鞍上脑室外29例,鞍上脑室内18例.肿瘤和囊壁全摘除49例,肿瘤全摘除而残留少量囊壁34例.术后26例死亡.鞍内颅咽管瘤根治性手术效果良好.作者认为,当鞍内颅咽管瘤周围有结缔组织增生并与灰结节、漏斗、Willis环、视交叉有粘连而又难以进行区分时,则应放弃全部摘除囊壁的企图.垂体常因鞍内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于鞍下鼻咽部颅咽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CT和MRI显示鞍下鼻咽部巨大囊性肿瘤的病儿,行经蝶入路手术大部分切除肿瘤。结果 病理诊断为颅咽管瘤,术后辅以放疗,随访2年,病儿症状消失。结论 鞍下鼻咽部颅咽管瘤可采用经蝶入路,术后辅以放疗有助于消除残留肿瘤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非典型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MRI资料。结果4例肿瘤均为囊性:例1肿瘤位于鞍上,瘤内可见脂液平面,脑室、脑池及脑沟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小滴;例2肿瘤的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区,仅小部分位于鞍上,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亦为高信号;例3肿瘤位于鞍上,突向鞍内并延伸至胼胝体压部下方,蝶鞍稍增大,垂体未显示,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例4肿瘤位于鞍内及鞍上,蝶鞍扩大,垂体未显示,肿瘤前部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后部T1WI信号稍高,T2WI与白质信号相同。结论颅咽管瘤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也可有非典型MRI表现,肿瘤可向邻近部位延伸,亦可破裂播散至蛛网膜下腔内。囊性颅咽管瘤的信号特点与囊液的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报告1984年以来我科以不同手术方式切除颅咽管瘤42例,其中全切除6例,死亡1例;大部切除32例,死亡1例,在1.5~4年复发4例,均再次手术;1例2次手术后2年再次复发死亡;部分切除3例;活检加脑室腹腔分流1例。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改善生活自理)30例。42例术前均行CT检查,28例行MR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MRI检查将肿瘤分为鞍内型、鞍上型、鞍内鞍上型、Ⅲ脑室内型及鞍上向鞍旁、斜坡生长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鞍膈下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未成年45例,其中40例(88.9%)伴有术前视力下降;术前内分泌检查21例(46.7%)为全垂体功能低下,24例(53.3%)为部分垂体功能低下;术前MRI示肿瘤大小(4.53±1.71)cm,38例(84.4%)累及鞍内鞍上。成人13例,其中8例(61.5%)伴有视力下降;仅1例(15.4%)为全垂体功能低下,7例为部分垂体功能低下,5例垂体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肿瘤大小(2.92±1.18)cm,10例(76.9%)累及鞍内鞍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患者的年龄(OR=0.090,P=0.037)、肿瘤大小(OR=8.350,P=0.001)、术前视力下降(OR=0.086,P=0.008)、术前内分泌(OR=0.198,P=0.024)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鞍膈下型颅咽管瘤在未成年患者中多见,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成人患者存在显著不同;年龄小、肿瘤大、术前存在视力下降和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绝大多数颅咽管瘤位于蝶鞍区、蝶鞍上区 ,蝶鞍下区报道不足 30例。根据Erdheim理论 ,颅咽管瘤可发生于颅咽管 (CPC)的任何部位。由于CPC在妊娠的第 1 2周封闭 ,罕有报道证实鞍下颅咽管瘤源于CPC。本文报道了一例伴固有颅咽管的鞍上及鞍下颅咽管瘤 ,影像显示鞍下颅咽管瘤与颅咽管的关系支持了Ersheim的观点。男性 ,8岁 ,左眼偶斜视 1年 ,左眼动眼功能和视力下降。CT显示鞍上区较大的囊性肿块伴边缘部分钙化。蝶窦内另一囊性肿块通过被破坏的结节状蝶鞍与上面的肿块连接 ,蝶窦扩大。两肿块的边沿薄层强化。在骨窗、…  相似文献   

20.
第三脑室前部颅咽管瘤少见 ,多起源于Rathke囊残余上皮组织 ,也可起源于三脑室底的漏斗或灰结节 ,肿瘤由鞍上突向三脑室 ,又称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由于其位置深在且与下丘脑结构关系密切 ,因而表现特殊的外科与临床问题 ,至今仍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难点。现将我们自 1996年以来收治的经额下 胼胝体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该部位颅咽管瘤 6例报告如下。1 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例 ,女 4例。年龄 8~ 4 5岁 ,病程 3个月至 5年。首发症状头痛 4例 ,视力下降、嗜睡各 1例 ;同时伴有多饮多尿 2例 ,发育迟缓 2例 ,垂体功能减退 2例 ,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