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室颤动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心室颤动(VF)206例,探讨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VF振幅越低,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VF的频率是(6.79±2.26)Hz时,有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结论:VF波形是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心室颤动(VF)电击除颤效果的因素,提高VF的救治质量。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VF患者206例进行分析,比较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VF持续时间、VF振幅、VF频率、除颤次数、胺碘酮用量、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VF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在年龄、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F振幅、VF频率、VF持续时间、胺碘酮、肾上腺素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振幅、频率及持续时间决定电击除颤时机,正确把握才能保证电击除颤效果。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电击除颤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并发心室颤动 (VF)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2 8例AMI并发VF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及除颤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药物和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 ,转复率 10 0 % ,对继发性VF疗效差 ,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 90 %。结论 AMI并发VF与梗塞后的病理改变等因素相关 ;行为应激因素为VF的诱因 ;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 ,药物治颤胺腆酮疗效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8例反复或频繁发作的心室颤动(VF),电除颤和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经右室心内膜起搏均立即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病例1,男,45岁。因"持续性胸痛1h"于我院急诊就诊,有高血压病史5年。候诊时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和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予电击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200/120 mmHg (1 mmHg=0.133 kPa),血钾为4.0mmol/L。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此后患者仍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经13次电击除颤和静脉注射利多卡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心室颤动患者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抢救1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STEMI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无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下,12例患者均采用及时的心脏电除颤和静脉溶栓治疗,11例获得成功,1例死亡。结论急性STEMI患者在无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应及时积极采用静脉溶栓疗法,心室颤动时应首选电击除颤,以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7.
茹雪  朱继红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1):1029-103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室颤动(VF)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8例AMI并发VF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及除颤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药物和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转复率100%,对继发性VF疗效差。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90%。结论 AMI并发症VF与梗塞后的病理改变等因素相关;行为应激因素为VF的诱因;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药物治颤胺碘酮疗效优于利用卡因。  相似文献   

8.
<正> 直流电复律主要用于治疗心室颤动、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时心室肌所处的激动位相很不一致,一部分心肌处在不应期,另一部分心肌已经复极,故在任何时候通以高电压强电流均可使所有心肌纤维同时除极,使异位心律消失,环行、折返等机制中断,此时窦房结可恢复其主导功能控制心律,即转复为实性心律。电击除颤的时机:凡发现心脏骤停后而直流电复律器又处在备用状态,应在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之前立刻进行电击除颤。大多数情况下(60~90%),心脏骤停是由室颤引起的,故主张“盲目除颤”而不必考虑心脏骤停的原因,如果直流电复律器不在床边则  相似文献   

9.
心脏电复律是利用外源性电流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通过电击心脏来终止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电复律和电除颤.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6例室性心动过速(VT),12例心室颤动(Vf)病人均抢救成活的原因,主要措施是及时采用了电除颤治疗或联合应用大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这对建立健全抢救系统,积极开展电击复律和抢救病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及心室颤动 (室颤 ,VF) ,观察患者采用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ICD均在胸部置入 ,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 ,除颤阈值均 <15J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除颤效果肯定、置入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连续电除颤与单次电除颤在长时程心室颤动(室颤)中的抢救效果。方法将24只犬采用体外电击法制备室颤动物模型,室颤维持8 min后,将动物随机分为连续电除颤组和单次电除颤组。连续或单次电除颤后立即进行2min心肺复苏,循环以上抢救步骤,直至动物复苏成功或抢救时间超过15min。记录两组动物的复苏延搁时间、复苏成功率、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连续电除颤组相比,单次电除颤组在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复苏延搁时间明显减少(P<0.05),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复苏后的冠脉灌注压和射血分数均较高(P均<0.05)。结论对于长时程室颤的抢救,单次电除颤的效果明显优于连续电除颤。  相似文献   

13.
因为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应用的初期,ICD自动除颤失败的情况相对多见,且接受ICD治疗的患者为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的猝死高危患者,而且当时治疗室速或室颤的程序仅有电击,所以ICD置入术中,医生往往需要诱发室颤以确保置入的装置能够可靠的检测到室颤的发生并能成功除颤.  相似文献   

1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常引起病人猝死,而且心室颤动自行转复非常少见.因此,最重要的决定室颤患者生存的因素之一是:从室颤发生至得到除颤治疗的时间.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我院心内科于2003年3月成功安置了1例单腔ICD.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心室颤动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本组1 216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心室颤动7例,立即给予电击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氧气吸入,维持正常血压及电解质平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结果 7例患者经及时积极抢救6例获得成功、死亡1例。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观察冠脉压的变化,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及时准确地采取抢救措施,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赵达明  张锦龙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92-1093
目的使医务人员在对心室纤颤(室颤)性心搏骤停的急救中,正确地选择电除颤的能量,从而确保有效地实施电除颤,提高心搏骤停的急救水平。方法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结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会议"("共识会议")与相关指南,介绍电除颤的能量选择方法。结果成人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采用36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的能量水平;双相波除颤首次采用150~200J或12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或递增的能量方案。结论在对室颤性心搏骤停实施电除颤时,应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选择能量。医务人员需要在领会"共识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指南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吕键 《中外医疗》2010,29(9):93-9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射血分数0.495±0.093。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发作时予胺碘酮静脉负荷量后并静脉与口服维持,7例联合口服β受体阻滞剂,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和心功能,从小剂量加量至最大可耐受剂量。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可迅速控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且无心力衰竭加重和血压下降,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的控制对常规药物无效的VT和(或)VF,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 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3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2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除颤早、复苏时肾上腺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 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1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3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击除颤早及复苏时肾上脉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尽量减少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及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心电监测下对 178例心跳骤停病人中需电击除颤的 113例立即使用美国进口的“惠普”或“菲康”心电除颤器进行除颤 ,首次常规电能 2 0 0J或 4~ 6J/kg ,根据情况使用相同或递增能量进行连接 2~ 3次重复除颤或间断再次除颤。结果发生室颤立即或在 5min内进行除颤 2 6例 ,其中胸前叩击除颤成功 7例 ,1~ 3次电除颤成功 11例 ,失败 8例 ,成功率6 9.2 % ;心跳骤停 5~ 10min常规心肺复苏及除颤 5 5例 ,其中 1~ 3次电除颤成功 17例 ,3次以上 8例 ,失败 30例 (电击后变为直线 2 6例 ,一直未能转复 4例 ) ,成功率 45 .7% ;心跳骤停至少在 10min以上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加注射药物后出现粗室颤适合电除颤者 32例 ,其中 1~ 3次电除颤成功 6例 ,3次以上 4例 ,其余电击除颤失败 (电击后变直线 ) 2 2例 ,成功率31.2 %。提示 :①除颤效果与原发病、发生心跳骤停至除颤时间、除颤时病人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②电击除颤不能盲目地作为心室纤颤首选和唯一有效的除颤方法 ;③对目前公认的 4~ 6J/kg能量及目前使用的各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是否适应临床需要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