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的复杂性损伤,Tile按A、B、C三级分类法将骨盆骨折分为稳定、旋转不稳定、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三型,其中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型(TileC型)骨盆骨折是指前环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合并后环的骶骨、髂骨或骶髂关节分离,且在垂直方向存在移位的损伤,是骨盆骨折中最严重的一种,常合并骨盆内大出血、内脏损伤等,且合并伤常比骨盆骨折本身更严重[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并发伤及其观察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5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盆骨折是极其严重的创伤,特别是不稳定骨盆骨折或合并重要脏器损伤的病人,其死亡率文献报道为10%~30%,主要是骨盆大量出血和其他联合损伤所致。近年来,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及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在抢救危及生命的内脏损伤及出血性休克等并发损伤后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2000年10月—2006年6月笔者利用重建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骨盆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撞击挤压骨盆或从高处坠落冲撞所致,运动时突然用力过猛,起于骨盆的肌肉突然猛烈收缩,亦可造成其起点处的骨盆撕脱骨折。低能量损伤所致的骨折大多不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治疗上相对容易,但是中、高能量损伤,特别是机动车交通伤多不仅限于骨盆,在骨盆环受到破坏的同时常合并广泛的软组织伤、盆内脏器伤或其他骨骼及内脏伤。因此,骨盆骨折常为多发伤中的一个损伤。多发伤中有骨盆骨折者为20%机动车创伤中有骨盆骨折者为25%~84.5%。骨盆骨折是机动车事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仅次于颅脑伤和胸部损伤。损伤后  相似文献   

4.
石树芬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7-77,79
骨盆骨折大多是一种严重多发伤,常由车祸、塌方、坠落损伤所致,并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常合并骨盆内大出血、内脏损伤,因此,积极及时地配合抢救,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现将我科收治的3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佳佳  蒋纯志 《现代医学》2011,39(3):373-377
骨盆骨折往往由高能量创伤所致,血管损伤为其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大出血休克,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出血的性质和程度与骨盆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应用骨科损伤控制原则处理血管损伤,可有效地提高生存率。目前对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早期处理方法主要有采用骨盆包扎带、骨盆C型钳或外固定支架等稳定骨盆环,骨盆血管造影栓塞,骨盆填塞,双侧髂内动脉结扎。血管造影栓塞技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已得到很大的提高,骨盆填塞在欧美各国有了广泛的应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的疗效亦有许多新的报道,但对于如何选择治疗方式仍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就近年来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早期诊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治疗骨盆C型骨折的疗效和方法.方法:40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C型骨折,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同定重建骨盆环.结果:随访36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骨盆C型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0引言 不稳定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其治疗较为困难,重建骨盆环的前后部分,则能够为不稳定骨盆损伤患者提供足够的活动稳定性.主要方法是采用手术治疗,骨盆前、后环的解剖复位和固定则是手术的主要目标.我院2004-02/2008-07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重症骨盆骨折5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骨盆骨折是骨科临床上严重的骨折损伤疾病,多由高能外伤所致,常伴有四肢多发骨折及严重脏器损伤合并症。患者早期多由于严重失血及严重脏器损伤导致休克而死亡,其死亡率高达10%-15%。目前,临床针对此类疾病主张骨科损伤控制(DCO),通过分阶段治疗控制全身病情恶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们探讨DCO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骨盆骨折是常见的损伤,常伴有严重的合并症,而且较骨折本身更严重。临床上常将骨盆环失去稳定性的骨盆骨折称为重度骨盆骨折。常是有合并伤或伴发伤的多伤者。护理技术的提高和护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为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0.
骨盆骨折是一种骨科常见的严重损伤,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逐渐增多,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正逐年增多.骨盆骨折由高能量创伤造成,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脏器损伤,易导致畸形愈合、慢性疼痛、骨不连等并发症.早期有效的复位并固定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根据Tile分型,骨盆骨折可以分为A、B、C 3型,其中B型和C型被认为是不稳定骨折.B型骨盆骨折伴有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的断裂,而骶髂后韧带保持完整,是旋转不稳定,垂直方向稳定的骨折.C型骨盆骨折伴有骶髂后复合体、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的断裂,垂直及旋转方向均不稳定.现就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外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骨盆前后环外固定器多发伤C型骨盆骨折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5年11月至2007 年8月16例多发伤合并C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ISS评分29(19~58)分,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9~52岁,平均36.5岁.骨盆Tile分型:C1型11例,C2型3例,C3型2例.均合并休克,急症应用髋臼上缘前环外固定器和后环骨盆钳外固定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复位情况、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结果 外固定器手术平均时间45~90 min,平均63.5 min,术后4例死亡,1例脑外伤,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2例获得2~23个月随访,平均9.1个月.4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腿外侧麻木,无骨不连及骨折移位, Majeed记分,优6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3.3%.结论 应用骨盆前后环外固定器可恢复C型骨盆骨折稳定性,减少出血,从而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适用于多发伤C型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相似文献   

12.
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18例,骨折类型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2例。结果本组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遗留轻度至中度疼痛,1例变换工作,16例步态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跛行,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本组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同时行前后骨盆复位固定是治疗上的更高要求,髂腹股沟入路作为骨盆前方入路,可同时满足前后骨盆环固定的显露要求,骨折复位更直观,术中无须变换体位,方便手术操作,同时避免严重医源性损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支架及早期康复训练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应用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66例。结果66例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 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7.9%。末次随访 Majeed 评分:优39例,良15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81.8%。结论骨盆外固定支架可单独应用于骨盆 Tile A2及 B1、B2型骨折;对于有合并伤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B3或者 C 型骨折的急诊临时固定,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康复训练对于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应用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伤救治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骨盆严重损伤合并不同部位多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7例患者ISS评分32.7±3.18分(25~39分).通过骨盆急救相对简单固定同时多学科协作对相关危及生命的损伤积极处理等损伤控制操作及损伤控制手术进行早期干预.分析各种损伤控制方法在不同骨盆合并伤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57例骨盆复杂骨折合并其他颅脑损伤、泌尿系统损伤、腹部损伤、四肢脊柱骨折、胸部损伤患者中,经伤害控制后,ISS评分明显下降至21.27±2.2分(7 ~ 29分)(P<0.05),55例患者成功手术治疗康复出院,2例死亡. 结论 根据骨盆骨折及合并伤特点实施损害控制,进行早期的生命损害救治,控制损伤发展,为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最后转归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5.
李明凯  张利   《中国医学工程》2012,(8):69+71-69,71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架对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1年8月急诊治疗骨盆外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2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1-32min,平均23min。22例患者均于骨盆固定术后3-7h休克纠正,1例死于严重多发伤,3例C型骨折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行内固定治疗,余18例以床旁外固定或外固定器加骨牵引为终末治疗手段,无外固定架松动、脱钉、断钉等发生,未发生骨折再移位、不愈合及迟缓愈合。疗效优14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5.7%。结论盆外固定器可迅速减少骨盆容量,有效控制出血,整复、稳定骨折及脱位,避免周围组织再损伤,操作时间短,创伤小,部分患者可为骨盆骨折终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刘伟  黎洪波  杨志  黄朝连  石小荣  韦世妮 《重庆医学》2021,50(14):2429-2432
目的 探讨通过改良Stoppa入路使用单一钢板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百色市田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不稳定型骨盆前环损伤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28~63岁,中位年龄45.3岁;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砸伤1例;Tile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1例,C2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使用单一重建钢板治疗骨盆前环损伤,C型骨盆损伤采取钢板或空心螺钉固定后环.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采用Maj eed功能评分标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切口长度8~14 cm,中位数10.3 cm,手术时间55~110 min,中位数86.4 min,术中出血220~650 mL,中位数450 mL.按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3例.术后随访7~18个月(中位数9.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中位数10.2周.骨盆功能评分Majeed评分为优12例,良2例,可1例.术中腹膜破裂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是骨盆前环手术治疗较理想的入路选择,采用单一钢板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损伤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结果 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据有关资料统计骨盆骨折占所有骨折患者的25%。骨盆骨折常伴发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有一定困难。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死亡的首要原因,死亡率达25%~39%,本文回顾我科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7例,因及时施行床边介入性血管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2001年4月~2002年10月我科收治的骨盆骨折17例。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0~6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坠落伤2例,压砸伤1例。骨折类型:均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6例系前后环骨折,1例单纯性后环骨折。并发症:脾破裂4例,肾破裂、小肠破裂、尿道损伤各2例,直肠壁撕裂伤3例。全部病例经X线骨盆摄片、B超、计算机体层扫描(CT)确诊骨盆骨折及合并伤。 介入方法 用移动式C型臂X线机(Philips C型机)在患者处于监护及加强治疗的同时作微创介入治疗,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20.
<正>骨盆骨折为强大暴力撞击,挤压骨盆所致,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休克、尿道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强大暴力伤的骨盆骨折常合并广泛的软组织和器官损伤,再加之骨折端渗血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出血量可达2 000~4 000 ml,所以骨盆骨折常合并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早期抢救不当,常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