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剖宫产术腹腔内与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两种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价值。方法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193例(1组)与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2组)454例,就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剖宫产术中可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康医学》2015,(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采用腹腔外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方式效果比较。方法:选取86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0例。研究组产妇采用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产妇采用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观察对比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在手术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术采用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方式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并且减少术后24 h产妇阴道出血量,建议作为常规的手术方式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对产妇的影响及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303例单胎足月妊娠且无严重妊娠合并症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2例,对照组151例。试验组:缝合子宫切口时将子宫置于腹腔外;对照组:缝合时子宫保留在腹腔内。比较两种缝合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24h出血量,胃肠道反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发热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F=1.259,P=0.263)。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腹腔内缝合组较试验组提前(F=16.83,P=0.000)。术中胃肠道症状对照组多于试验组(P=0.031),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热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术中腹腔内或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其结局无显著差异。腹腔外缝合可作为常规的手术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膜外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单层缝合的新方法共161例,与同期采用以往的二层缝合方法共140例,在手术时间,术后血像,产后恶露、晚期产后出血及切口愈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是一处省时、省力又利于切口愈合, 增加各种手术并发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和腹腔外缝合子宫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和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探讨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作为一种常规术式的可行性。方法:本院自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子宫下段剖宫产286例,其中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156例,为腹腔内组;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130例,为腹腔外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血压、胃肠道反应、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术后1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24h阴道流血,术后3dHb下降程度、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42d子宫恢复(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子宫大小、活动度、子宫切口愈合情况),产褥病率及远期腹腔粘连。结果:腹腔外组术中出血、术后24h阴道流血、术后3dHb下降程度、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与腹腔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总时间、术中不适反应、术后排气时间、术后1周和42d子宫恢复情况、产褥病率及远期腹腔粘连,与腹腔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可以减少术中、术后子宫出血,并不影响术中情况,不影响子宫恢复,不增加术后病率及远期腹腔粘连,可以做为剖宫产手术中的一种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连续单层缝合、连续套锁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缝合的效果,选择更好的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的不同,分为连续单层缝合组(单层组)和连续套锁缝合组(套锁组)各150例。单层组采用连续单层子宫切口缝合法;套锁组采用连续套锁子宫切口缝合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产后出血率、术后恶露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基本情况,并随访1年,记录两组月经复潮时间、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结果:单层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分别为(48.46±7.35)min、(32.8±5.9)d,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分别为(263.6±112.4)mL、(36.74±0.83)℃、3.33%和(3.7±0.6)d,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1年。单层组术后1年内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分为2.67%和8.67%,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组月经复潮时间为(4.46±2.18)个月,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连续套锁缝合,连续单层缝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恶露时间,并且降低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1996年以来,我院妇产科采用3种不同方法,进行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现回顾性分析3种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剖宫产的方法不断更新 ,腹部切口的缝合方法也较为多种。本文就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施行的新式剖宫产 12 9例中对腹部切口的 2种缝合方法的几项参数进行观察比较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 12 9例 ,年龄在 2 0~ 35岁 ,孕龄 34~ 4 2周 ,以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活跃期停滞、胎膜早破、臀位、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巨大儿、骨盆狭窄、妊高征等手术指征。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病例的年龄、身高、体重、孕次、孕周、手术指征在统计学上均无差异。A组 75例为丝线缝合法 ,B组 5 4例为可吸收线缝合法。1.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分层缝合在剖宫产术子宫切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1 200例产妇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连续套锁缝合,试验组采用连续分层缝合,比较两组缝合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45.5±3.2)min、术后恶露时间为(33.26±8.35)d,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70.4±103.47)m L,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11.7%)(P0.05)。结论剖宫产术比较常见,临床上采用连续分层缝合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与连续套锁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期间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55例给予连续单层缝合,B组45例给予连续套锁缝合,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3.6%,B组为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术后1年切口假腔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分别为1.8%和5.5%,均明显低于B组的6.7%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的手术操作比较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上升,其严重并发症子宫切口坏死裂开所致的晚期子宫出血也明显增多。文献报道,发生率为 0.39%~ 1.2%,原因主要与子宫切口缝合过密、过多、组织缺血性坏死及切口感染有关。我科自1998年元月至1999年10月对258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切口采用三种不同方法缝合,对其效果进行前瞻性比较研究。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院1998年元月~1999年10月有剖宫产指征的子宫下段剖宫产者258例分为三组:A组128例,采用单次全层连续缝合:B组70例全层连续锁边缝合;C组62例连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不断升高,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已成为产科突出的问题,改善首次剖宫产子宫切口不良愈合状况,为二次妊娠阴道分娩提供机会。笔者对首次剖宫产术子宫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盆腔粘连、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进行了比对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艳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9,11(1):45-46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单层缝合与双层缝合的差异度,寻找最优的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方法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子宫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结果单层缝合手术时间,较双层缝合短27.8min,出血量较双层缝合少69.78ml,术后排气时间较双层缝合提前15.14h,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单层缝合较双层缝合为好。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是解决诸多难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产科常用的手术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剖宫产率不断上升,手术中的术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以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将我们两家医院近五年来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单层缝合子宫切口627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997年 4月起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切口单层缝合 14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我院 1997年 4月至 2 0 0 0年 3月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切口单层缝合 146例 (Ⅰ组 ) ,随机抽取同期子宫切口双层缝合 2 37例 (Ⅱ组 )作对照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手术指征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资料有可比性。1 2 方法 Ⅰ组在胎儿、胎盘娩出、清理宫腔后 ,用“O”号可吸收外科缝线从子宫切口一端外 0 5cm处行子宫切口肌层全层连续缝合 ,至对侧端外 0 5cm处扣锁缝合 1针。检查子宫切口 ,有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不同缝合方法,探讨其对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如何避免子宫复旧不良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子宫切口缝合的方法,将随机抽取的100例行剖宫产的孕妇均分成两组,A组采用全层连续锁边缝合法,B组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比较分析不同缝合方法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指标。结果B组孕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及缝线吸收上要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体温、血常规异常及子宫复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口全层连续锁边缝合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缝合时间短,组织缝合层次少,缝合后对合平整、瘢痕组织少,血运良好并可恢复原解剖结构,利于子宫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67-70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子宫下段肌层愈合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9月间我院收治的240例首次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产妇,根据首次手术子宫切口肌层的缝合方式分为观察组(单层连续缝合)和对照组(单层连续缝合+平行褥式包埋)各120例,通过超声方式测量患者再次妊娠临产前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再次剖宫产术中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盆腹腔粘连情况,对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者的试产成功率。结果单层缝合组测得瘢痕处肌层厚度低于双层缝合组[(1.33±0.68)mm vs(1.89±0.71)mm],但对比瘢痕愈合情况、盆腔粘连率及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子宫瘢痕折叠缝合术预防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CSD)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择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择期行再次剖宫产的孕妇1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折叠缝合组与常规缝合组,每组80例。常规缝合组瘢痕切口处行双层缝合,选择原瘢痕上1cm处作为切口,胎儿娩出后用I号可吸收线行子宫切口全肌层连续缝合,再连续缝合浆膜层;折叠缝合组切口位置同常规缝合组,在缝合切口前下推膀胱达原切口薄弱处下方,以I号可吸收线于原切口薄弱处下方肌层约3mm处进针,自下而上沿肌层纵行折叠缝合后与切口上缘肌层全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再连续缝合浆膜层。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CSD的发生率及超声参数。结果 术后6周,折叠缝合组与常规缝合组CS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折叠缝合组CS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折叠缝合组CSD产妇缺陷宽度、缺陷深度均明显小于常规缝合组,子宫疤痕处肌层厚度大于常规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20.
新式剖宫产术是以色列Seark医生[1]于1988年首次采用Joel-Cohen[2]物口开膀方法。为一种改良的下腹部根切口。此本式适用于所有有创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我院于1998年2月开展新式别它产术,但在切口缝合方面,大多患者乐于接受以往的皮内缝合法,故行新式创它产术切口连续皮内缝合,效果令人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选有刻官产手术措征,天下腹部手术史的产妇96例为改良组,年龄22~38岁,初产妇86例,经产妇10例。另选择48例行债切口子宫下段创富产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年龄24~36岁,初产妇42冽,经产妇6例。1.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