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行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RD组),每组30例。患者在喙突内下2 cm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给予药物,R、RD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200 mg及罗哌卡因200 mg复合右美托咪定1 μg/kg,容量均为40 ml。记录患者手术侧臂丛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30、60、90、120 min的HR、SBP、DBP及SpO2。同时记录RD组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非手术上肢的镇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RD组,感觉、运动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RD组(P0.01);R组给药后30、60、90、120 min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RD组(P0.05)。RD组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非手术上肢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HR减慢,需要阿托品处理。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臂丛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局麻药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腋路臂丛阻滞对阻滞效果及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或急诊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以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RD组和R组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40ml+右美托咪定1ml(1μg/kg)和0.375%罗哌卡因40ml+生理盐水1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时间、首次疼痛VAS评分;记录入室时(T0)、阻滞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HR、MAP、SpO2,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RD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延长(P<0.05)。与R组比较,T1~T5时R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5时两组MAP下降,T1~T5时HR减慢(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患者阻滞后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有5例患者心动过缓;两组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低氧血症及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与局麻药混合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但是易诱发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璜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麻醉用药为0.45%甲璜酸罗哌卡因20mL,Ⅱ组在局麻药中加右美托咪定1μg,kg,Ⅲ组阻滞完成后即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结果:Ⅱ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o.01)。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Ⅰ、Ⅲ组(P〈O.05,P〈O.01);Ⅲ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Ⅰ、Ⅱ两组。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与局麻药混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甲璜酸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肢骨折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接受咪达唑仑镇静)与观察组(100例,接受右美托咪定镇静),两组均接受罗哌卡因局部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_0)、开始镇静时(T_1)、输注镇静药后15分钟(T_2)、切皮后30分钟(T_3)、使用止血带时(T_4)、手术结束时(T_5)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_2、T_3、T_4、T_5时间点比较,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右美托咪定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小,术后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醚麻醉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老年男性患者60例,年龄65~75岁,体重55~75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患者术中吸入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并行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其中D组为右美托咪定1μg/kg+0.375%罗哌卡因20ml,C组为0.375%罗哌卡因20ml。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组[(10.6±4.3)min vs(14.4±5.1)min,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组[(832.7±136.6)min vs(669.8±140.1)min,P0.05]。D组术中有2例(6.7%)患者发生心动过缓。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左旋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或Ⅱ级需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40ml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1ml(100μg)右美托咪定(LD组)和1ml等渗氯化钠(LS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HR、MAP、SpO2等。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LD组明显短于LS组(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LD组明显长于LS组(P<0.05),镇痛时间LD组长于LS组(P<0.05)。MAP在给药后的15、30、45、60、90和120minLD组较LS组显著下降(P<0.05),HR在给药后所有时点LD组均显著慢于LS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100μg联合左旋布比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可以缩短其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20 ~ 60岁,体重40 ~ 7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6组(n=20):罗哌卡因组(R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组(RD1-5组).采用经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R组单次注射0.5%罗哌卡因25 ml;RD1-5组单次注射含右美托咪定[0.25 μg/kg(RD1组)、0.50 μg/kg(RD2组)、0.75 μg/kg(RD3组)、1.00 μg/kg(RD4组)、1.25 μg/kg(RD5组)]的0.5%罗哌卡因25 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心血管事件、过度镇静、气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RD1-5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P<0.05).与RD组和RD2组比较,RD3-5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P<0.05).RD1-2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3-5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4组和RD5组少数患者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过度镇静.其余各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右美托咪定0.75 μg/kg混合0.5%罗哌卡因25 ml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TAP阻滞下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35~6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罗哌卡因(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R组以0.375%罗哌卡因45 ml,DR组以右美托咪定1μg/kg+0.375%罗哌卡因复合液45 ml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记录入室后10 min(T1)、手术开始即刻(T2)、术中分离腹横肌(T3)、术毕(T4)时的MAP、HR、SpO2、Ramsay镇静评分。T1-T4时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术中舒芬太尼补救用量及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T2-T4时DR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Ramsay评分明显升高,血浆Cor、E、NE浓度明显降低(P<0.05),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阻滞起效时间、SpO2及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改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的患者114例,男90例,女24例,年龄25~60岁,BMI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C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 D1、D2、D3组分别注入右美托咪定0.5、1.0、2.0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入室时(T_0)、注药后30 min(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的RR、PaO_2和PaCO_2;术毕全麻药的用量;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和使用麻黄碱与阿托品的情况。结果与C、D1组比较,D2、D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T_2、T_3时PaCO_2明显降低(P0.05),RR、PaO_2明显升高(P0.05),术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D3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1.0μg/kg复合罗哌卡因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可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减少全麻药用量,无明显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单侧开胸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40例单侧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全麻诱导前行开胸肋间TPVB,R组注入0.5%罗哌卡因15ml,D组注入含有右美托咪定0.75μg/kg的0.5%罗哌卡因15ml,30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后行椎旁自控镇痛。记录注药前(T0)、注药后5、10、15、20、30min(T1~T5)、气管插管前(T6)、气管插管后(T7)的MAP、HR、BIS以及椎旁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宽度及并发症等。记录术后24h追加吗啡镇痛次数、咪达唑仑镇静次数、呕心呕吐及患者镇痛满意度等。结果两组TPVB范围及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和R组比较,T4、T5时D组HR明显减慢,MAP、BIS明显降低(P0.05)。与T6时比较,T7时R组HR明显增快、MAP、BIS明显升高(P0.05)。术后镇痛期间,与R组比较,D组追加吗啡和咪达唑仑次数、呕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75μg/kg复合0.5%罗哌卡因15 ml诱导前行TPVB,术后右美托咪定0.1μg·kg-1·h-1及0.5%罗哌卡因2ml/h持续TPVB,可安全用于单侧开胸手术和术后镇痛,较单用0.5%罗哌卡因TPVB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静注与硬膜外注射对再次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的单胎足月妊娠产妇150例分为2组,各75例。观察组硬膜外注射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对照组静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比较2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静注与硬膜外注射均可增强再次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且对胎儿无影响。但硬膜外注射右美托咪定,麻醉起效更快,阻滞时间更长,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腹腔镜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老年患者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宁国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6例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分析2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检测2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毕,观察组的H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白介素6、皮质醇、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6 h,观察组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稍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有效维持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轻其应激反应,加速麻醉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拟评价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实施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拟于本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计109例,年龄21~35岁,ASA分级Ⅱ~Ⅲ级,拟行剖宫产术的单胎初产妇。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组(Epidur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group,E组)和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组(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group,Ⅰ组),其中E组55例,Ⅰ组54例。两组产妇均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E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75%罗哌卡因15ml+1μg/kg右美托咪定;I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75%罗哌卡因15ml,并于硬膜外麻醉后静脉注射1μg/kg右美托咪定。评估产妇术中麻醉效果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产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术中恶心呕吐、低血压、寒战等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胎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结果 E组产妇麻醉效果I级人数明显高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产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小于I组产妇,差异有统结论与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硬膜外麻醉相比,硬膜外注射右美托咪定配伍罗哌卡因能够为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提供更为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90例。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常规组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骶管阻滞麻醉,联合组行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苏醒室观察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前(T_1)、完成骶管阻滞后(T_2)、切皮时(T_3)、手术完成时(T_4)、拔除气管导管时(T_5)、苏醒后10 min(T_6)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躁动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室观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维持时间常规组短于联合组(P0.05)。T_1时两组患儿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3~T_5时联合组HR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T_5~T_6时联合组MA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2.2%,明显高于联合组的6.7%(P0.05);联合组患儿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可降低术中患儿机体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减少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提高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0.33%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手术开始15、30、60 rain及术后1、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接受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的7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6例。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照组单独给予罗哌卡因。比较2组患者术前(T_0)、术毕时(T_1)及术后第1天(T_2)和第7天(T_3)时患者的认知功能、镇静评分和免疫功能。结果 T_0及T_3时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镇静评分和免疫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点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有利于防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恢复好,安全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单侧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RNK组, 75例)和罗哌卡因组(R组, 7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RNK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0.5 mg/kg艾司氯胺酮30 ml, R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30 ml, 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入室, 麻醉后5、10、20、30 min, 切皮及手术结束时的MAP和心率;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48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记录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淋巴静脉吻合术中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6月100例因上肢淋巴水肿行臂丛神经阻滞下的淋巴静脉吻合术随机分为RD组和R组各5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RD组给予0. 3%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 8μg/kg共30 ml,R组给予0. 3%罗哌卡因30 ml。比较2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维持时间。结果与R组比较,RD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快[感觉神经(6. 1±1. 8) min vs.(12. 2±3. 1) min,t=-9. 463,P=0. 000;运动神经(6. 9±2. 6) min vs.(14. 3±3. 2) min,t=-9. 896,P=0. 000],维持时间长[感觉神经(659. 0±44. 8) min vs.(533. 5±94. 7) min,t=6. 562,P=0. 000;运动神经(597. 1±33. 4) min vs.(521. 8±65. 2) min,t=5. 628,P=0. 000]。结论对于上肢淋巴静脉吻合术,在0. 3%罗哌卡因中加入右美托咪定0. 8μg/k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维持时间长,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择期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龄35~65岁,BMI 18~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X组)、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RS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三组麻醉诱导前均行ESPB,RX组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μg/kg混合液20 ml, RS组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20 ml, R组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翻身时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满意度及术后当晚睡眠质量。记录术后下肢运动阻滞、穿刺部位血肿、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延迟愈合等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术后12、24 h RX组和RS组静息和翻身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迟(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24 h内镇痛效果及术后当晚睡眠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三组穿刺部位血肿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一例发生术后下肢运动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后路腰椎手术竖脊肌阻滞,可以延长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