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01—2016-04间扶沟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40例剖宫产术后AWE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实施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随访1~2 a,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0例均获治愈(100%),对照组治愈11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1~2 a随访,观察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医源性并发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腹壁彩超扫查可作出诊断。完整切除病灶并联合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并可有效预防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术的适应证,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AWE。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手术和药物两种方法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将98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9例。观察组行病灶切除术,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49例(100%),对照组治愈27例(55.10%)。患者均获2a随访,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3例(26.53%),2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S)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3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9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药物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均痊愈,治愈率100%,对照组18 例患者中治愈10 例,治愈率55.56%,二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二组患者切口肿块、切口痛、经期肿块增大、经后期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1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部分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二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 个月,观察组无1 例复发,对照组6例复发,二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手术切除病灶联合药物治疗2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访6~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腹壁异位病灶,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24个月,患者腹壁切口经期疼痛性肿块完全消失。结论依据患者的剖宫产史、腹壁切口经期疼痛性肿块及彩超扫查结果,可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诊断。完整切除病灶并联合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并可有效预防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术的适应证,规范进行手术操作,是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治体会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病灶清除联合药物治疗2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腹壁异位病灶,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24个月,患者周期性腹痛症状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根据剖宫产史、腹壁切口出现随月经周期变化的胀痛性肿块及彩超检查结果,可明确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措施。术后联合应用激素抑制可预防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减少剖宫产率,规范进行手术操作等,是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体会。方法 21例患者均行腹壁病灶切除术,术后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24个月,患者周期性腹痛症状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为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用激素抑制剂治疗防止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8例患者均予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5年,3年后复发的1例为切缘距病灶边缘0.5 cm以内的患者,经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并发症,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也逐渐增多。通过病史分析、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彻底切除病灶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以选择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将施行剖宫产手术的180例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腹壁纵切口,观察组采用腹壁横切口,对2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血尿、切口延长,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及排气时间均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胎儿轻度窒息3例,观察组2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余未见异常。结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产妇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手术与开放切口疝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160例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可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切口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57%,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对照组患者复发4例,复发率为5.71%,观察组患者复发3例,复发率为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切口疝修补术,其术中出血量小、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少,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30例具有足月剖宫产史的手术病例,其中89.9%患者在月经期间腹壁肿物有周期性疼痛,就诊年龄(33.3±4.8)岁,就诊时距剖宫产(70.2±44.7)月。30例病例分为A实验组17例和B对照组13例,A实验组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术后未应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药物;B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6个月,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后2年内每年随访2次,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前诊断均与术后病理检查相符,术后无复发,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7d正常拆线出院。对照组7例发生闭经,1例存在肝功能损伤,实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前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认真操作是关键,同时提倡该种疾病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1.
10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本院收治的101例手术病例。其中足月剖宫产史98例,就诊年龄(33.3±4.8)岁,就诊时距剖宫产(72.0±44.7)月,89.8%患者有周期性肿物疼痛。结果剖宫产后发生率0.05%,8,061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无AWE发生。20.5%患者CA125>35 U/ml,92.1%病例术前诊断AWE。术前16例、术后14例接受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病灶平均4.2 cm,显著大于术前扪诊和超声测量0.8~1.2 cm(P<0.01)。1例病理为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恶变为癌肉瘤。术后复发10例,5例再次手术。结论B超用于术前测量大小和确定病灶的浸润范围,血清CA125不敏感,尚不能预测预后,治疗首选手术,范围应达病灶外1 cm,复发后可再次手术,多次复发者警惕恶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做出诊断。手术切除加药物治愈本病。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明确诊断,彻底治愈。结论手术切除加口服药物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并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B超可初步诊断,术后病理确诊,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3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病灶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切除均一次性成功。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剖宫产引起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率,并规范剖宫产手术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首次剖宫产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12—2018-07间接受再次剖宫产手术的80例产妇。将首次剖宫产采取腹壁横切口的4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首次剖宫产采取腹壁纵切口的34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产妇首次术后腹、盆腔粘连情况及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术后腹、盆腔总粘连率低于对照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行剖宫产采用腹壁纵切口,腹盆腔粘连率低,可减少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提高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后应用新式皮内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分娩产妇7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内连续缝合,观察组采用新式皮内缝合术。观察两组缝合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反应及术后30天切口瘢痕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拆线时切口愈合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观察组切口瘢痕增生大于1mm有1例(2.86%),对照组有8例(22.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7,P=0.012)。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后采用新式皮内缝合术缝合腹壁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操作简便,缝合时间短,有利于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实施手术彻底清除腹壁病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6~24个月,临床症状均完全缓解,无1例复发。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医源性并发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彩超扫查即可给予初步诊断,病理血检查可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将腹壁病灶彻底清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率,规范实施剖宫产手术,是预防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以2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防治方法。结果 24例患者均手术治愈,随访0.5~1 a,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并给予B超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切除的彻底性影响着本病的治愈率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剔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单纯腹腔镜手术剔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随访痛经、月经量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组较对照组月经量减少,痛经明显缓解,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一次性病灶切除术。结果 3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切除病灶,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病检确诊为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