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兴雷  褚熙 《山东医药》2004,44(4):50-5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致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发生心肌缺血和(或)局部坏死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Q波及Q波心肌梗死(MI)和猝死。近来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原因,而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占凌辉  陈群 《高血压杂志》2003,11(6):527-531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 ,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标志是斑块内脂质丰富、炎症反应活跃、胶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少 ,且纤维帽薄 ,容易破裂[1 ] 。目前认为 ,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认识炎症与ACS的关系 ,对预防、诊断和治疗ACS非常重要。1 炎症反应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包括巨大的脂核、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增多以及较薄的纤维帽。对此进行干预可望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从而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带来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不稳定斑块破裂有直接关系,现就不稳定斑块的早期识别及其干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过程中,炎症与其发生和发展的所有阶段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特殊疾病谱,新近研究证实,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粥样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炎症与易损斑块的形成有关;临床试验证据支持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的病因学地位;炎症标志物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窗口。因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心血管急性炎症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影响其临床进展,ACS 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炎症标志物对 ACS 的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内痈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ACS发病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易损斑块特点、检测及治疗的研究对预防ACS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斑块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 对28例ACS和13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冠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71.4%(20/28),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sA组比较,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04)、斑块负荷重(P=0.048)、以正性重构为主(P=0.013)。ACS组血清hs—CRP、MMP-9、sCIMOL含量均高于SA组,TIMP-1含量在ACS组和S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ACS组hs-CRP与MMP-9(r=0.671,P=0.000)、sCIMOL(r=0.494,P=0.008)呈正相关。结论 冠脉“罪犯”病变处结构性易损斑块是ACS发作基础,CIMOL和MMP-9参与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功能性不稳定和不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自从1999年Ross〔1〕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以后,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假设。许多研究〔2,3〕表明,冠状动脉(冠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与免疫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则是由于冠脉内AS斑块不稳定、破裂、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引起部分或全部血管堵塞,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脏性猝死(SCD)的急性缺血综合征。本文就炎症与ACS的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炎症相关生化指标与ACS ACS…  相似文献   

11.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而炎症与AS及斑块不稳定的发生密切相关[1,2].现对其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与AS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有大约 50 %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缺乏近来已确立的危险因素 ,大量研究提示 ,一些新的危险因素能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识别这些因素、研究其作用机制 ,对制定防治策略十分重要。血管壁损伤伴随对损伤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启动及维持这种炎症过程的主要因子尚无定论 ,候选激发因子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LDL)、热休克蛋白、自身抗体等。另一类炎症激发因子是感染。感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促发因素 ,已经议论近 30多年。本期发表了刘海波、谈红等两篇文献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血小板表面活化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与急性冠…  相似文献   

13.
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7、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及非冠心病人群表达的差异性,同时探讨IL-17、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基础的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12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患者共96例,冠心病患者76例,AMI组患者29例,UAP组患者27例,SAP组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于入院后即刻(或次日清晨)空腹测定血清白介素-17(IL-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AMI组IL-17、hs-CRP水平高于其余三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UAP组IL-17、hs-CRP水平高于SAP组、HC组水平(均为P<0.05);SAP组与H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中,IL-17与hs-CRP之间呈正相关(r=0.365,P<0.001)。回归分析,使IL-17升高的因素有WBC,使IL-17降低的因素有HDL-C,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使hs-CRP升高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LDL-C、WBC,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症因子指标IL-17、hs-CRP在ACS患者中有差异性表达,提示ACS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炎症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IL-17与hs-CRP具有相关性;影响炎症因子的因素较多,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核因子-κB、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因子 -κB可以在转录水平上激活多种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的表达 ,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近来有研究发现核因子 -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特异激活 ,作者在分子水平上对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及动态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3-03至2013-08在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35例。健康对照者48例。测定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随访的58例ACS患者3个月门诊随访时测定UⅡ水平。结果: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39.82±22.28)pg/ml vs(26.88±6.09)pg/ml,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显著低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7.41±22.74)pg/ml vs(48.07±15.82)pg/ml,t=2.092,P0.05]。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与hs-CRP(r=0.041,P=0.639)、NT-proBNP(r=0.112,P=0.261)无相关关系。3个月时门诊随访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UⅡ水平为(56.52±20.70)pg/ml,较入院时(51.58±18.70)pg/m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的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存在差别,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到NSTEMI再到STEMI呈递减趋势,STEMI显著低于NSTEMI,随病情的稳定,ACS患者的血浆UⅡ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与炎性标记物hs-CRP和心室负荷标记物NT-proBNP不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浆UⅡ水平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同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性质或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C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互关系。方法将5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1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对照组21例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所有患者测定血CRP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病变斑块形态按照Ambrose分型分为Ⅰ-Ⅲ型,并与血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NSTEMI组和UAP组患者血CRP水平高于SAP组;(2)血CRP水平与冠状动脉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有关,尤其是Ⅱ型不稳定斑块者明显增高,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无关。结论ACS组患者血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指标。血CRP水平也可以作为评判ACS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IVUS-VH的影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32例ACS患者冠状动脉进行IVUS-VH研究,与30例SA 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36.7%∶14.5%,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2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急、危害严重,其基本原因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因此,早期识别或发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多种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相关的化学标志物,评价其特点、相关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