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昏迷的客观评估方法和主观评估方法判定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39例,复苏后24 h内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观察其6个月时的预后,并分析不同评估方法判定预后的价值。结果 6个月后,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28例。三种评估方法的预后不良组分值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患者运动反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及自主呼吸消失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均为100%,其中脑干反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BIS监测判断预后不良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显著高于GCS-Pittsburgh评分(P<0.05)。结论三种昏迷评估方法均可判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但客观评估方法 BIS监测对预后不良的判定价值优于主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脑损伤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脑损伤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73例,应用BIS检查动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的变化,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2个月的预后.根据预后的意识水平分为死亡组、意识障碍组和清醒组,分析BIS值和预后的关系,GCS评分与BIS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意识障碍组、清醒组的BIS值分别为35.3 ±24.9、54.8 ±16.6、68.4±14.7;预后越差,BIS值越低,预后的意识水平与BIS值具有线性相关(x2=11.090,P<0.01),BIS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1,P<O.01).结论:BIS与脑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监测在评估NICU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和预测转归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钠肽(BNP)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41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2例)和死亡组(19例),在入ICU当日予以连续的BIS监测,记录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于监测当日取静脉血检测GFAP和BNP的水平;分析BIS与GCS评分及GFAP、BN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高于生存组,入住ICU时间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3.86,均P0.05)。死亡组患者的BIS、GCS评分均低于生存组,GFAP和BN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87、2.35、3.61,均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BIS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3.21,P0.05),与GFAP和BNP水平呈负相关(r=-2.79、-3.49,均P0.05)。结论 BIS、GFAP和BNP水平能反映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其预后有很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36例重度昏迷患者入院后24h、2周、1个月时分别检测BI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结果本组昏迷患者入院时BIS异常率(66.7%)低于BAEP异常率(94.4%),P〈0.01;入院时BIS值〉80、40~80、〈40的患者成为死亡或植物状态的分别占41.7%、94.1%、100%;入院时BAEP双侧异常和单侧异常的患者成为死亡或植物状态的分别占92%和33.3%(P〈0.01)。结论动态监测BIS可以作为评价昏迷患者预后的一种简捷、直观、可靠、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18例昏迷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并给予分级,同时进行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结果进行预后判断,与病人3个月后随访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33,P<0.05),GCS评分和脑电图分级与预后有关,GCS评分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77.1%,EEG分级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93.8%。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K-MB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把80例住院患者分为两组,按GCS3~8分32例为重型组,GCS9~15分48例为轻中型组;于伤后监测血清CK-MB。以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按GOS评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差组和死亡组,观察CK-MB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轻中型组、重型组24hCK-M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死亡组CK-MB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K-MB值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提示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K-MB活性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后高血糖反应及胰岛素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3~5分、6~8分、9~12分患者按极重型、重型、轻型3大组分类。随机分成胰岛素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治疗1个月的结果。结果血糖水平与GCS、预后显著相关(P〈0.01)。用胰岛素治疗能改善重型患者的预后(P〈0.05),而在极重型及轻型组内预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定血糖有助于了解脑出血的严重程度、估计患者预后。胰岛素能改善重型患者预后,而对极重型或轻型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后GCS评分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良民  李秀萍 《山东医药》2005,45(27):57-58
分析141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认为Glasgow昏迷评分(GCS)与上消化道出血率成反比关系,即GCS分值越低上消化道出血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损伤指数(craniocerebral injury idex,CCII,即GCS评分/CT计分比值)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昏迷患者的应用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SCCI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GCS评分及对患者头颅CT图像进行Rotterdam CT计分,并分析CCII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CCII较预后不良组高,GCS评分6~8分组较3~5分组的CCI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CCII与患者GOS预后评分呈正相关(r_p=0.932,P=0.000)。GOS预后评分各组患者之间的CCII从好到差的不同预后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II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临床诊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肤瘙痒(UP)对尿毒症行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32例尿毒症患者,其中行血液透析(HD)92例、腹膜透析(PD)40例;采用模拟评分法、SF-36量表、Skindex-29量表评估其UP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132例尿毒症患者中,出现UP 69例,其中行HD者的UP程度重于行PD者、有睡眠障碍者高于无睡眠障碍者(P均〈0.01);SF-36量表中的躯体健康、精神健康总评与UP无相关性(P〉0.05);UP程度与Skindex-29量表中的自我感知、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呈负相关(P〈0.01或〈0.05),行HD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较低。结论 UP可影响尿毒症行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是其睡眠障碍的因素之一,透析方式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列日昏迷评分(GL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反应水平量表(RLS)5个昏迷量表,在预测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发病≤3d的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120例,于发病第3、5、7天,分别采用不同昏迷量表对其进行评估,评估者间的一致性检验采用加权Kappa检验,量表内容一致性采用Cronbach α检验;以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的预后为标准,判断5个量表预测预后的准确性,预后预测的辨别力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①评估者间一致性方面FOUR量表最好(Kappa值:0.647),其他依次是GCSP(0.628)、RLS(0.613)、GCS(0.554)和GLS(0.497)量表。②GCS、GLS、GCSP、FOUR量表的内容一致性均较好(RLS为单一项目,不进行此项分析),Cronbachd值分别为0.826、0.845、0.913和0.853。③各昏迷量表均对不良预后具有较好的辨别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FOUR(0.854)、GCS(0.844)、GLS(0.838)、GCSP(0.793)和RLS(0.775)。④预测不良预后的最佳分界值为GCS≤6分、GCSP≤17分、GLS≤9分、FOUR评分≤8分、RLS〉16分。以昏迷量表分界值预测不良预后,FOUR、GCS、GLS、RLS、GCSP量表的准确率分别为82.3%、81.2%、79.4%、78.1%、76.5%。结论GCS和FOUR量表更适合用于对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前者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熟悉,而后者更容易培训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病毒性脑炎(VE)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3年6月105例VE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将出院时患者分为近期预后良好组(78例),近期预后不良组(27例),对105例研究对象排除失访后进行远期随访,分为远期预后良好组(69例)与远期预后不良组(16例),选取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近期预后良好组有8例(12%)评为远期预后不良组,近期预后不良组有11例(58%)评为远期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与开始阿昔洛韦治疗时间差、脑电图、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癫痫及血清钠浓度与VE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8分(OR=46.431,P=0.003;OR=20.896,P=0.026)与血钠浓度〈135mmol/L(OR=8.842,P=0.004;OR=4.39,P=0.091)两个因素均为近期、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还包括〉3次癫痫发作(OR=12.712,P=0.001)。结论VE的预后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且出院时近期预后危险因素不能完全预测远期预后。GCS评分≤8分与血钠浓度〈135mmol/L是同时影响近期与远期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的患者30例,分为生存组20例和死亡组10例,记录BIS_(min)、BIS_(max),计算BIS_(mean)。同时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随访3个月,评估格拉斯哥结局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出院后3个月内有无死亡为终点评价指标。结果与生存组住院时间(30.2±5.1)d比较,死亡组住院时间(41.0±7.3)d明显延长(P<0.01);死亡组BIS_(min)、BIS_(max)、BIS_(mean)分别为45.1±1 9.2、51.1±20.0、48.1±19.5,生存组分别为69.1±1 3.6、74.5±1 3.0、71.8±1 3.1,死亡组BIS_(min)、BIS_(max)、BIS_(mean)较生存组明显降低(P<0.01)。死亡组BIS_(max)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呈正相关(r=0.486,P=0.03)。结论 BIS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大面积脑梗死昏迷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准确、可靠地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探索信号肽酶复合物(SPC)在HBeAg(+)慢性乙型肝炎及HBeAg(-)慢性乙肝炎(CHB)患者肝脏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区别,并结合两类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炎症、纤维化)、HBV DNA水平、血清HBeAg水平、肝功能损害水平等指标,期望为研究SPC与CHB发展、转归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HBeAg(+)患者30例为A组,HBeAg(-)患者30例为B组。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数据;检查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TBIL)、血清HBV-DNA定量、血清HBeAg定量;对两组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活检,确定其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并对肝组织切片行SPC免疫组化染色,根据Shimizu标准作SPC染色积分统计,以了解SPC在肝内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数据的差异。结果 A组肝组织中SPC表达程度、炎症程度、HBV-DNA水平、血清e抗原滴度、ALT水平、AST水平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纤维化程度、年龄则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和TBIL升高幅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Spearman分析,发现SPC积分与HBeAg滴度呈正相关(r=0.704,P0.01);与HBV-DNA呈正相关(r=0.571,P0.01);与ALT呈正相关(r=0.587,P0.01);与AST呈正相关(r=0.511,P0.01);与TBIL呈负相关(r=-0.289,P=0.25);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421,P0.01);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655,P0.01)。结论 SPC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定量与血清HBeAg滴度呈正相关,并与ALT/AST升高幅度、肝组织病理改变、血清病毒载量、e抗原滴度等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并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梗塞患者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收治的OSAHS合并脑出血患者45例,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入院的45例非OSAHS的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昏迷程度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AP、GLU、LDL-C、Fg、HCT均较高,但氧饱和度低;观察组和对照组重度昏迷的人数分别占55.56%、20.00%,观察组昏迷情况较对照组严重,观察组的无效人数占71.11%,对照组占22.22%,观察组预后较对照组差,P<0.05。结论合并OSAHS的脑梗塞患者更易发生脑出血,且患者的昏迷程度较重,预后较差,OSAHS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30例)和短期预后较好组(73例)。分析HDBA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其中75例在发病7 d内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与HDBA的关系。结果①预后不良组HDBA、糖尿病患者所占比率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短期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BA(OR=0.053,95%CI:0.013~0.213,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0.705,95%CI:0.521~0.955,P<0.05)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75例行血管检查的患者中,28例为HDBA组,47例为非HDBA组。HDBA组和非HDBA组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71.4%(20/28)和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DBA可能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TBA)水平和粪便pH值在肝硬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40例慢性胃炎患者(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TBA、精密pH试纸检测其粪便pH值。[结果]肝硬化组患者外周血TBA水平、粪便pH值分别为(52.88±47.88)μmol/L、6.88±0.71,对照组分别为(8.695±4.70)μmol/L、5.860±0.27;2组比较,血清TBA水平及粪便pH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而TBA水平升高,各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粪便pH值无改变。外周血TBA水平、粪便pH值与肝硬化病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BA、粪便pH值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由于影响粪便pH值的因素较多,其预测及判断肝硬化预后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不如T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