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上升为全球第3位常见癌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结直肠癌发病率会不断上升,另外青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且症状隐匿,病情发展快,误诊率高,多数患者被诊断为结直肠癌时已属中晚期。同时结直肠癌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如O’Connell等[1]报道1991年~1999年治疗的20~40岁的青年直肠癌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75.4%、51.3%、8.0%,60~80岁的老年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1.9%、69.8%、52.8%、6.6%。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结直肠癌预后的关…  相似文献   

2.
美国每年有145000人诊断为直肠癌,其中110000人超过65岁,但有关老年人结直肠癌治疗的资料很少。Chapuis等分析709例结直肠癌,认为随年龄增大,生存率降低,并且认为对老年人治疗保守也是造成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应用增多,提高了生存率,因此不应因年老而放弃放化疗,但其并发症可能增加,应慎用。 局部复发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重要问题。麻省总医院回顾分析了结肠癌B3,C3期术后放疗疗效,其5年局控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改善。胃肠肿瘤研究组随机性研究表明,直肠癌穿透肠壁、局部淋巴结转移,放疗合并术后化疗(5-FU、甲环亚硝脲)较单纯手术局控率改善(分别为89%,76%),术后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美国第二大癌症死因,大多数结直肠癌开始于良性病变即结肠腺瘤样息肉。结直肠癌筛查以切除息肉为有效手段,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目前指南中推荐,50岁以上人群(或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常规筛查结直肠癌,可惜的是,在美国筛查人群少于半数。目前国家开始实行适宜的筛查试验。每一个筛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常见肿瘤之一,结直肠癌患者经常出现营养不良和体重丢失,受摄入减少、肠梗阻和吸收不良的影响, 营养不良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比在非胃肠道肿瘤中更常见。 结直肠癌患者应通过营养风险筛查 2002(NRS 2002)与患者主观整 体评估(PG-SGA)进行营养评估。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强烈推荐对于所有接受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的肿瘤患者 采取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 ERAS 可降低结直肠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 在 ERAS 方案中, ESPEN 推荐每例患者都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如果存在营养风险,则给予额外的营养治疗;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应进行 10~ 14 d 的营养干预,甚至以延迟手术为代价。 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会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与 3 年 长期存活率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临床医师应关注患者出院后的营养状态,合理进行营养干预,有计划地对出院时存在营 养风险的患者进行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饮食中的脂肪酸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饮食指导,达到预防及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以“colorectal cancer、fatty acid、lipid metabolism、inflammation、gut microbiota”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23年9月。纳入标准:(1)脂肪酸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2)脂肪酸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3)脂肪酸在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排除标准:(1)研究机制模糊的文献;(2)会议性、评论类等文献;(3)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文献。共纳入文献81篇。结果 脂肪酸可通过异常的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进程,且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也参与了此过程。其中,饱和脂肪酸与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结论 改变饮食中不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且有望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吉林省延吉地区结直肠癌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 1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 166例结直肠癌病理诊断主要为腺癌和黏液腺癌,男719例(61.7%)、女447例(38.3%),男女比例为1.61比1。51岁为发病高峰,占88.7%;70岁占32.9%。其中直肠癌占44.9%。青年患者(≤40岁)结直肠癌发生率比过去增高,与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相比,右半结肠癌发生率较高。组织学类型主要为中分化腺癌(86.6%)。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吉林省延吉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的患病情况, 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CM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3 894例2008年1月—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CMD患病率,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合并CMD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结直肠癌患者CMD患病率为33.4%(1 301/3 894), 其中男性患者的CMD患病率为31.9%(768/2 409), 女性患者的CMD患病率为35.9%(533/1 485), 不同性别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CM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在65~74岁组患者中, CMD患病率为30.6%(754/2 462);在75~84岁组患者中, CMD患病率为37.0%(479/1 294);在≥85岁组患者中, CMD患病率为49.3%(68/138)。不同年龄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CM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性别(女性:OR=1.213, 95%CI为1.056~1.394)、年龄(75~84岁:O...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信息科数据库导出结直肠肛门外科2003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病例资料,其中有病理诊断的结直肠癌初次住院患者281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中年组(36~59岁)和青年组(≤35岁),比较三组的病例资料.结果 老年人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69岁,男女比为1.97∶1;肿瘤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右半结肠为主要部位;术前心血管疾病、肺部炎症性疾病、Ⅱ型糖尿病和结直肠腺瘤合并率为13.46%、4.15%、7.36%、7.2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术前癌性肠梗阻合并率6.89%,高于中年组(P<0.05);同时性肝转移率为11.58%,不同年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腺癌为主要组织学类型,占86.85%,高度恶性组织学类型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占4.46%,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广西地区老年人群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约为女性两倍,女性患者比例未出现明显增加;临床以术前基础并发症多、比较容易发生癌性肠梗阻、伴发结直肠腺瘤的比例较高为特点;病理以管状腺癌为主要组织学类型,高度恶性组织学类型较青壮年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004年5月~2008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9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临床病理特点的不同.结果 老年组有半结肠癌、直肠癌比例分别为23.5%(48/204)、49.O%(100/204),非老年组比例为14.6%(28/192)、60.4%(116/192).老年组Dukes A、B、C期比例分别为9.8%、45.1%、28.4%,非老年组比例为3.6%、34.9%、45.8%.老年组高分化肿瘤比例为26.0%,低分化肿瘤比例8.3%,非老年组高分化比例10.9%,低分化比例27.6%.老年组合并息肉92例(45.1%),非老年组合并息肉25例(13.0%).与非老年人相比,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有半结肠癌比例高,直肠癌比例低,临床分期早,组织分化好,结直肠息肉伴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有半结肠癌比例高,生物学行为好,结直肠息肉伴发率高,应重视结肠镜检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安罗替尼(anlotinib)三线及以上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唐都医院肿瘤内科2020年11月至2023年05月期间收治的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曾接受过两种或以上不同的标准方案治疗,予以口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按RECIST 1.1版标准评估疗效,按CTCAE5.0版标准评估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部分缓解,26例患者疾病稳定,23例患者疾病进展。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6.0个月。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以高血压(18.0%)、AST升高(10.0%)、蛋白尿(6.0%)和黄疸(6.0%)最为常见,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以上治疗中,安罗替尼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安罗替尼可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淋巴道转移"为关键词,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1996-01-2010-11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472篇,中文文献102篇。纳入标准:1)结直肠癌淋巴道转移机制的研究;2)淋巴管内皮细胞相关标志的研究;3)淋巴管生成因子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4)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治疗。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分析30篇文献。结果:淋巴管生成是结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重要步骤,淋巴管生成因子可通过多条途径促进淋巴管生成,对于抑制淋巴管生成是否一定能阻断淋巴道转移尚存在争论。结论:有必要将形态学和功能学方法相结合,进一步阐明各种淋巴管生成因子促进淋巴管生成的机制,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为结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全文对晚期结直肠癌的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国外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RO)有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方法:应用PubMed以及vip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为关键词,检索1990-2008年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英丈文献679篇.纳入标准:1) CaCRC的流行病学研究;2) CaCRC的危险因素研究;3)CaCRC的发病机制研究;4) CaCRC的预防措施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45篇丈献.结果:CaCRC是炎性肠病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有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合理的监管以及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病率.结论:我国需要进一步做好炎性肠病患者的治疗、监控管理工作,降低CaCR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1、3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与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了解中国结直肠癌患者长期生存情况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3 721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和5年OS和DFS,根据年龄组、性别、治疗时期、肿瘤分期以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经中位54.03个月随访后,5年OS和0~Ⅲ期患者5年DFS分别为73.87%和72.25%。0~Ⅰ、Ⅱ、Ⅲ和Ⅳ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年OS分别为91.92%、87.15%、70.49%和27.70%,45岁以下年龄组患者5年OS为74.93%,差于45~64岁和65~74岁年龄组。不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壁外血管侵犯、神经侵犯、环切缘情况患者的生存差异显著。结论:首次报告中国国内单中心超万人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长期生存结果,44岁及以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较低,肿瘤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可改变因素,应加强早诊早治,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病人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3 -1996年间 62例 60岁以上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 老年结直肠癌病人入院前误诊率高 (5 6 5 % ) ,并存病多 (5 9 7% )。肿瘤切除率为 80 7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 8 6% ,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6 5 %。结论 手术切除是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最好治疗方法 ,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处理并存病、充分的肠道准备、适当的麻醉和手术方法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对Ras、BRAF、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MMR/MSI)等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及检测水平的发展,合理的检测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解决目前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相关行业从业者对结直肠癌分子检测高通量测序(NGS)的了解及应用,由临床医师结合结直肠癌实际诊疗需求发起,业内诸多检测公司参与,病理及检验专家指导,从结直肠癌NGS检测的临床角度及实验室流程质控角度共同起草了中国专家共识及标准,以指导NGS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规范应用,帮助临床医师解读报告,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更加标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遗传规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对天津市人民医院 (原名天津市滨江医院 )收治的 2 9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 ,从中筛选出符合以下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 3 8个 ,对家系的肿瘤发生率、肿瘤谱和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诊断标准使用Amsterdam标准Ⅰ、Amsterdam标准Ⅱ (ICG HNPCC)和日本HNPCC诊断标准。结果  3 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共有 14 5例癌症患者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69例 ,男女比例为 1.1∶1。原发性结直肠癌平均诊断年龄为 ( 5 5 .73± 15 .88)岁 ,在所有 99例结直肠癌中 ,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 2 9例 ,占 2 9.3 % ;右半结肠癌 70例 ,占 70 .7% ,右半结肠癌占有绝对的优势 ;异时性多发性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 13 .1% ( 13 /99) ;HNPCC相关肿瘤共 46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是 :子宫内膜癌 9例 ( 19.6% )、乳腺癌 7例 ( 15 .2 % )、肺癌、胃癌各 6例 ( 13 .0 % ) ;在男女性共患癌中 ,除胰腺癌、纵隔癌外 ,男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 ;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很可能  相似文献   

18.
Dong QM  He YJ  Li S  Zhou ZM  Zhang L  Zhou ZW  Xia ZJ  Li YY 《癌症》2005,24(4):483-487
背景与目的:以相同的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却明显不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影响5鄄FU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PD水平与标准FOLFOX6方案治疗后患者5鄄FU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DPD水平,按标准的FOLFOX6方案给药后,检测5鄄FU稳态血药浓度(HPLC法),同时观察化疗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DPD在7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呈正态分布,从1.55~5.94不等;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从141.1μg/L到1741.9μg/L,不呈正态分布。DPD水平和5鄄FU血药浓度呈负相关(r=-0.460,P<0.01),5鄄FU血药浓度≤600μg/L时不良反应较小,>600μg/L时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治疗反应组的平均血药浓度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PD水平和口腔粘膜炎、腹泻等具有相关性,DPD水平和疗效没有相关性(r=0.312,P=0.078)。结论:DPD水平和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DPD水平和5鄄FU血药浓度及毒性呈负相关,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反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会导致病情加重和愈合时间延长,本研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8-12-3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82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构成。结果术后切口感染17例,感染率为6.03%(17/282);开腹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0.58%(11/104),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37%(6/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切口感染者中共检出1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6株(33.33%),革兰阴性菌10株(55.56%),真菌2株(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均P<0.05;与患者性别、Duke分期、手术部位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BMI>24kg/m2、有糖尿病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痛是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而息肉的发现和切除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此,我们探讨不同年龄组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5 152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结直肠息肉的肠镜下特点和病理类型,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情况.结果:老年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息肉癌变率(37.65%,11.18%)均高于中青年组(19.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的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30.53%,29.62%;29.78%,25.29%),均以腺瘤性息肉为多(61.19%,36.99%);而数目多、广基≥2 cm以及病理为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率较高.除息肉癌变和巨大息肉外,两组资料中80%以上息肉予肠镜下治疗(80.8%,91.3%)全部顺利完成,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有效手段,腺瘤性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和病理以及患者的年龄与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有一定关系;结直肠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