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则对肺病咳喘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述痰饮病的脉因证治,极为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后世医家论治痰饮病,莫不奉为圭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论痰饮,全宗《金匮》痰饮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痰饮,对仲景方论推崇备至;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治痰饮,亦本《金匮》痰饮篇创立的原则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笔者在肺系咳喘的治疗中,亦颇受启迪,宗其治则,灵活化裁,屡获效验。兹结合临床,将痰饮病治则对肺系咳喘的辨治意义作如下探讨。1痰饮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金匮》痰饮篇把痰饮与咳嗽合为一篇,显然昭示后人:痰饮是咳喘…  相似文献   

2.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五版教材《全区要略讲义》痰饮病篇中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已无异议,但教材释义中的“实为治本之法”、“治本的主要方法”等句,细究涵义,似觉欠妥。新释如下,愿与同道磋商。首先,从痰饮病的形成来看,是由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而致.阳虚是本,阴邪盛是标,所以痰饮病性质属本应标实之证。治疗此病当依据其性质来治疗。治本应是使阳气衰微得以改善,治标则是使痰饮之邪得以间除。单纯阳虚而无水饮停聚则不会形成痰饮病,所以痰饮病必县阳虚阴盛两方面,治疗痰饮病的正治法即应是标本兼治之法,“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4.
《五十二病方》治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二病方》治则学初探王心东(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新野473500)《五十二病方》[1](以下简称《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最古的医方书,书中记载了十分宝贵的治则思想的运用与经验,鉴于迄今尚无对早于《内经》及先秦以前的中医治则思想进行专题研讨的文献...  相似文献   

5.
仲景勤求古训,科学地提出了以六经辨伤寒,从脏腑论杂病的辨治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特色,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兹将仲景治疗杂病的原则归纳与分析如下,以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7.
8.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中 ,辨证理论突出体现了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规律 ,方药理论体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规律 ,而预防医学则体现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医治则学说则充分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规律。1 预防医学中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所谓现实 ,就是存在的客观事实 ,对人体而言 ,或者是健康状况 ,或者是病理状态。可能性是相对现实性而言 ,是指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显然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 ,可能不等于现实 ,不代表现实。但是可能与现实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统一的。因为可能性是包含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则规律论的错误。方法:从规律派对治则所下之定义入手,从哲学、逻辑、语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治则规律论对治则之认识有哲学、逻辑、语法等方面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史红 《天津中医药》2005,22(3):222-223
以《金匮要略》痰饮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从痰饮产生的病因病机、痰饮致病的特点和痰饮的治法等三方面对痰饮病进行探讨,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邪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饮停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势之轻重缓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金匮》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是仲景治疗水气病的一般原则。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这一治疗原则,只宜于水气病的实证。笔者认为,发汗、利小便不仅宜于水气病实证,亦适用于水气病虚证,理由如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责之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水湿,肾之气化不行等,以致人体水液输布、代谢失常,水停泛滥,而见水肿、尿少等证。其治疗当注重调理肺、脾、肾三脏,促使人体水液输布、代谢恢复正常。发汗、利小便即是为此而设。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肺失宣降者。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  相似文献   

12.
喻嘉言,清代著名临床医学家,对《伤寒杂病论》有较深的造诣,在重视《伤寒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仲景有关杂病证治亦颇有心得,其著《医门法律》一书,由于临床的实用和体例的独特,被后世医家视为必读之书。《医门法律》实为阐发仲景《金匮》一书的奥旨,对参考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很好的历史资料。书中对痰饮病有精辟见解,既继承《金匮要略》对痰饮病的辨治理念,又提出痰饮发病主要在胃的观点,治疗上明确提出医律3条和10条药禁的个人见解,其理论可供后世借鉴。因此学习喻嘉言《医门法律》对《金匮要略》痰饮理论的阐述,至今仍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千金方》辨治痰饮病的方药。方法首先,唐以前辨治痰饮病的源流进行梳理;再次,采撷《千金方》辨治痰饮病方药,探讨其制方思想;最后,以辨治痰饮病的经方为尺度,对《千金方》所载录的方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千金方》辨治痰饮病方药的制方思想是以温药为主,囊括吐法和下法,并且推崇丸剂缓消痰饮。结论《千金方》在仲景痰饮学说及其辨治痰饮病方药的的基础上,丰富了痰饮病的病名、证候和主治方剂,这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痰饮病的命名与分类1.1 《金匮要略》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脉经》与《千金翼方》中均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将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及其中方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对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对痰饮病的论述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痰饮病篇的经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痰饮病治验     
男,5岁,2006年2月27日就诊。主诉:喉中有痰1年余。患儿近1年内无明显诱因出现喉中有痰,无咳嗽,无发热,无明显上感症状。平素惠儿小腹发凉,手足发凉,当平卧时,腹中水声漉漉,平时不贪凉食,进食凉性食物后症状加重,纳眠可,二便调。近一年,患儿及家长多方求医,曾服用祛湿化痰药物,效不佳,症不减。遂来我处求治。症见:喉中有痰,无上感症状,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7.
痰和饮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 ,两者虽然并称但有所不同。水液病理产物中 ,质地稠厚的叫痰 ,清稀的叫饮。痰不单指呼吸道分泌物由咳嗽咯吐出来的有形之痰 ,而泛指痰饮引起的一类病证 ,如 :瘰疠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排出的痰液 ,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的痰称为“无形之痰”,它的形成古人云“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傅青认为 :“古人所立治痰之法 ,皆是治痰之标 ,而不能治其本也 ,如二陈汤 ,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 ,而其实无实效也。”1 按发病规律将痰分类1.1 初病之痰 :即伤风咳嗽 ,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  相似文献   

18.
周全  耿建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48-449
重点阐述了《伤寒杂病论》标本缓急治则的具体运用 ,即疾病复杂多变 ,详辨标本缓急 ;细审主次真伪 ,把握疾病本质 ;标实邪盛病甚 ,治本贯彻始终 ;辨证精确严谨 ,施治机灵活泼  相似文献   

19.
“劳则补子”论沙建飞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226200)关键词劳则补子/中医治则,治则发展在中医治则中,大凡应用五脏相关学说和五行母子补泻学说以治虚劳(证),医家多宗“虚者补其母”之说。唐·孙思邈对此则别树一帜,独辟蹊径,创“劳则补子”之治则,即“心劳...  相似文献   

20.
内分泌众多疾病证候繁杂,作者归纳其治法有辨证治法与基本治则二类。本文论述了基本治则5种,即补肾填精、泻肾抑亢、温阳益气、软坚消瘤、涤污清浊。具体介绍了各法的适应证、主要用药及其药理机制和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