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三又神经痛的作用。方法: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使用神经内镜分辨责任血管,评估是否充分减压。结果:13例手术病人,11例使用神经内镜,术后疼痛缓解率100%。随访2个月~3年未见复发。结论: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pHFS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显微镜下MVD治疗,观察组行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MV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水平、术前和术后6个月面肌痉挛分级(Cohen痉挛强度分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Cohen痉挛强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MVD治疗pHFS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和面肌痉挛强度,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常发生于老年人,其临床治疗手段多样,但周期长,效果不确定。为此研究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行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的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患者6例,记录神经损伤以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第1天及1、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烧灼感,后自行消失;6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均缓解。术后第1天平均VAS为1分;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为0分。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随访期间肋间神经痛缓解且无复发。结论 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治疗周期短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在三叉神经痛MVD中打开硬脑膜后,应用硬性30°角观察内镜,在桥小脑区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找到责任血管.结果 术中发现压迫血管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上、下动脉3例,合并静脉压迫2例.其中2例显微镜下遗漏,在神经内镜下发现.随访3-1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0例,2例明显好转,1例行感觉根切断后,面部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MVD中在显微镜下神经内镜辅助操作,可全方位观察神经、脑干及血管的关系,不易遗漏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复法,便于术中操作,减少对脑干、神经的牵拉及周围血管的骚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听神经损伤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80例面肌痉挛MV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典手术方法35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内镜辅助下改良手术45例,比较两组术后听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改进组听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内镜辅助下改良手术可以有效减少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听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术式分观察组(神经内镜下MVD)与对照组(MVD),每组60例。比较术中责任血管探查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58例均明确责任血管,仅2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明确比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或更利于责任血管的明确,可进一步提升MVD疗效,并降低MVD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疼痛缓解程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术中35例均在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平均手术时间为85.6 min;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3例,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能够单独完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消除传统显微镜下手术的视野盲区,不易损伤血管、神经,明显减小对正常脑组织牵拉和损伤。故单纯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传统微血管减压术或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的替代手术,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结合术中B超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将32例手术指征明确但未出现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B超辅助下内镜治疗组16例,以神经内镜在B超辅助下清除血肿;常规开颅血肿清除组16例,行常规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中不使用B超。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神经内镜下可清晰看到活动性出血点或责任血管,止血可靠。术中B超辅助下可明确血肿清除程度。B超辅助下内镜治疗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5.1±6.1)%,常规开颅血肿清除组为(90.2±5.0)%,神经内镜结合术中B超清除血肿组临床疗效良好率、血肿清除率均优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组(P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D-slicer多模态辅助下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并均进行了神经内镜下的血肿清除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治疗,根据是否采用3D-slicer多模态辅助随机分为二组(n=30),对照组采用单纯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则采用3D-slicer多模态辅助下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对二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二组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3D-slicer多模态辅助下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仅微创也在最大程度保住了控制肢体活动的传导束,术后早期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促进患者肢体康复、改善生活能力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致残率,能使更多的患者回归社...  相似文献   

10.
吴军  盛晓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2):129-130,132
目的:了解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23名患者进行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并进行随访,记录术后术腔情况以及鼻部过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对于疗效不理想的患者还包括辅助用药的剂量.结果:术后1周内总体有效率达95.7%(22/23).术后对22例患者继续随访3~6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总体有效率均为95.5%(21/22).结论: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手术处理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静脉阻断试验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性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介绍一种处理责任静脉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月间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4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责任血管为静脉或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有118例(29%),其中58例为粗大的深部引流静脉,减压前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其中试验阴性者53例,静脉予以切断减压;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2例分离后减压。结果53例将责任静脉直接切断的患者中,术后51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减轻,但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面部麻木。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后都因严重的小脑肿胀再行后颅窝减压术,死亡1例,另2例行分离后减压的患者术后疼痛获得明显减轻。结论暂时阻断试验可以作为处理粗大责任静脉时的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3月该院MVD手术的34例老年患者,总结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有效33例(总效率为97.1%),其中疗效优31例(91.2%),疗效良2例(5.8%),无效1例(2.9%);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轻度面瘫2例,面部麻木2例.结论 在有效围手术期处理下,MVD可治愈或缓解老年性三又神经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 d痉挛消失.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 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 (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 (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 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后1年以上患者151例的远期疗效,针对MVD术中问题,对三叉神经痛相关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方法 随访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1991~2004年间90例和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1982~1992年间6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13~126个月(平均60个月).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 MVD术后早期治愈率为93.4%,随访患者主观满意率为80%,术后疼痛未缓解率是6.6%,疼痛复发率为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三叉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S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岩静脉等关系密切,小脑上动脉的行程一般比较恒定,向尾侧凸起46.88%的尾袢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结论 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1月~ 2012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93.4%)疼痛完全消失,1例偶疼痛但不需服用药物,1例疼痛服药可控制,整体有效率96.8%;术后进行18~51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3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效果满意.术后手术同侧面部麻木31例(96.8%),咀嚼肌无力19例(59.3%),面部感觉异常2例(6.2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1月~1997年12月,对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血管减压术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4例、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10例。结果:17例患者疼痛全部消失,3例出现偶发性干咳,其中1例伴轻度声音嘶哑及吞咽功能障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或2种术式合用均为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采取哪种手术方式应由术中有无责任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的方式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